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均保單只有0.6張,與國外人均保單5張以上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的人均保費尚不及發達市場的十分之一。
最近,有關養老的話題持續升溫。“以房養老”的爭論以及“養老靠保險公司不靠譜”的言論,讓老百姓人心惶惶。據民政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14.3%,預計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國面臨的養老金不足問題已經顯現,如何養老的問題將變得日益突出?!耙鉀Q中國的養老問題,不僅是政府要想辦法,老百姓自己也要找出路”。而保險,便是其中出路之一。
國內保險尚處于初級階段
在國內,很多人寧愿把錢存到銀行,也不愿買保險,而國外卻相反。由于國外的銀行都是私人企業,大家覺得把錢放在銀行沒有保障,所以更愿意把錢放在保險公司。而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外保險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平安保險福州分區的客戶經理余夢嬌告訴記者,外國人對于自己的保障意識非常強。比如國外考慮的是買幾份、該買什么保險的問題,而在國內某些地區,竟然還存在買不買保險的問題。有數據顯示,日本人均保單在5張以上,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均保單甚至超過10張。而在中國,人均擁有保單只有0.6份。
在中國,保險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買保險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應該用保險給自己的家庭加一份保障。對于很多買了保險的市民來說,買保險既是買未來,也是一種理財之道。而現實是人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可以購買保險,但愿意買保險的市民還是少數,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或者更偏遠的地區,大多數家庭還處于保險空白中。
在業內,通常以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衡量一個地區保險市場的成熟程度。保險密度是指按當地人口計算的人均保險費,反映該地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保險深度則是指某地保費收入占該地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反映該地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2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保險密度為1144元,保險深度為3%。而在發達國家,保險市場保險深度已達12%左右,保險密度通常已達2000到3000美元。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人均保費尚不及發達市場的十分之一。
即便是在亞洲市場,中國保險市場發展水平也屬較低水平?!椦芯拷Y果顯示,亞洲平均保險深度已超過6%,香港、韓國、日本等區域市場保險深度也均超過或接近10%,遠遠高于中國內地僅3%的水平。
知名保險巨頭德國安顧保險董事會主席歐磊指出,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保險市場無論是保險密度還是保險深度,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還處于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
在歐磊看來,中國的一線城市保險滲透率已相對較高,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未來保險業務的高速增長將主要來自二三線城市。數據顯示,北京、上海的保險密度分別已達到4572元和3497元,而在山東,保險密度約為人民幣1170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人對保險望而卻步,對保險抵觸或反感呢?
我們不排斥有保險行業本身的問題。就像經濟學家郎咸平說的,要存下足夠的養老錢,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中國正上演‘龐氏騙局’一我們用年輕人提供的資金支付上一輩的開銷。當年輕人退休時,就沒錢留給他們了。這是很危險的”。“一直以來,保險業聲譽不佳、形象不好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三個不認同’。”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指出,一是消費者不認同,二是從業人員不認同,三是社會不認同。
但就每個家庭或是每個個人而言,大家不愿意買保險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這值得我們思考。
關于保險的11個誤區
保險是家庭理財中必不可少的理財工具,但是社會上對購買保險產品仍存在很多誤區。走出那些誤區,擺正心態,你才能明明白白地買保險。
把買保險當成一種投資手段,期望從中獲得高額回報
保險是一種理財工具,但不少人把它當成一種投資手段,期望可以獲得和投資股市、買基金一樣的高額回報。但事實是,保險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買保險產品,讓保險人在遭受了保險責任范圍內的風險損失的時候,可以得到及時和可靠的經濟補償或者給付保險金。
近年來,保險公司推出的投資型保險如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也會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回報,因其具有一定保障功能,所以收益總體來說比不上基金、債券等。所以,絕對不能把買保險看成投資,投保時一定要擺正心態,勿重回報、輕保障,不要將保險的功能本末倒置。
保險是用來賺錢的。
保險是不是一種賺錢工具呢?很顯然,對于這個問題,幾乎每個投保人都希望能夠搞清楚。簡單來說,保障類的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保單與賺錢關系不大,萬能險和投連險保單有一些投資功能,如何把握一張保單中保障與投資的平衡度,就成為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活了。
專家指出,保險并不是一個短期就能夠獲利的賺錢工具。作為金融三大工具之一的保險,它是和銀行、證券并存的理財手段之一。
只要投保都能提供保障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認為只要自己投保了,就應該獲得該得到保障,并在出險時獲得理賠但其實保險的保障范圍跟我們想象的并不一樣比如保險公司愿意賠的“重大疾病”和我們生活中真正的“重大疾病風險”就不是一個概念,許多疾病都是在其免責范圍之內的。
買保險不吉利
由于保險都是有關生老病死的事,這讓不少人忌諱,認為買保險是不吉利的。誰都不希望碰到死亡、殘疾、疾病、車禍等災難,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證這些災難就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呢?毋庸諱言,買保險就是來應對這些意外和災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買保險就是買平安。
賣保險是忽悠人
我們不否認少數保險營銷人員在推銷保險產品時,存在夸大產品功能和收益率的現象,誤導了部分投保人。但是,保險產品絕對不是騙人的東西,而且保險公司也在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忽悠人的現象在逐漸減少,我們絕不能以此來否定保險產品的價值。
買保險是儲蓄
常有讀者打電話到保險公司咨詢:“我想買保險,就是儲蓄型的那種,請問哪種保險好?”其實,保險的內涵遠比儲蓄豐富得多。它除了所謂的儲蓄功能外,最主要的是保障,是防守型產品,也是生活規劃的大事;是一份責任,更是化解生老病死殘風險的工具。一個人應統籌好一生的風險防御,做好防止生活被改變的規劃可能更加重要。
投保消費險種很虧
很多人認為買了保險,如平安無事,就應返還保費,如果沒有保費返還,總有一種吃虧的感覺。例如泰康人壽的世紀泰康個人住院醫療保險,年支付保費1101.77元,如果遇到保險合同規定范圍內的住院醫療情況,每年可享受到33.725萬元醫療保障。如此低保費、高保障、無返還,你是否也覺得很虧呢?
