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主意已定,沒理會何應欽這軟中帶硬的話,徑自走了。
送走眾人,蔣介石在屋里來回踱步,他的內心在矛盾的漩渦中翻騰著。這之前,他雖已幾次發表了最后關頭的演說,但他仍幻想著日本人能罷手息兵。如果上海再打起來,那可就再沒有回頭的余地了。
“此時應戰,適時乎?”他在心里反反復復地念叨著。
就在蔣介石在戰與不戰間徘徊不定之際,日本人推了他一把。8月9日這天,日本海軍軍曹大山勇夫和士兵齊田要藏武裝駕車硬闖中國軍駐守的虹橋機場。中國機場的守衛哨兵堅決拒絕其無理要求。大山見耍賴不成,竟拔出手槍打死警戒一名。其他中國衛兵見狀義憤填膺立即奮起反擊,將兩名日軍擊斃。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驕橫慣了,眼下雖陳尸中國地界,但惡語威脅上海市長俞鴻鈞,堅持要求中國撤出保安隊并拆除軍事設施。在日本領事要挾的同時,停泊外海的大批日艦馳入黃浦江,以武力相威脅。
俞鴻鈞見事情鬧大,不敢擅自做主,火速電告南京。
蔣介石接閱電文,知道日本人尋釁滋事,又是在為日后挑起戰端制造借口。遂于11日作出決定:(一)令張治中率領第87、88兩師于11日晚向預定之圍攻線推進,準備對淞滬圍攻;(二)令蚌埠之第56師星夜開赴蘇州,由張治中指揮;(三)令海軍阻塞江陰水道。
8月13日,淞滬戰火全面爆發。
8月14日,中國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迫,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蔣介石下令,將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命令張治中任總司令,攻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并掃蕩浦東之敵、炮擊浦西匯山碼頭;同時,空軍出動,協同陸軍作戰并擔任要地防空。
8月15日,廬山。
蔣介石與陳誠策定抗戰方略,蔣望著面前這位身材短小,精明強干,將近不惑之年的少壯將領,想到他對自己的忠貞不貳,想到西安事變他對自己的拼死保護,心中禁不住涌起了一抹感動的情懷。抗戰的危急關頭,他還是很依靠這些可靠的將領的。
“辭修,你對抗戰計劃怎么看呢?”
陳誠面對著這位已幾日幾夜沒休息好的委員長,暢敘直言。他認為:該計劃在敵情判斷方面有十分精明正確之處,但在作戰方針和作戰指導要領方面,所主張的處處設防,御敵于國門之外不切合中國實際。
為此,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他認為: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具有長期抗戰的條件。我對日作戰之具體運用,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第三期為總反攻時期。
陳誠是國民黨軍中的主戰派,一直在蔣介石耳邊吹風,主張對日抵抗。他的抗戰三階段論,在不少地方與中共、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極其相近。
陳誠的見解甚合蔣介石之意,蔣介石接著說,原來只想掃除國府側背的潛在危險,不想上海之敵十分兇悍,不但不能掃除,反致我軍陷入南北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事到如今,上海之戰是繼續打下去還是毅然撤出戰斗,以傾全力于華北戰場呢?
在座的其他將領主張,由于華北戰場的不斷擴大,應立即停止上海戰事。
陳誠卻背眾人之道而馳并早已成竹在胸。他掃了眾人一眼,語氣堅定地對蔣介石說:“上海方面的仗絕非不能打的問題,而是必須打,怎樣打,亦即大打還是小打的問題。”
蔣問他這是什么意思。
陳誠說:“北方戰場業已揭開。湯恩伯、衛立煌等部占領八達嶺、南口一帶,給南下之敵側背插上一把利刃。日軍肯定是要南下的,因此,南口重地他們勢在必奪,而我軍亦在所必守。華北戰事的擴大已無法避免。敵從華北而來最為憂慮,華北一馬平川,千里大平原,利于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速戰速決。華北日軍有關東軍和駐朝鮮方面軍作后盾,調動方便,進出暢通,隨時可集中優勢兵力,長驅直入。若日軍在華北得勢,以主力沿平漢路南下,直撲漢口。這樣,我華中部隊將被敵切斷后路,既無路可守,又無路可退。華東我部則有被敵人一鼓而殲之危險。”
蔣介石一聽言之有理,便追問道:“依你看來,應如何辦,才能避免這一危機?”
陳誠繼續侃侃而談:“日軍既不肯放棄上海,不如索性將計就計,擴大上海戰事,把北方的日軍吸引到南方來。我華中廣大地區,江河縱橫,水網澤國,機械化部隊展開困難,敵之鋒芒頓然銳挫,而我軍則盡可發揮其優勢。”
蔣介石陰沉著臉,在巨大的地圖前凝視著,突然心中豁然開朗,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使他下定了決心,他不顧眾將滿臉的驚詫,連說:“對,上海要打,一定打!”
