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演員到復興中國的琉璃藝術,讓楊惠珊感到,易碎的琉璃像極了人生,既永恒又無常;而“琉璃透光”,又在暗示你,不管今天多么灰暗,當光照進來那一刻,生命就是華彩。
25年前,她有一雙柔軟纖細的手,彼時她已經拍過124部電影,獲得兩次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和一次“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25年后,由于長年捏制泥坯、燒制琉璃,這雙手已經變得骨節(jié)粗壯,不再秀美,隨之逝去的還有光鮮的名演員身份,她走上了一條更為艱辛且默默無聞的道路,從零開始,復興中國的琉璃藝術。今天,她不僅成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更探索出琉璃藝術在現代生活中設計的種種可能,將其融入衣食住行中,實現了工藝美術新的產業(yè)業(yè)態(tài),她就是臺灣琉璃工房藝術總監(jiān)楊惠姍。
那一刻,我感到震驚并羞愧
1987年,楊惠姍和丈夫張毅開始創(chuàng)立琉璃工房,當時除了決心之外,在技術上,他們沒有任何資源,當年創(chuàng)業(yè)的七個成員全是楊惠姍在電影業(yè)的同事。當時的臺灣沒有一家琉璃藝術工作室,相關資料亦很少,楊惠姍唯一知道的就是,琉璃技術始自埃及,于19世紀末的新藝術運動時期由法國人復興,而所有資料中關于技法的描述都模糊不清,只知道是一種所謂P·TE-DE-VERRE(脫蠟鑄造)的玻璃技法,被法國人所壟斷。
1987年的臺灣,當時玻璃產業(yè)已經很發(fā)達,在新竹一帶有幾百家工廠,歷史都在六七十年以上。原來楊惠姍也想過,由這些工廠來制造,她只專心設計,但是很快她就發(fā)現,臺灣工廠在長期接大量國外訂單的心態(tài)下,不可能去研發(fā)一種“只聽說過”而完全沒有“見過”的制造技法。
楊惠姍相信既然法國人做過,他們也就一定能做,就算從零開始。在這樣近乎無知者無畏的起點上開始的創(chuàng)業(yè),其艱辛可想而知。最初,他們天真到認為脫蠟鑄造中所指“蠟”就是平時常見的白蠟,于是找來一只小電爐,買來一大堆蠟燭就開始煮,蠟燭一熔化,把燭蕊挑出來,就開始“研究開發(fā)”了。
這樣的起點在今天看來,簡直幼稚得可笑。但是,楊惠姍就是從這樣的起點開始的。因為,當時她連應該去請教誰、找誰幫忙,都完全不知道。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楊惠姍和張毅預計,投資30萬左右新臺幣,花費半年時間來研發(fā)“脫蠟鑄造法”,結果最后花了三年半,負債了7500多萬新臺幣,還不敢說完全掌握。
1991年,琉璃工房受邀參加日本的一個展覽,日本玻璃藝術學者、著名收藏家由水常雄告訴他們:“其實,中國2000年前就已經出現過這種技法,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過的一對琉璃耳杯,應該就是脫蠟法制成的。”由水常雄提到的這對西漢琉璃耳杯,即1968年出土的金縷衣邊上的“曲水流觴”耳杯,這極有可能是現存最早的中國自產脫蠟精鑄琉璃器。
那一刻,楊惠姍感到既羞愧又震驚,羞愧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的了解,如此無知。震驚的是琉璃工房在今天挾著高端電子科技設備,付出如此高的代價,勉強知道一二的技法,2000多年前,老祖宗早已掌握。
自此,琉璃工房目光集于一點,一種民族意識本質的覺醒。此后,為了求得技法上的突破,獲得琉璃色彩上的豐富層次,琉璃工房不止一次地重復早年慘烈的挫折。為什么不安于現有的做法,要一直這樣挑戰(zhàn)極限呢?楊惠姍說,也許是一種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能夠更好的使命感。
琉璃創(chuàng)作20多年來,被問起做琉璃最困難的部分,最初楊惠姍認為是技術,然而,她越來越覺得,想用琉璃材質表達什么才是最困難的部分。“尤其,你是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要談所謂復興中華文化的大題目,我們只要問,據說中國文化是世界古文化里唯一沒有中斷的,那么,在那些古老的傳統(tǒng)里,哪些智慧至今仍然是對當代社會有益的?哪些美學是有現代意義的?”楊惠姍說道,“這種民族文化的立足點,經常讓我們又興奮又沉重。因為,處理得好,它是強烈的語言;處理得不好,它會是一種包袱。”
