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金規模方面的巨大差距,使得民營銀行可能在傳統業務方面難以占得便宜,只有在與平臺商業模式結合的地方才能夠獲得一定的優勢。
近期,蘇南銀行、華瑞銀行、蘇寧銀行、錫商銀行、中聯銀行等多家以“銀行”命名的民營企業,陸續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名稱預核準。與此同時,20多家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蜂擁涉“銀”,也在A股市場上掀起一波民營銀行概念熱,吸引資金競相角逐,相關概念股近一個月來累計漲幅超過30%。
今年政策面對于金融層面的改革政策頻密,6月份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枯竭達到了調整的高潮。隨后,利率市場化更進一步,貸款利率的放開,為未來的改革路徑打開了通道。而作為國退民進的重要一步,民營銀行進入并加劇競爭,成為政策面可選的改革方向。以蘇寧、華瑞在工商局注冊銀行公司為標志,民營銀行的呼聲越來越高。
然而,在資金規模方面的巨大差距,民營銀行可能在傳統業務方面難以占得便宜,只有在與平臺商業模式結合的地方才能夠獲得一定的優勢。而民營銀行相關的業務可能支持原有主營業務,開啟主營業務的新增長,并提升利潤和估值。
對于傳統銀行影響有限
長江證券策略分析師鄧二勇認為,民營銀行的放開,對于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格局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當前影響更大的可能是利率市場化,所以民營銀行后續的進展,并不會成為刺激銀行股價和估值下行的因素。
事實上,類似于民營銀行放開的改革在中國歷史上并非沒有,一次是2002年放開外資銀行進入國內市場,另一次則是1996年民生銀行的成立。
從外資銀行成立以來,其本身經歷了較為快速的成長,但是對于中資銀行的發展沒有構成任何阻力。顯然,外資銀行進人國內市場并沒有對銀行業產生沖擊。數據顯示,外資銀行的資產占中國銀行業整體的比重始終在3%以下,尤其是在次貸危機之后,占比出現回落。而外資銀行真正參與到國內市場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成為中資銀行的戰略投資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顯然跟中資商業銀行的背景和歷史有關,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和歷史,中資商業銀行具有其他參與各方都難以超越的客戶關系和規模競爭優勢。
民生銀行是目前中資銀行中僅有的民營銀行,企業蓬勃發展,一直是銀行業中增長速度較快的一家銀行,目前在銀行體系中也具有一定的低位。然而,鄧二勇認為民生銀行的奇跡不可復制,這是因為民生銀行恰好搭上了國有銀行改革的順風車,在競爭格局仍未乘數、國有銀行尚在調整的時候,茁壯成長。
民生銀行成立于1996年,這正是國有銀行信貸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的時候。1999年為了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問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相繼成立。隨后,為了進一步解決問題,2003年底中央匯金公司成立,并于2004年開始利用外匯儲備向商業銀行進行注資。最后,通過引人戰略投資者和公開上市發行的模式,完成了銀行的改造。也就是說,在銀行調整的8年里,民生銀行獲得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時機。而目及今日,商業銀行的競爭格局已然形成,要復制民生銀行的故事,已經非常困難。
目前的媒體報道主要集中在民營銀行首批最多放5家,今年申請或有計劃申請籌辦民營銀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已達27家,且數字仍在不斷增長中。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金麟認為,民營銀行會在中長期內進一步推動銀行業的分散化,并可能帶來新的有生命力的業態。但在中短期內,受制于多方面因素,民營銀行應該還很難撼動當前的銀行生態。
即使獲批,民營銀行仍面臨多個發展瓶頸。1、風控能力的建立。風控是商業銀行的核心,銀行發展絕不能一味求快;2、資本瓶頸。與其他行業不同,銀行業面臨嚴格的資本監管要求,這意味著若不依靠外部融資,銀行做大的過程十分緩慢。3、跨區經營限制。目前城商行的跨區設點都還沒有放開,未來民營銀行的跨區經營也勢必困難重重。4、存款的拓展。特別是在未來銀行破產制度建立之后,小型金融機構在拓展存款上天然的難以與大中型銀行競爭。
銀行業——天生屬于大塊頭的行業
鄧二勇認為,在中國的競爭格局下,傳統銀行業務的競爭要素主要有兩條,第一是以資金實力為依托的規模競爭,第二則是客戶關系的競爭。對于前者來說,資金實力既是規模擴張的依托,也是抵抗黑天鵝和系統性風險的保證。因此大的銀行更有可能在競爭中存活下來。對于后者來說,在中國的制度環境下尤為重要,這是銀行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相對來說,這可能是民營銀行的短板。
因此,銀行業集中度的均衡水平應當是比較高的,特別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集中度提升的力量應會大于行業分散化的力量。從海外的對比來看,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業集中度都是不低的,我國的銀行業集中度也并沒有超常之處,所以這一事件對于傳統銀行業務的集中度不會構成太大的干擾。民營銀行的競爭更多地將會體現在城商行這一級別。
金麟認為,民營銀行的希望之光在于能否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基于上述瓶頸,業務模式缺乏創新的民營銀行將很難有效突圍。但希望在于,如果能夠依循差異化的商業模式,那么民營銀行仍然有很大的希望快速做強。未來商業模式差異化的可能性來自于三個方面:1、銀行既有模式內的差異化,海外銀行業還有很多成熟的業務模式尚待中資銀行學習和模仿,例如消費信貸、交易型銀行等。2、依托于實業資源的跨界競爭。核心企業在整合產業鏈金融資源、提供產業鏈金融服務上具備資源稟賦和協同效應。3、互聯網金融2.0的探索。大量互聯網平臺企業在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具備協同效應,因此不論在支付還是小微貸款、消費信貸方面都將帶來新的商業模式。
由于資本金的匱乏和銀監會監管的約束,在傳統業務上,民營銀行難以與現存的競爭者展開爭奪,而只有在其他領域競爭才能夠有所勝算。鄧二勇建議投資者關注平臺型公司的民營銀行業務。這些公司申請民營銀行業務,并不單純地通過做傳統銀行業務活力,而是通過相關牌照的獲得,結合原有的客戶資源,提供更為深入地網絡金融服務,從而支持本身的業務擴張,從而為主營業務帶來更高的利潤和更高的估值。
目前來看,對于電商平臺公司來說,銀行業務的牌照,最有吸引力的是兩項業務。一項
是吸收公眾存款的業務,這個業務將會迅速擴大現有的網絡信貸業務;另一項是代理收付款項的業務,通過這個業務電商的資金流動就不必受制于人,而且還能夠將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為我所用。此外,獲得民營銀行牌照后,其信貸業務將不再受到地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