陳誠眼看蔣介石決心已定,仿佛猜透了蔣介石的心思,說道:“若決心在上海大打,第一步必須盡快向上海增加兵力,要造成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上海之敵的態勢,才能有效地吸引敵主力,將華北戰場轉移至華中。”
蔣介石看了陳誠一眼斷然一揮手,說道:“增兵,把精銳主力都調上去。”
8月2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軍隊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京滬杭地區為第三戰區,以馮玉祥老將軍為戰區司令長官,以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前敵總指揮則由少壯將軍陳誠親任。在頒布作戰序列的同時,也下達了作戰方針:“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蕩淞滬敵海軍根據地,阻止后繼敵軍之登陸,或乘機殲滅之。”
第三戰區聞風而動,將全部兵力劃分為:淞滬圍攻軍,指揮官為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
長江南岸守備區,指揮官為第54軍軍長霍揆章;
長江北岸守備區,指揮官為第111師師長常恩多;
杭州灣北岸守備區,指揮官為第8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
浙東守備區,指揮官為第10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將軍。
轉瞬之間,由張治中負責的淞滬戰場,一下擴升為戰區,兵力迅速增達30萬人,濃重的戰云轉眼南移上海。這突然的變化,一時竟使東京日軍統帥部莫名其妙,如墜入五里云中。事變爆發在華北,中國軍隊卻不再往華北增援,反倒在上海附近大量集結兵力。但當優勢的中國軍隊對上海日軍形成包圍態勢之后,天皇和日軍統帥部震驚了。原來蔣介石想拔掉日軍上海據點。中國軍隊什么時候學會大口吞吃日軍了?東京驚訝中震怒了,認為中國軍隊此舉是在侮辱帝國皇軍。軍部和內閣狠下決心采取措施,嚴懲中國軍隊。
大批的日軍在天皇和軍部尚未真正摸清蔣介石意圖的情況下,便被稀里糊涂地引向了上海,引向了華中。
蔣介石眼見日本人中計,止不住暗自竊笑,9月21日,蔣介石越發認識到上海戰場的重要性,索性把馮玉祥調入六戰區,而自己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親自指揮上海作戰,并將第三戰區分為右、中、左三個作戰軍團。左翼作戰軍司令官張發奎,轄第8、10兩個集團軍;中央作戰軍司令官朱紹良,轄第9集團軍及第18軍、第61師及獨立第21旅;左翼作戰軍司令官陳誠,轄第15集團軍及新編成的薛岳第19集團軍。此時,淞滬戰場中方已集結兵力達40余萬,幾乎全部為中央軍精銳部隊。
蔣介石在上海下了血本,就是要在上海與日本人拼個你死我活。
為了更有效地吸引日軍,蔣介石經常不顧部下的勸告,不顧疲勞和危險,頻頻出現在上海前線,指揮督戰。他早已下定決心要在上海設置一個大戰場,他想把日本人的主力都拖進來,拖進他設置的大陷阱,他絕不能讓日軍速戰速決。
戰后多年,史學家對蔣介石這一手南北戰略贊譽多于貶斥,日本戰略家戰后也承認,日軍投入上海、華中,是陷入中國戰場而無力自拔的一個敗招。
第四章 南京城,人類的悲哀
淞滬抗戰以精彩開局,卻以潰敗結尾,經營多年的三道國防線令人遺憾地成了擺設,歷史在這里拐了彎。
日本軍部“不擴大”的軍令又成廢紙。前線日軍每前進一步,軍令就修改一次,世界上有這樣的軍隊嗎?這樣無法無天的軍隊制造“南京大屠殺”還會有人懷疑嗎?!
獸性宣泄,南京數十萬無辜生靈成了殘暴日軍發泄的祭品。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永遠抹不掉的恥辱,是人類文明的悲哀,也是中國人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 唐生智“自告奮勇”守孤城
初冬的陰霾籠罩著古都南京,陣陣江風瑟瑟吹得萬木凋零。一輛黑色的小轎車靜靜地駛出了百子亭的唐公館,輾著稀疏的落葉向著中山門外急駛而去。
國民政府軍委會執行部主任唐生智,身著筆挺的一級陸軍上將制報,端坐在車中。他望著車窗外燈紅酒綠的金陵鬧市從眼前閃過,嘴角浮起一絲難言的苦笑。
這里還在歌舞升平,似乎全然不知幾百里外,中日兩國軍隊正在殊死搏殺,浴血沙場。不過也難怪,當初日軍曾揚言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淞滬抗戰開戰之初,蔣介石就胸有成竹地向全世界保證:上海起碼能堅守三個月。眼下,三個月快過去了,老蔣又親自披掛上陣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直接指揮淞滬抗戰,這么一來,確實讓國人松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