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登記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3萬元,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將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經營場所登記由地方政府規定等多項內容。
“零元”辦公司的夢想照進現實,注冊資本的放寬無疑讓眾多創業者歡呼雀躍。小旅館誕生微軟,車庫里誕生惠普、蘋果公司,學校宿舍誕生臉譜公司……一個個國際大公司神奇的創業之旅,這種事情也將在中國發生么?答案是肯定的。沒有了門檻的限制,創業者無須再為注冊資本發愁,自己認繳注冊資本登記多少就是多少,人人都可能擁有公司。而從更廣的角度來說,降低門檻,激活的將是全社會更洶涌的創業浪潮和更持久的經濟活力。
對此,經濟學家馬光遠評論道:這是繼2005年中國公司法修改之后,中國公司法律制度的又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變革。事實上,國外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零資本”的注冊政策,而開曼等群島離岸公司的崛起,在某種意義上體現的就是一種制度的競爭優勢。馬光遠特別指出:一個在經濟和創業環境方面有競爭力的國家,一定是公司法律制度具有極大競爭優勢的國家。而將公司制度變遷作為改革的一個突破點,中國釋放出的制度紅利,無疑是一個莫大的進步。
當然,在創業成本下降之后,首先是避免盲目創業帶來的風險,也應有相應的制度設計。比如對創業者進行風險提示,對第一次創業者進行相關的培訓,使之創業前便熟悉創業流程以及法律、工商、稅務、財務等具體事務:更重要的是,必須在政策調整之后,相應的監管措施應當明確而高效,讓外界看到其對于權利保障和秩序維護的“兜底”作用。
其次,在辦企業沒有了門檻之后,面對可能出現的一大批皮包公司、空殼公司,甚至一些違法的傳銷公司,國家也應該有相應的管控措施。在實行寬進政策的同時,工商部門的嚴管措施也應隨之跟上。目前,國家正在著手建立企業信息庫,企業一次違法經營將被警告,二次違法經營將被責令改正,如果有三次違法,則會被列入黑名單,永遠不準再經營同類項目。一次失信,就將全國受阻,企業的違法成本將會大大提高。
公司法律制度作為一個國家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正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所說,降低公司資本的門檻,“不僅順應廣大市場主體的熱切期盼,有利于擴大社會投資,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而且符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新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微觀干預。”這是真正的制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