
[摘 要]審計抽樣方法研究與實踐,是人民銀行內審工作轉型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齊齊哈爾市中心支行成立了審計抽樣研討攻關小組,通過幾年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構建了審計抽樣方法應用體系,并選擇具體的業務部門開展審計抽樣應用試點,以檢驗審計抽樣方法在實際運用中的可操作性和運用效果。
[關鍵詞]內部審計、抽樣審計。
[中圖分類號]F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82 — 02
目前,基層人民銀行審計抽樣是應用研究較多的統計抽樣方法,存在抽樣參數值的認定難度大、重要性標準的確定缺乏客觀性等問題,需引起關注。
一、人民銀行審計抽樣模式選擇
根據《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8號》的規定,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主要采用非統計抽樣方法和統計抽樣方法,或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其中統計抽樣方法因有助于評價樣本結果,所以是在實際內部審計工作中統計抽樣的模式應用率較高。統計抽樣檢查步驟為:一是根據審計對象的特征制定審計抽樣方案;二是選取樣本;三是對樣本執行審計測試;四是評價樣本;五是根據樣本評價結果推斷總體特征;六是形成結論。
二、開展統計抽樣審計試點的實踐分析
(一)確定樣本數
在抽樣試點中,將抽樣方法運用在國庫部門的內部控制管理專項審計中對稅收繳款書業務的審計上。審計中我們以某月10000張稅收繳款書為審計對象總體,運用抽樣基礎計算公式:
n=■
(式中:n-樣本數量 t- 概率度p-預計差錯率 △=樣本誤差范圍)
樣本量的n的大小不取決于被審計對象總體的多少,而取決于預計差錯率、樣本誤差范圍和可靠程度三個因素。
1.預計差錯率(p)是總體(被審計對象)可能出現的差錯頻率。在本次審計中預計差錯率(p)為通過內部控制評估后選值為2%。
2.樣本誤差范圍(△)是樣本預計誤差率和總體實際差錯率之間的偏差范圍。如果預計差錯率是4%,總體差錯率不一定是4%。假定允許總體的差錯率區間在3%--5%之間,那么樣本誤差范圍是1%。審計組假定本次審計樣本預計樣本誤差范圍為(△)為1.5%。
3.可靠程度是由抽出的樣本在代表總體特征方面可信的程度,它是審計對抽取樣本的要求。可靠程度要求越高,則要求抽取的樣本數也越多。在本次抽樣中,根據數理統計原則,可靠程度與概率度(t)之間有密切關系,兩者間關系密切程度如表1。
表1:可靠程度與概率度關系表
因本次審計為內部控制管理專項審計,為設定預計差錯率(p),審計組對某地市國庫部門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行了評估,并根據內部控制的評估結果確定p取值為2%。
將以上得到的各項數值代入公式,預計差錯率(p)為2%,誤差范圍(△)1.5%,要求可靠程度95%(t值為1.96),則得到樣本量n的數值。
n=■≈335(張)
(二)樣本的抽取及評價
為充分檢驗常用的抽樣方法的合理性和實用性,我們分別應用隨機數表抽樣法、等距抽樣法、整群抽樣、金額單位檢查法等方法對同一個月的稅收繳款書進行了抽取樣本。
1.隨機數表抽樣法。隨機數表抽樣法是利用隨機數表抽取樣本的一種方法。隨機數表由0到9十個數字任意組成一組五位數字,同時把五位數字隨機地縱橫排列在一張表格上,出現在表上的順序也是隨機的。抽樣方法是對總體中各個個體單位完全按隨機原則抽取樣本。
在抽樣實踐中,我們將10000張稅收繳款書編號為1至10000,即可對照隨機數表,凡表內符合總體編號范圍內的數字,即為抽取樣本,這樣一直抽滿335張樣本為止。純隨機抽樣審計最符合隨機的原則,是最基本的一種方法,缺點是樣本的代表性不夠。
抽樣評價:有3張稅收繳款書存在問題,其中2張繳款書未加蓋提出行“轉訖章”,1張繳款書轉訖章加蓋不清。此方法缺點是工作量較大,并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統計學方面的知識,審計成本較高。
2.等距抽樣法。等距抽樣法又稱系統抽樣法,它是在總體中按一個或幾個隨機起點,每隔一定間隔,等距離地選取樣本量的一種抽樣方法。
抽樣距離=■
以10000張稅收繳款書中抽取335張憑證審查,則抽樣距離=■≈29如果隨機起點是第16號稅收繳款書,則依次抽取16、45(16+29)、74(45+29)……一直抽滿335張為止。
抽樣評價:發現稅收繳款書存在1張未加蓋轉訖章的問題。等距抽樣的優點是簡單省時,缺點是樣本代表性差。
3.整群抽樣法。整群抽樣法先將總體項目按某一標志分成若干群,然而用隨機數表或等距抽樣方法,整群抽取樣本項目的一種抽樣方法。整群抽樣的特點是一群一群地抽取樣本項目,而其他抽樣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抽取樣本項目。我們將確認應抽取的335張稅收繳款書從按日期“周”為單位分為4個區間群,從每個區間群中抽取85張稅收繳款書憑證進行整群抽樣。
抽樣評價:第二個群中有1張稅收繳款書存在未加蓋轉訖章的問題,在第二個群中為集中繳稅期,可以看出此方法未考慮到業務發生的周期集中性,此處不宜按時間平均分配抽樣的份額,應考慮到業務發后的周期集中情況,按照業務發生集中區間的特點,合理分配抽樣份額,加大風險集中區間的抽樣權重。