琉璃的萬千可能
從1987年成立至今,琉璃工房在全球已有80多家藝廊,遍布臺灣、上海、北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最初的7人創(chuàng)業(yè)團隊也已發(fā)展到擁有1200人的琉璃藝術創(chuàng)作團隊。楊惠姍有超過20件作品,榮獲世界最知名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其作品曾選入奧斯卡及艾美獎頒獎盛典禮籃,全世界至少有上百位國家元首,接受過作為贈禮的琉璃工房作品。
琉璃工房推行限量銷售概念,每一個作品都要經過12道工序,6至8個月的精工細作,作品的底部都刻著一個用鋼鉆鐫刻的號碼,如“68/2750”,表示這件作品限量制作2750件,68表示是第68件。楊惠姍解釋,限量節(jié)制了無限制銷售在市場上受歡迎作品的可能,促使自己以及每一個琉璃工房的設計師必須永遠不斷地創(chuàng)作。“琉璃永遠應是深深依附在學習和領悟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過程沒有了悲憫,人的靈魂,付之闕如。”楊惠姍說,“以利潤主導一切的量產制造模式,顯然完全違背琉璃工房的
創(chuàng)作意識和大我關懷。 1987年開始,琉璃工房在一片嘈雜喧鬧的市場,為自己靈魂,設立了永遠不悔的自我警示。”
如今,琉璃工房在上海的第9家藝廊已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里開張,此外北京還有8家,大連和廣州也有,一年的營業(yè)額(僅含中國大陸地區(qū))超過2億元。
不僅在藝術上取得卓越成就,楊惠姍還致力于從材質出發(fā),探索琉璃在現代生活中設計的種種可能,超越琉璃在裝飾性與工藝性的表現,以中國美好的傳統(tǒng)價值為基礎,以東方傳統(tǒng)美學為設計靈感,廣泛融取中國元素,將琉璃延伸至生活里的衣食住行。楊惠姍認為,這樣才能全方面呈現當代華人文化質感的新生活體驗。
2001年,TMSK透明思考餐廳于上海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極少的、全部用手工打造的琉璃主題餐廳,尤其是那個由一千多塊琉璃磚砌成的琉璃吧臺配上紅燈籠似的酒吧凳,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楊惠姍說,與其將TMSK餐廳稱為美食餐廳,毋寧說它是“琉璃工房”意念的延伸,也是一家巨細靡遺展示琉璃之美的“藝廊”。TMSK餐廳從外墻設計一直到內部,都能見到琉璃的身影,餐廳本身說明了“琉璃工房”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和運用。
TMSK餐廳很受在滬外國人和時尚人士的歡迎,曾被英國《泰晤士報》評價為上海提供最好雞尾酒的場所,還獲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China Design Now(創(chuàng)意中國)展邀請展出。
TMSK餐廳里還有一支名為TMSK的新民樂團,為客人表演評彈、民樂、昆曲等傳統(tǒng)藝術,至今已累計表演近2000場,曾亮相CCTV、日本NHK、美國NBC等各大媒體,應邀赴日本、法國、中國臺北等地巡演。
同年,楊惠姍還成立了時尚家居品牌LIULI LIVING,延續(xù)琉璃工房的創(chuàng)作本質,希望將“琉璃”這個材質與生活結合。設計中擷取中國元素,使用陶瓷、金屬、木頭等一切有可能創(chuàng)作的材質,堅持工藝與對質量的卓越要求。楊惠姍期許,LIULI LIVING能建立一種具有民族美學風格,又能呈現現代國際時尚需求的生活平臺。
2005年,琉璃工房以LIULI LIVING “中國設計”的概念,獲得香港設計中心所頒發(fā)“DFAA亞洲設計大獎”之“最具影響力總體設計品牌獎”。
