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讓學習成為快樂的事,必須建立有效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因此,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為有效課堂的建立提供支撐。
【關鍵詞】學習 和諧 興趣 方法 目標
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各種新的教學理念接踵而至,但是,所有的理念都貫穿了一個教學目標,就是學生的成長,注重從要學生學習向學生要學習的轉變,一改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建立有效課堂。試想:如果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愉快的體驗,那么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習則會事半功倍。怎樣讓學習成為快樂的事呢?我想,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1 師生和諧是前提。
一個課堂,如果其樂融融,師生互動頻繁,會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也有助于師生的身心健康。 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愛學生。教師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教師。心理學認為,愛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需要,每個人都有熱愛他人并愿意接受別人喜愛的傾向。愛學生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主要是要有行動,如常和學生聊聊天,傾聽他們的心聲,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表揚,和學生說話態度和藹可親,和學生一起游戲等。每天,我進入校園,總是能看到很多學生向我跑來,圍著我叫老師,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愛,也感受到我的做法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愛。
其次要尊重學生。如果每一個學生能經常感受到老師對他個性的尊重,便會激發出健康的情感,容易使他們產生積極學習的動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自信。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在解題時常有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對學生的正確解法充分肯定,不能因為考試時這種方法用不到,而逼著學生非要用教師講解的方法,學生只要理解了,題目做正確了,教師就應尊重他的意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中,有學生先用減數減被減數的個位,再用十位上的整十減它們的差。這種方法教材中沒有列舉,但這種方法的確能得出正確結果,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我對這位學生的方法進行了肯定,他的方法得到采納,很興奮,自此后回答問題積極了很多。研究表明,在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基本相當的前提下,學生總是喜歡“親切、充滿師愛”的老師上課。而老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在學生身上會起到好的效應,反過來也激發了教師教好學生的動力,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最后,教師要保持微笑,用真誠的微笑面對學生。心理學認為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把一個不哭的人放在哭的人群當中他也會哭泣的,同理,把一個不笑的人放在微笑的人群中他也會微笑。微笑無需付出什么卻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我們的微笑會給學生帶來一個好的心情,即使學生有什么不開心也會被感染,久而久之學生變得積極而樂觀向上,反之學生的良好情緒也會積極影響著我們。師生的情緒都好了,課上得很開心,講得很生動,學生也學得輕松愉快。
對學生更多的信任和關愛,會打開他們閉鎖的心靈,用自己滿腔的愛去關愛尊重學生,讓他們感到老師的一片真心。經常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愛戴的老師,從而獲得教育的成功。
2 興趣培養是關鍵。
對學習感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能夠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課時,時常發現學生不認真聽講,有的在玩玩具,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看課外書,一遇到這種情況,我很糾結,因為學生對我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不能怨學生不聽,因為他們認為所做的事比上課有趣。如果學生對教師的上課內容不感興趣,那么教師講課無論多好,也達不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對課本、對知識產生興趣,讓學生樂于接觸它,并且興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學習和探索它,變“苦學”為“樂學”,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拿出人民幣學具,互相買東西,或者到老師這里來買東西,當學生遇到問題,不會找零時,我再教他們人民幣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活動,發現問題,有了需要,教師再指導,用這樣的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只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起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學習就會有大的進步。
3 方法獲得是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的傳授學習內容,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覺去鉆研、去探究、去學習。 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鉆研者、探索者。”學生也是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相當強的潛在的和顯在的獨立學習能力,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主探索是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諧并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牢固樹立培養學生獨立性的意識,從一年級就要開始,創設不同的情境,竭力保護這種需要、激發這種需要、強化這種需要、滿足這種需要,促使他們在這種需要的驅使下,自發的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興趣盎然的學習狀態,增強他們的認知內驅力,引導他們將潛在的需要轉化為具體實踐,自主的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
例如,在教學鐘表的認識中,我讓學生帶上鐘表學具,在班級分組,讓他們自己動手撥一撥時針、分針,互相討論到底撥的是什么時間。遇到小組內都不認識的時間,我交他們認識時間的方法,然后他們再撥一撥,認一認,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增強了動手實驗能力。讓學生在積極的、自主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知識、解決了問題。
總之,要建立有效課堂,讓學生快樂學習,必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采取各種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創造精神,讓學生在和諧、有趣的氛圍中積極探索通往知識的殿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