其實這世上沒有最好的險種,只有最適合的險種。所以,大可不必去計算怎樣買保險不吃虧、最“合算”,只有購買的險種適合自己了,對你來說才是最好的。
投資型保險人人可買
投資型保險是保險與投資產品之間的產品,主要指投連險產品和萬能險產品。需要強調的是,投連險產品把所繳保費做了分配,一部分錢做保障基礎,一部分做投資理財,在消費者與保險公司之間存在委托與受托的關系,這種保險已經改變了傳統的保險關系,演變成一種類似信托的關系。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購買投資型保險產品。
買投資型保險產品的客戶必須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這方面的基本知識,對自己的需求很清晰,有一定抗風險能力,最好是中高端消費者。
已有社保,不再需要商保
社保的特點是低水平、廣覆蓋,一旦患病就醫發生醫療費用,個人也需要承擔一部分。如果患上重大疾病或發生意外,其龐大的費用支出就會對正常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個時候,商業保險就是社保的必要補充。
而且我們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保障的程度比較低,退休后從社保領取的養老金僅僅夠日?;旧钚枰?,而有了商業保險,就可以從保險公司領取更多的養老金,提高生活品質。
保險公司不會破產倒閉
許多保險代理人在跟客戶宣講保險產品時,常常會把保險公司等同銀行等金融機構,說不會破產倒閉。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金融是一種商品,也是一種服務,金融機構也會倒閉,保險是金融機構之一,倒閉也是正常的。只是說,保險公司是不允許直接倒閉或破產,會有其他公司接手。
重子女保險輕大人保險
很多家長會選擇為子女買保險,偏偏忽略了為自己買保險。實際上,保險的原則應該是“先大人、后小孩”。大人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是孩子的依靠。大人所承擔的責任和可能遭受意外和疾病傷害的幾率都比孩子大,一旦出現不利狀況,家庭生活都有可能出現問題,更何談支付孩子的保費。所以,大人給自己投份保險比給孩子投保更重要。
養老買商業保險靠譜嗎?
有媒體稱,保險公司都在回避“長壽風險”;國內的重疾險往往“60歲后不保,70歲后不賠”;長期壽險滿期后,也是誘導客戶將分期領取的養老金一次領完。很不靠譜!
買養老商業保險靠不靠譜?我們不妨來算一筆賬:
以新華保險的尊享人生年金保驗(分紅)為例。
40歲的張女士購買了這款保險,交費20年,年交保費14100元,總保費282000元。
從60歲開始到80歲,她每月大概可領取養老金1500元左右。
80歲期滿,還可一次性領取終了紅利85673元(按中檔紅利算)。
張女士能夠從保險公司領取到的錢:1500×12×20=36萬元,加上紅利85673元,共計445673元(紅利不確定)。
每年交14100元,連續交20年。若是存在銀行或是投資,可產生的利息為14100×n%×(19+18+17+………3+2+1+0)(為簡便計算,采取單利,若是利滾利的話,利息更多)
若n%采取的是4%的年利率,則利息為53580元。加上本金282000元,連本帶利為335580元。
若n%采取的是5%的年利率,則利息為66975元。加上本金282000元,連本帶利為348975元。
若n%采取的是6%的年利率,則利息為80370元。加上本金282000元,連本帶利為362370元。
若不計保險公司提供的紅利的話,這筆錢已經超過了從保險公司領取的養老錢。
若n%采取的是10%的年利率,則利息為133950元。加上本金282000元,連本帶利為415950元。
若n%采取的是12%的年利率,則利息為160740元。加上本金282000元,連本帶利為442740元。
結論:如果有—種更好的方式,能夠得到比保險賠償更高的回報,或許不一定要通過買商業養老保險來儲備養老金。但養老規劃是長期的,而保險公司提供的收益是穩定的,而且保證本金,并且具有強制儲蓄的作用。至于其他投資渠道,能不能一如既往地投資并產生收益,卻是不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