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煎茶道“小川流”的創史人可進在其著作《飲茶說》一書中曾談到:“茶具無論新舊漢和重要在于可以活用。茶具的優劣要看是否起到了給茶提味的效果。茶具終究是一種消費品,充分利用它,然后使之自然消亡:這就是煎茶道的美學意識。”
說到煎茶美學,茶入這個茶席上的小物,可是有一番滋味。茶入是一種盛濃茶粉的小罐。茶事中要點兩種茶:濃茶與薄茶,前者濃稠如粥,后者濃度近似咖啡,其中濃茶是茶事的關鍵。因此茶入也是最為重要的茶道具之一。茶入最早來自于中國,據說是中國人盛放火藥的容器,也有說是中國人盛頭油用的(有名的“初花”茶入據說就是楊貴妃用過的油盒)。
茶入分為“唐物”和“和物”,戰國時期,主要還是使用從中國少量進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貴,擁有一定級別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將身份和權勢的象征。即使到了江戶幕府,茶人仍是地方大名與將軍家關系疏近的證明物。蓋只有德川一族或者譜代重臣,才有將軍下賜的名貴茶入。
到了今天,這些名貴的茶入又被一些福州的玩家視為心頭好。雖說小眾,但也是一個頗為文雅的專項收藏。在這個群體中,記者認識了林新,一個四處淘茶入的茶客。
林新和收藏茶入結緣在8年前。那時候林新還不知道茶入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價值,只是在收藏紫砂壺和一些文玩。后來由于身邊那些師大美術學院的朋友都在四處淘寶茶入,也讓林新開始重新打量這小小罐。隨后的幾年間,他開始翻閱大量的資料,與藏友、茶入、專家進行學習,跑了不少地方的古玩城,近的福州、廈門、泉州,遠的北京上海,總之,在他看來,茶入是一種有著純正福州特色,濃厚地域審美傳承的茶之重器。所以平時的他也十分喜歡與朋友談及茶入,普及茶入知識。
“從洪塘窯出去的一種小體量薄胎醬釉器,有的瓷片薄到了只有指甲片那么薄,在日本被稱為‘漢作唐物茶入’,是茶室當中儲抹茶的一種茶器,后來豐臣秀吉把這種象征日本茶道精神的福州窯‘茶入’當做‘封地’和榮譽的象征,頒發獎賞給有重大戰功的將軍們。再后來將軍們常常為此物引發戰爭。豐臣秀吉自用的‘北野茄子’,則一直被奉為日本國寶。”在林新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當下國人對茶入的認識微乎甚微。在宋代的茶器里面,包括沈安老人的茶譜里面,都沒有關于茶入的描寫。南宋偏安一隅,讓很多關于茶器的地方史料也變得零碎而模糊。
“一件漢做唐物茶入,在日本可以換一輛最好的本田。當年福州有一批人手中的茶入,加起來大概有100來件。有一次日本人來了六七個人,包括美術館的館長、研究茶道的教授、專家,看到這些茶入都驚呆了。因為這個東西在日本已經非常稀少,剩下不多的都保存在博物館和大學的收藏館里。”林新說道。
這些年,林新去博物館看的機會也不少,沒有考慮經濟效益的他,大大小小的也收藏了大幾十件茶入。有人稱他是福州,乃至福建收茶入的第一人,因為他收的品種全,釉水好,數量多。
“小眾和大眾的玩法不同,不論是與茶有緣也好,還是與福州有緣,總之,都是古物傳情吧。”眼下,收藏茶入,對林新而言,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記者采訪的當日,一群朋友正在認真的把玩他拿出來的寶貝。也許真的是買到是一種緣分,樂在其中也成了這群人收藏茶入的初衷。
未來,林新還希望可以更系統地收藏茶入,以及茶席中其他美好的茶道具,總之,“在茶入的陪伴下,我將是幸福的。”
鏈接
日本茶道界把傳世的著名唐物茶入登記入冊,并按不同年代和藝術價值分出等級:如“大名物”、“中興名物”等。日本茶道史上介紹唐物茶入的文獻著述比比皆是,較早的有《金尺文庫故書》、《抵園執行日記》、《山上宗二記》、《君臺觀左右帳記》、《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會記》等記錄茶會的著述。一般人認為,在日本,唐物茶入(也有人稱之為濃茶小罐)是在日本茶道興起初期由日本陶祖藤四郎在13世紀從中國學回制陶技術并用自中土帶回的陶土和釉料制作的。
對于傳世的許多著名的“唐物茶入”的產地的研究始終是日本茶道、陶瓷界極為關注的問題。1994年中國考古學者在江西贛州七里鎮窯址發掘簡報中曾有出土與日本唐物茶入相似的醬釉陶器(茶入)的報道,但因證據不足,終難認定。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福州市舊城改造工程的開展,在鼓樓區的柏林坊、水流彎、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處古遺址中,陸續發現了大批宋代薄胎醬褐釉陶器,器型有罐、瓶、盒、缽、燈、水注、執壺、香薰、鍋等。這些陶器多數出自宋元時代文化層或廢棄的水井中,其中又以各式醬褐色釉薄胎小罐數量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其造型、胎質、釉色及工藝手法與傳世的日本唐物茶入幾無二致(如日本唐物茶入中的“大海”、“肩衡”、“鶴首”、瓢、水滴、柑子、皆口、茄子、“文琳”等式樣的茶入)。這些小罐(茶入)的共同特征是卷唇(或圓唇)直口、短頸(或長頸)、圓肩、鼓腹、平底(或微凹底),通器里外施醬褐(醬紅、醬黑)釉,部分器物釉面瑩亮潤澤,有流釉痕,釉色不均。另外釉多不及底,外下腹部三分之一處多落胎,有流釉現象,器表則多留下清晰的旋削痕,底部多留線切痕。小罐的不同造型僅在于頸腹部的變化,如縮頸或長頸,溜肩或窄平肩、斜肩,淺腹、扁圓、垂腹或直腹之間的差異。從工藝上看,這些小罐的制作均十分精細,胎土多淘洗,少雜質或砂眼、氣孔,燒成溫度和燒結度高,多薄胎,一般胎薄僅2毫米左右,小型器僅1毫米,整體造型勻稱、規整。
福州地區出土的上述薄胎醬釉器即傳世的日本“唐物茶入”,其產地究竟在哪里?近年來,考古調查與發掘的材料表明,位于福州西北郊的洪山鄉洪塘村的洪塘窯址,是燒制此類陶器的地點之一。這個窯址調查發現的醬釉薄胎陶器雖然數量不多,卻是與傳世的部分日本唐物茶入完全相同。目前,有關此類茶入的考古調查研究工作正在深入開展之中。
福州出土唐物茶入及發現燒制窯口和產地的消息傳到日本,引起日本茶道界的極大關注和重視。有關唐物茶入產地和窯口問題,一直是日本陶瓷、茶道研究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疑案,福州考古的這一重要發現,不僅為最終解決這一問題提供重要線索,也為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特別是福建和日本的茶道文化交流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