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和分析三聯療法在抗幽門螺桿菌(Hp)中的應用效果,使用三聯療法治療Hp相關性淺表胃炎,觀察在治療前后其中醫證型的變化情況。并對幽門螺桿菌與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證型的關聯性進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收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90例,采用三聯療法進行治療。結果:在使用三聯療法治療之后與治療前相比,數量增加的是脾胃濕熱證型患者,而數量減少的是肝胃不和證型患者(P<0.05)。但是,雖然脾胃虛弱證型患者與治療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對確診之后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聯療法治療,具有很好的抗Hp效果,并且在經過治療之后,患者的中醫證型出現了很大改變,大多數還是趨向于濕熱型。
關鍵詞 慢性淺表性胃炎 中醫證型 幽門螺桿菌
Abstract Objective:We study the trip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p associated superficial gastritis,observing the effect of trip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p associated superficial gastritis and changes of syndrome of tcm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We study the associ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 TCM.Methods:We selected 90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between 2008 March to 2010 June and were treated with triple therapy.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number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amp heat syndrome type patients increased,while the number of 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tomach syndrome patients decreased(P<0.05).The number of weak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 patients have increased,but not comparable (P>0.05).Conclusion:It has good anti Hp effect to treat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ith triple therapy.After treatment,The syndrome of TCM of patients has great change and most still tend to damp heat type.
Key words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Syndrome of TCM;Helicobacter pylori
在臨床上,導致人類發生慢性胃炎與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因素就是幽門螺桿(Hp)。到目前為止,全球總共發生Hp感染的幾率達到了50.0%,由此可知,發生Hp感染的幾率非常高[1]。如果一個患者存在持續的Hp感染,那么他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可能會繼續發展為萎縮性胃炎,甚至有可能發生非典型增生,最后發展惡化為胃癌。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用中藥進行抗Hp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相關的報道卻非常少。對收治的患者采用三聯療法進行治療Hp相關性慢性胃炎,對患者在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型變化進行研究,以下是詳細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6月收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90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濕熱型、脾胃虛弱型患者各為30例;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齡20~70歲,平均45.0±3.0歲。比較3組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納入患者入組的依據有兩個,其中西醫方面為《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入組的患者必須符合其中關于Hp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而中醫方面的參考依據為《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入組的患者必須符合其中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它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總共分為三個型,包括脾胃濕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虛弱型[2]。入組患者的年齡要求在18~70歲。
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或>70歲;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②患有合并性消化性潰瘍和胃黏膜出現重度異型增生;③患者患有較嚴重的心臟、肝臟、腎臟等臟器疾病的;④患者在15天之內曾經服用過抗生素或者其它中藥者;⑤對藥物有過敏者;⑥患有精神疾病者。
方法:給患者使用復方鋁酸鉍片2片,2次/日,口服,餐后即服。阿莫西林服用0.5g,甲硝唑服用0.04g,2次/日。治療時間14天。
Hp根除標準:對于HP是否根除我們所采用的參照標準為大家在臨床中廣泛使用的《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3]。測定方法為在對患者使用三聯療法治療后,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對入組的所有患者進行復查。如果患者入組后治療時間>4周,且14C-尿素呼氣試驗顯示結果為陰性者則說明Hp已根除。對所有患者治療后,如果有的患者的14C-尿素呼氣試驗沒有轉陰,也要對其進行中醫辨證分型。
統計學處理:實驗結束后,對所有的實驗數據我們都使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如果實驗中的資料為計量資料,我們則一般使用(x±s)進行表示,并且使用χ2檢驗,如果檢驗結果顯示為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后,與治療前相比,脾胃濕熱證型患者有所增加,但是,肝胃不和證型患者減少(P<0.05)。但是,雖然脾胃虛弱證型患者與治療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討 論
在中醫學上,Hp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則屬于“痞滿”和“胃脘痛”等疾病的范圍[4]。患者雖然出現肝胃不和肝氣反胃以及脾胃濕熱等癥狀,但是傳統中醫學認為引起患者起病的最主要因素為濕熱。而在現在的醫學,特別是西醫學認為持續的Hp感染是患者發生胃炎且經久不愈的最主要原因。有資料統計發現存在持續Hp感染的患者,其中約有60.0%~80.0%的患者有可能會發生消化性潰瘍,如果患者的感染較嚴重,則引發的消化性潰瘍的癥狀也會較嚴重,甚至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在進行過Hp根治的患者與沒有進行HP根治的患者相比,前者的臨床治愈率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前者的復發幾率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
采用三聯療法來根治Hp,耐藥性增加和癥狀改善不明顯以及復發率高等問題逐漸凸顯。但是,經過相關研究表明,Hp相關性慢性淺表性胃炎大多以濕熱為主,對患者進行抗Hp治療之后,大多數患者都出現了黃膩苔等濕熱癥狀。
本研究在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聯療法進行抗Hp治療后有以下發現。在中醫證型上,患者逐漸轉變為脾胃濕熱證型,導致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使用所使用的抗生素為寒性藥物。所以其對患者的脾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導致寒氣從中而生。然而,脾胃虛弱型患者在經過抗生素治療之后,很容易對患者的脾胃造成損傷,因此,此癥狀的患者沒有得到減少,反而出現增加。
根據中醫“治未病”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觀點,對患者采用三聯療法進行抗Hp治療時,需要加清化濕熱的中藥進行治療,避免和防止患者濕熱等癥狀加重;對于脾胃虛弱型患者,需要加健脾益氣的藥味進行治療,讓患者得到治愈。針對患者在使用藥物前后的中醫證型的改變,采用中醫辨證進行治療,使得兩者相互促進,改善患者的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從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提高Hp的根除率。
參考文獻
1 王曉麗.不同療程三聯療法治療小兒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0,(3):415.
2 胡志紅,沈鳴,苗蕓,等.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再發性腹痛與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7):501-502.
3 鮑建軍,王興權.健胃愈瘍片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68例[J].江西中醫藥,2010,41(4):27-28.
4 馮盛才,郭夕珍,黃德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橈動脈硬化率與健康志愿者橈動脈硬化率比較研究[J].四川醫學,2010,31(8):113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