從琉璃藝術本身延展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楊惠姍始終堅持不懈的創(chuàng)作,雖然為此付出過很大代價,但她始終認為創(chuàng)新是文化產業(yè)的核心。“創(chuàng)新,是一個成熟的文化環(huán)境里的產物。20多年走下來,我們非常清楚,為了創(chuàng)新,我們要付出的代價。而在一個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是‘方便面的時代’,不用問就知道所謂尊嚴、文化等,與立刻可以到手的利甚至快速成就的名,哪一個有吸引力。要有能力欣賞創(chuàng)新、尊重創(chuàng)新,整體文化環(huán)境的成熟是不可以缺少的客觀條件。”楊惠姍說,“但是,我們的信心是,給這個社會充分的時間,也給我們充分的時間,大家應該可以學習到什么是創(chuàng)新。我們希望可以看見那一天。”
楊惠姍認為,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很重要,不然文化產業(yè)走不遠。漢代就有的琉璃為什么會失傳?因為當時技術不外傳。所以,琉璃工房愿意教育,和北京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琉璃藝術研究室,開放技術。
每個女性都應有鋼鐵的意志、溫柔的心
楊惠姍曾為女性度身設計“觀念佩飾”,將琉璃和九二五純銀結合,每一件佩飾都要經過12道復雜工序、25個人一筆一劃地精制修飾和360個小時的漫長制作過程,因一個蠟模制作一件作品以及色澤的自然流向,讓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
談到當初開發(fā)琉璃佩飾的靈感,楊惠姍說她當時強烈地感覺如果有一些作品,能將作為女性在人生歷程中深刻的情懷表達出來,一定很美好。她想要藉由琉璃的光與影的特質創(chuàng)作佩飾,講述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琉璃易碎”,像極了人生,既永恒又無常。“琉璃透光”,不管今天多么灰暗,當光照進來那一刻,生命就是華彩。琉璃看似輕巧,握在手上卻沉,多像一顆女人善感的心,細膩輕巧卻又分量十足,提醒著愛它的人憐惜和尊重。一件佩飾,配戴在女人的胸前,貼著女人的心,應該就像是一份隨身的思考,深深的力量。這是創(chuàng)作“觀念佩飾”的初衷。
楊惠姍說,她想要做“全世界沒有類似風格的首飾”。2002年,琉璃工房“觀念佩飾”正式面世。“不會因為你而改變我的樣子”系列,表達對擁有自主性格、特立獨行的美國知名女畫家歐基芙的敬意;“打開心里的窗戶,讓陽光進來”系列,以海倫·凱勒的故事激勵女性追尋生命的陽光;“聽花的情歌”則以禪宗大師惠能的故事帶來對生命的思考;“你是你,相信你”系列,則是提醒每個經歷不同生命歷程的女性,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和相信,找尋自己的幸福。
“我一直覺得,并不是只有珠寶才是美,也不是鉆石才有價值。我希望,觀念佩飾帶給女性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力量。每個女性都應該有鋼鐵的意志,溫柔的心。”
楊惠姍自己就是這樣的女性,她可以為了要在世博會臺灣館呈現出最完美的作品及服裝而堅持連續(xù)高強度工作,累到左耳失聰,就連丈夫張毅都佩服她說,不管畫了多長的跑道,她都能跑完。
張毅曾是臺灣著名導演,楊惠姍說到今天,兩人其實仍然是過去的“導演和演員”關系,大家平時看見的是楊惠姍,但是,還有一個大家看不見的,是張毅,兩人攜手走過20多年的風風雨雨,一切事業(yè)上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他們心靈契合之上的。“從公司的角度,我跟張毅是不能搭乘同一班飛機,因為從公司的組織登記上,我是董事長,張毅是執(zhí)行長,如果飛機失事,首腦沒了,公司經營就會陷入癱瘓。但是,我常常想,如果張毅不在了,我還要一個人繼續(xù)做琉璃嗎? 這實在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比較起來,我寧可選擇我們搭同一班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