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的\"中國最美地方\"名單中,黃河三角洲濕地被列入最美沼澤濕地之中。自此,這片濕地開始為人所知。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也是世界少有的河口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
九曲黃河每年攜帶大量泥沙注入渤海,造成海岸線每年往內海推進390米,形成新陸地。于是,石油開采不需要再在海上作業,東營也因此成了中國擁有最年輕土地的城市,濕地面積因此也不斷擴大。
……
沒按捺到十月,八月末就忍不住趕往東營,這是一個臨時的決定,卻是一次有意義的旅程。夜路的高速上塞滿貨車,在經歷了幾個小時的驚險穿梭之后,我們抵達墾利仙河鎮,時間是凌晨五點半,天微亮。
路邊\"磕頭蟲\"向著東方,指引我們一路抵達沿海公路。太陽正從海平面升起,石油與濕地共存的這片土地上,漁家正要出船,晨霧靜謐如海。
此時只適合描述,因為——

濕地盡美
黃河三角洲濕地的原始生態出乎意料,可謂新、奇、曠、野。通往保護區的路上雜草叢生,并沒有因為游客觀賞需求而拓寬。初秋的黃須菜有些還泛著最后的枯綠,有些已迫不及待紫紅,這時沒有想象中的紅地毯綿延景觀,卻更加真實。
柔軟的濕地流沙沉積,令人害怕像沼澤一樣陷進去——黃河三角洲濕地便是沼澤濕地,這片沼澤與海隔開,水洼里一艘艘漁船正忙碌,濕地上被小螃蟹挖出一個個小坑,掀開藏著螃蟹的石頭,竟然不斷有黑色的油泛出,果然是石油之城。
保護區內更是深邃,足有一千五百多平米。誤從出口進入,路邊蘆葦正翠綠。越過黃河浮橋就是海河交匯處乘船點了。因尚早渡船沒有營業,遺憾未能見到一半黃沙沖擊,一半碧海滔滔的海河交匯景觀。
\"船姨\"推銷著黃河毛蟹,天空也神奇般下了一場雨,眼前的黃河極其寬闊,只能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形容了。近處,荷花結藕,碧綠清脆,生態環境自是不必說了。
這個季節,丹頂鶴還沒有飛來,幼鶴在喂養區內成長,天鵝和黑嘴鴨們跟著人游走,一看就知是景區\"訓練\"出來的動物。未到遷徙季,大量珍惜鳥類還沒來到,季節尚早。
柳林更是神奇,終日泡在潮濕的水洼里竟能成團生長,極其旺盛,因此也成為鳥類筑巢產卵的佳所。
沒有專業向導,我們無法辨識植物、鳥類、魚類,只是感受,就已足以。

構想濕地之城
盡管東營擁有這片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但卻一直稱不上濕地之城。
1964年,第一桶石油被挖出。石油為這片土地帶來財富,也因運輸之需建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和城市基礎設施,東營成為名符其實的\"石油之城\"。
1983年,東營驚艷亮相,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然而,在建市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東營是座禿城。井架林立的鹽堿灘寸草不生,石油開發所造成的濕地環境破壞,城市荒涼空蕩沒有生氣……
1992年,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區成立,濕地被保護起來。
一百多年前,英國就提出\"田園城市\"概念,城市發展必然需要綠化運動,東營也不例外,在克服了\"種樹比養孩子還難\"的尷尬后,\"石油之城\"開始向\"濕地之城\"轉變。
對于一個鹽堿地上誕生的城市,濕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依托黃河濕地建成了密密麻麻的城市水系,城區人工濕地和自然濕地叢生,\"城中有濕地,濕地之中有城市\",濕地之城構想正在實現,石油、黃河、水系、濕地、文化,變化持續發生。
東營正在經歷一場考驗,世界的目光注視著這片濕土地的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個老生長談的話題,尤其是面對脆弱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可否認的是,自然保護區的成立讓更多人通過旅游認識到這片濕土地的美麗,因此更加關注,甚至付諸行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濕地是一個城市命題。
濕地,是城市的一部分。東營曾為保護這美麗的土地付出心血,比如在鹽堿化程度極高的地質條件下打三層地基來種植樹木,于是高速路上看見的不再是禿城。
省內沒有哪個城市像東營一樣,一面擁有如此生態美景,一面擁有如此富饒資源。東營經濟增長的速度令人側目,而如今我們看到的濕地環境也算得上盡如人意。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們終將各自傾盡所能,并且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