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取消314項行政事業性收費,至此我國今年已取消和免征34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這無疑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有利于企業發展。然而改革遠不能止步于此,如何進一步為企業松綁、更加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未來改革仍任重道遠。
近年來,政府職能部門在放權讓利、為企業松綁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統計顯示,2008年以來我國在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上每年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2000億元。但一些掣肘經濟發展的障礙還沒有解決。比如民營企業發展中“玻璃門”“彈簧門”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老毛病沒有得到根治,甚至隨意為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制造障礙。種種問題,不僅阻礙了企業發展,也損耗了整個經濟的內生動力。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生存狀況的好壞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而只有更好地減輕企業負擔,更多地服務企業,才能廣泛激發企業生產和創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激發企業活力,全面推動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首當其沖。一方面應進一步促進簡政放權,消除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現象,堅決杜絕“吃拿卡要”等“權力尋租”;另一方面,該管的一定要管好,依法加強安全生產、市場秩序監管,維護企業職工和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激發企業活力,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加強創新。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鼓勵企業在理念、技術、管理等方面持續創新,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