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我在讀完白巖松老師的這本書之后,想到的第一句話,我的幸福和你有關,這是對于許多來說,可能不是太接受的事兒,我的幸福,怎么會和你有關系呢?而如果你深入想一下,或許就會發現其中的端倪。
我想,一個人,或許和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團隊,甚至是一個小小的集體,有著一樣的聯系。那些我們經常走過的路,都一點點的脈絡,你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因果,你今天種下的因,最后在過了許久之后,都會收獲果。不會有無果的因,也不會有無因之果。這樣的理論一或者是法則——對人、時代、國家、團隊或者是集體都很適用。
或許就是因為相信了這樣的因果,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抱有學習和窺探的心理,我愿意把自己擺在一個謙卑的角度,愿意讓自己可以心平氣和來看到白巖松書中所寫所想,這十年之間,他的種種變化,他的種種困惑,還有他的收獲。
書的推薦語寫,這是作者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寫作的成果,是凸顯了白巖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處卻依然清醒、平和的心境。其實整本書看下來,我覺得還是非常搭配這樣的宣傳文案。我不得不說,在經歷了十年之后,當洗盡鉛華之后,他最后剩余的,更多的是平淡、脫離和冷靜。
說平淡,是因為他作為媒體人的一種態度,或許他看多了許多的新聞報道,或許他已經見慣了在這個圈子里并不光彩的種種事件,但他都有一種抱有解讀、理解和旁觀的姿態去看待,十年之間,人可以變得更加成熟,人也可以變得更加不可理喻,更可以將看似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和容易解決,而白巖松或許就是這樣的態度,所謂存在的即是真理,身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管是故事、不管是思考、不管是更多的體驗,他都會有一種平淡的口吻來娓娓道來,你不會覺得那些看似驚心動魄的事情有多么的撩動,你甚至可以說,那確實——比起更為重要的事情——沒什么了不起。
說脫離,也要說到言論部分,我看過了他主持的各種節目,不管是最早的東方時空,還是之后新聞頻道的種種節目,他的那種態度,我覺得隨時隱藏在他的話語里,并非不是嫉惡如仇,并非不是大智若愚,而是他能夠真正將事情的真相和虛假完全剝離開去,也能夠將自己和這些事情完全脫離,以更加客觀和冷靜的方式去探討、去講述、去評價。他說:走的太遠,別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他應該是時刻銘記這句話的人,你要說他是為明哲保身,但我覺得也沒有什么不好,起碼他知道,要做的,能做的,是什么。而不是像某些媒體人,先不說負責人的態度,就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就很讓人覺得難過。
說冷靜,是他的深刻,他這本書中的大小事情,都已經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顯然,在記錄一個時代十年變化的時候,他肯定不會如此的平靜,但卻能夠用更加平緩的態度和一種更加關注的神情去講述他們,去體味他們。他愿意傾聽來自多方的聲音,他也愿意接受不同的憲法和思想,這種難能可貴的容人之心,是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