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英語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學習體會,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在閱讀教學中的閱讀能力和技巧,并以一示范文為例,探求能提高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質量的方法,以及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心理 英語教學 閱讀技巧 閱讀能力
“閱讀課”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把文章作為單純地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而忽視培養學生積極思維以及深層次理解作者意圖和文章主題思想的能力。本文將通過我對英語課程改革標準和教學大綱的學習體會,結合心理學談談我對英語閱讀課教學的體會。
1 了解和明確新課改的重點和閱讀教學的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因此,新課改的重點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新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1.1 通過課本學習語言知識,了解中西方的語言文化差異,掌握一定的語言技能。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技能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
1.2 獲取更多的信息,拓寬視野,逐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要求學生對英語學習表現出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聽懂有關熟悉的話題的語段和簡短的故事。能就有關的話題交換信息,能參與簡單的角色扮演等活動。
1.3 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的能力。
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2 心理學和英語閱讀教學
心理學與英語教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都離不開對心理學的了解和深入研究。英語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所經過的階段,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interactive processs),即認識和語言交際的過程,是讀者對語言信息理解的過程,是一種高級神經系統的心理活動,不是消極被動的認識,而是主動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心理學家則認為“閱讀過程主要包括符號辯認和文字理解兩個階段”、“是從文字系統中提取信息”、“再經大腦編碼加工,從而理解課文的意義”的活動。 彭聃齡認為,閱讀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五個層次:
2.1 物理學層次:閱讀活動開始于含有信息的文字符號;
2.2 生理學層次:文字符號變為讀者視覺的神經沖動;
2.3 心理學初級層次:文字符號產生的神經沖動可能以語音形式存在;
2.4 語言學層次:對語音形式進行文字、句法和語義方面的分析,進行言語譯碼加工;
2.5 心理學高級層次:理解課文的意義。
由此可以看出,閱讀能力的提高絕非易事,首先教師授課時必須注意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注意力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基本心理條件。
下面就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進行探討。
3 閱讀過程中的能力和技巧
在初中階段,閱讀能力包括:接受能力,解碼能力和創造能力。
接受能力:指了解課文提供的事實和創作意圖。閱讀首先是一個感覺的過程,作者通過語言符號來刺激讀者產生感知和理解,讀者對語言符號作出區別新的視覺反應,眼睛隨著符號移動,同時感知某些符號,產生一個單詞辨認過程。
解碼能力:指對課文內容,包括句子﹑詞語的理解。閱讀的關鍵在于理解,僅能辨認語言符號而不能理解是不夠的。
創造能力:運用作者提供的知識和觀點去解決問題,或在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發表新的看法。閱讀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種語言交際的行為,是由閱讀者以書面符號線索為基礎重新建立意義的推理活動。
如果不具備接受能力和解碼能力,學生便無法對文章所提供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價和運用,也就談不上創造能力的培養。
閱讀技巧包括:
3.1 掃讀(skimming)即通過對文章標題和首尾句的閱讀,對文章的內容結構有一個整體的印象,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作者的意圖或文章所要涉及的問題。
3.2 跳讀(scanning)為獲得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辯認的過程,讓學生很快能抓住中心句,并能對生詞作出猜測,以提高學生自學新單詞的能力。
3.3 細讀(close-reading)指學生在對全文有個整體印象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深入細致的閱讀,要求了解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文章的細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或觀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不同的閱讀方式應有不同的時間限制和閱讀速度,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但教師最終的任務是除了能讓學生鞏固和表達閱讀內容外,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或表達出自己的個人觀點。
4 閱讀教學中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真正目的,因為學習語言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交流。我們知道,語法解決“說得對”的問題,語言解決“說得好”的問題,語篇解決“說得全”的問題,而學生的應變能力則解決“說得巧”的問題。閱讀一篇文章不是單純為解決某個語言或是回答幾個問題而進行的,最終目的是為利用所獲取的信息知識進行交流,這種交流不是被動地掌握語言形式或語言結構,而是有交際愿望和交際目的的。為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交際的目的,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4.1 視圖復述 這是初中英語閱讀的基本要求,即讓學生結合簡筆畫或掛圖,根據關鍵詞﹑句,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情節和內容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有時教師也可以也反過來用:讓學生根據內容畫出簡筆畫,并把自己的畫描述出來。
4.2 分角色表演 這個可以視閱讀內容而定,也就是讓學生將文章內容改編成對話形式,加上動作表演出來,讓學生有親臨現場的感覺。如 JECBook2A Lesson51 \"Ann's Birthday\" 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把文章改編為對話,分別嘗試表演Ann,Mum, Bill, LiLei, the twins and Jim,也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表演本文的對話,還可將前兩文的內容融在一起,編成了一個完整的對話,嘗試達到復習整個單元話題的目的。
總之,“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只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去想象,他們就能根據所學的知識信息,將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
5 閱讀后的書寫鞏固
心理學家認為書寫是大腦神經和手部肌肉相結合的一種運動,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獲取的語言信息知識,這對學生的記憶訓練﹑思維訓練都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把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相結合起來,靈活設計筆頭練習,可以是對話填空,可以是聽寫填空,也可以是根據首字母完成單詞填空。
第一步 借助簡筆畫將有關課文內容作精要概述,引出生詞學習。
把主要內容重述一遍,然后進入閱讀理解階段。
第二步 閱讀理解
⑴ 快速閱讀 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在兩分鐘內完成閱讀,并找到問題的答案.
⑵ 聽音閱讀 檢查完問題的答案后,放錄音,讓學生結合簡筆畫閱讀全文。要求學生找出或劃出自己難懂的詞﹑句,并就難點進行一定的講解。
⑶ 小組討論閱讀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仔細閱讀,時間為6分鐘,閱讀完后,進行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⑷ 分段朗讀課文
這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語音語調,也是對課文加深理解的過程。可以以接龍的形式朗讀課文,也可分組朗讀,其他的學生認真聽,并盡量找出發音的錯誤且糾正,這樣既加深了課文的印象,又鍛煉了學生的聽力。
第三步 運用階段:
就這篇文章,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閱讀中所提出的問題,加上簡筆畫中的關鍵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情節和內容簡明扼要地復述出來。最后,為了擴展學生的思維,我們也可以特地給他們設計一個問題:If your friends are at your home and make a lot of noise,what will you do? 并引導學生展開熱裂的討論,這樣既可對本文有一個完整的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只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有效地引導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學生的理解是保證,學生運用能力是關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升華。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考試》(綜合版)2102年第三期
[2]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