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微生態制劑貝飛達對惡性血液病患兒由于化療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的預防作用。方法:將62例惡性血液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前后2個周期化療期間監測血常規,進行糞便菌群失調檢查。結果:2個周期化療后,對照組有15例出現腸道菌群失調,發生率48.4%;治療組有8例出現腸道菌群失調,發生率25.8%,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生態制劑貝飛達對惡性血液病患兒化療導致的胃腸菌群失調有預防作用。
關鍵詞 微生態制劑 化療 菌群失調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microecologics Bei feida to 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fter chemo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hildren patients.Method:62 cases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hildre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During the before and after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monitoring routine blood,fecal bacterium group of disorders check.Results:After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have 15 cases with 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the incidence is 48.4%;the treatment group have 8 cases with 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the incidence is 25.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refor microecologics Bei feida hav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fter chemo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hildren patients.
Key words Microecologics;Chemotherapy;The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腸道是機體最大的細菌和內毒素儲存庫,正常情況下機體與正常菌群之間保持著動態的微生態平衡,以雙歧桿菌為主的專性厭氧菌與腸黏膜表面特異性受體相結合,形成相當穩定的菌膜結構,構成抗定植力的生物屏障,可有效抵抗細菌對機體的侵襲,在維持腸道結構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一旦這種生態平衡和生物屏障被破壞,就可使大量的細菌和內毒素經門脈系統進入體循環造成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細菌縱向易位,并在一定條件下激發細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質的連鎖反應引起全身器官的損害[1,2]。本文研究了微生態制劑對惡性血液病患兒腸道菌群失調的預防及治療作用,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惡性腫瘤患兒62例,其中淋巴瘤39例,白血病23例,淋巴瘤用CAM、BB等方案,白血病用CAM、DAE等方案。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齡17~48歲,平均31.8歲。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按照隨機化分組原則分為兩組,一組為觀察組,一組為治療組。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于化療當天開始口服微生態調節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劑量按藥品說明書規定劑量口服,至骨髓抑制Ⅳ級時停止。對照組應用與貝飛達膠囊外形、氣味均一樣,服用方法與治療組相同。
療效判斷標準:在前后2個周期化療期間分別在化療前、化療后第3天、第7天監測血常規及糞便菌群檢查。生命體征均平穩,其中糞便采用我院革蘭染色方法檢測球、桿菌比例診斷菌群失調,血常規采用靜脈血檢測。腹瀉的標準按2次/日以上的稀便來統計,粒細胞下降標準按Ⅱ度骨髓抑制1.4~1.0G/L統計。
統計學處理:資料表達均用(x±s)表示,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1.0)進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患兒的惡心、嘔吐和發熱例數及粒細胞下降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瀉的例數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道菌群失調情況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 論
從微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化療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發生內源性感染,正常微生物群定位轉移,造成細菌過度繁殖,導致不同程度的感染,使病原菌耐藥機制變得非常復雜,耐藥菌的治療比較棘手。因此,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時,也要加強微生物學的防治,以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理性平衡,穩定生理效應,從而降低菌株的耐藥性。化療期間菌群失調發生率較高,考慮與粒細胞下降、免疫系統低下有關[2]。微生物療法常用的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制劑,其中雙歧桿菌是非致病性的、能抵抗胃酸和腸道酶類消化作用且能附著于小腸上皮并能調節黏膜免疫反應的微生物。雙歧桿菌的細胞壁可以黏附于腸黏膜上皮細胞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抑制有害菌的生成的小分子量親脂分子具有明顯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細菌進入細胞內,甚至殺滅細胞內的細菌[3]。
本研究通過研究證實,惡性血液病患兒化療后出現腹瀉及菌群失調,應用微生態制劑貝飛達能改善這種狀況,從而減輕腸道細菌內毒素移位及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具體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管志遠.腸道菌群及其生物學意義[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11):1095-1097.
2 敖苗,劉玉峰.不同劑型益生菌預防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所致腹瀉的比較[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10):932-934.
3 王威,楊強.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和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7):1522-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