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由于各組織器官及生理功能明顯衰退,藥物在體內的吸收、代謝和排泄能力都有所下降,因此用藥有其自身的特點。為了避免藥物在體內蓄積引起不良反應,老年人用藥須注意和重視以下6原則:
1.明確用藥指征:有病要到正規醫院就醫看病。明確的診斷是治療的基礎。慢性病患者切不可“久病成醫”,隨意用藥。常言道:“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具有兩重性,即藥物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用之得當,可以治病,否則有害無益。因此,用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或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安全、合理用藥至關重要。
2.劑量
宜小不宜大:老年人由于對藥物的耐受性降低,治療某些慢性病時,一般從小劑量開始,視病情需要再調整劑量。如安眠藥硝基安定,成人劑量為5~10毫克,而老年人只要服2.5毫克就能入睡;如果超量服,入睡雖好,但次日起床后仍會昏昏欲睡。又如地高辛的半衰期,青年人平均為51小時,而老年人則為73小時。地高辛主要經腎臟排泄,腎功能不全者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長;亦可經肝臟清除,尤其腎功能不全者,肝可清除總量的75%。如果腎及肝功能均不佳,則地高辛半衰期可延長至5天。地高辛安全范圍狹窄,治療量與中毒量之間距離小,治療量接近60%的中毒劑量,而且易中毒。故在服用地高辛時宜減少劑量,老年人維持量也應較小。老年人不能按成人常規劑量用藥,對一些毒性作用大的藥物應個體化給藥。
3.品種宜少不宜多:患有多種疾病的老年人,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藥物合用會增加不良反應的機會。用藥品種越多,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就越多。各種藥物之間有的具有協同作用,有的具有拮抗作用,甚者毒性增強或作用減弱。此外,品種過多易造成老年人多服、誤服,所以用藥時一定要弄清每種藥物的性能、特點以及相互間的影響,不能盲目使用過多的藥物。例如,合并5種、6~10種、11~15種、17~20種、>20種藥物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4.2%、7.4%、24.2%、40%、45%。老年病人本身比年輕人在服藥時更易發生不良反應,如年齡為40~45、51~60、61~70、>70歲的病人,用藥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2%、6.3%、15.4%、25%。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種疾病,服藥種類也較年輕人多,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因此,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老年人應盡可能做到用藥少而精。
4.用藥療程不宜過久:老年人由于肝、腎功能減退,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腎臟排泄能力減弱,用藥宜采取臨時或短期用藥,避免長期用藥,以防產生蓄積中毒。尤其應用治療劑量范圍較狹窄的藥,如氨茶堿、洋地黃、苯妥英鈉、安眠藥等,應特別注意。
5.注意觀察藥物反應:老年人對藥物的敏感性較青年人高。如對心血管藥物、解熱鎮痛抗炎藥、中樞神經抑制藥等,在用藥過程中應當隨時注意病情變化,如出現新的癥狀,就要考慮是否為藥源性不良反應,以防出現意外。一旦出現不良反應,需及時停藥,必要時就醫診治。
6.家人監護用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不宜擅自用藥,需要由家人協助執行醫囑。家人不但要幫助老年人正確用藥,還要監督并清理老年人手中余下的藥物,將不用的藥物遠離病人身邊,及時處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副主任醫師 李錫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