4.金額單位抽樣法。是以審計對象總體金額(元)為抽樣單位,使每一金額單位有同等被抽取的機會的一種抽樣方法。總體各項目發生的金額是不均勻的,有的經濟業務發生的金額很大,有的發生的金額較小。把全部金額單位(元)作為審計對象,使每一單位金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性,最終將使金額大的項目抽中的機會比金額小的項目抽中的機會就大了。
抽樣評價:此方法不適用稅收繳款書的抽樣審計,原因是國庫部門稅收繳款書金額大小不平均,合計金額較大,業務量多。
(三)樣本評價及得出審計結論
通過前三種抽樣方法推斷被審計對象存在漏蓋轉訖章,加蓋轉訖章不清楚等不規范問題,三種抽樣方法推斷出存在問題占被審計總體的比例為0.84%、0.30%、0.30%。由于被審計的國庫內部控制有效,通過抽樣結果顯示本月稅收繳款書存在問題占被審計總體的比例處于較低水平,所以得出本月稅收繳款書業務較規范的結論。
三、難點及問題
(一)抽樣參數值的認定具有一定難度
由于審計抽樣確定的可依賴度、可容忍誤差率、預計總體誤差等參數值不同,造成抽樣結果不同,推斷整體的結論就不相同。而認定這些參數能夠參考的國際上的通用標準適用性有限,要靠基層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審計經驗和主觀判斷來確定。由于參數認定難度較大,造成審計人員有畏難情緒,難以實施統計抽樣。
(二)重要性標準的確定缺乏客觀性
基層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人員無論是統計抽樣還是非統計抽樣,在抽樣規模的確定、樣本量的設計、抽樣方法的選用及抽樣結果的評價等方面都要運用重要性原則,而目前一般參照注冊會計師對會計報表事項或重要業務單元金額的百分比法確認,一般為5%或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抽樣對象的重要程度和以往審計結果確認重要性標準,尚未建立各種報表事項和經濟業務的重要性標準體系。
(三)不能充分體現風險分布的區間性
在一般審計抽樣過程中只是采用客觀的平均抽樣,對風險分布集中區間的抽樣比例不足,導致抽樣結果代表性較差。
(四)審計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局限性
統計抽樣方法需要基層人民銀行內部審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以及一定的數理統計和概率方面的知識。由于基層人民銀行審計人員平均年齡偏大,研究生學歷很少,基本都是從業務部門調入,缺乏數理統計和概率方面的知識,對審計抽樣方法的實際應用掌握不夠,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偏差,直接影響了統計抽樣的效果和質量。
四、幾點建議
(一)建立人民銀行內部審計抽樣參數體系
建議人民銀行上級審計部門制定符合基層人民銀行內部審計工作實際的審計重要標準和審計抽樣參數體系,科學確定抽樣規模、樣本量的設計、抽樣方法的選用及抽樣結果的評價,確保抽樣審計工作的質量。
(二)深化審計抽樣技術的研究和軟件開發
審計抽樣技術是統計學與審計實踐的結晶,審計抽樣實踐隨人民銀行各種業務發展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發展,現人民銀行基層行由于處在審計抽樣起步階段。因此,要根據人民銀行業務信息化、電子使用化發展的實際,研究開發抽樣審計模型軟件,減少困審計人員主觀上的原因而導致審計結果不準確的概率,實現內部審計從經驗型審計向科學抽樣審計轉變。
(三)要注重抽樣與實際審計工作中的結合運用
審計人員在開展具體的審計業務時,應根據業務的不同類型,有選擇地運用統計抽樣和非統計抽樣。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對每一種可供選擇的統計抽樣方法熟練掌握,清楚各自優點和運用條件,充分了解被審計項目的業務特點,結合審計實踐經驗,判斷被審計部門的主要風險集中區域,合理運用抽樣方法,使非統計抽樣和統計抽樣合理結合,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依據,才能做出最科學的選擇。
(四)加強審計抽樣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工作
目前,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增加,通過和應用一定的審計抽樣技術實施審計項目,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而目前有的審計人員的數理統計知識掌握還不夠,可能還理解不了審計抽樣的原理。因此,建議上級行加強對基層人民銀行審計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對統計抽樣技術的訓練。同時建議上級內審部門多組織抽樣審計方面的經驗交流,不斷積累和提高基層人民銀行審計人員專業經驗和判斷能力。
〔責任編輯:楊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