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5
摘 要 目的:探究神經內科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用藥情況,旨在為臨床經濟、有效以及合理用藥提供有力的依據。方法:收治多發性腦梗死患者200例,并且將多發性腦梗死患者劃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在常規性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試驗組依達拉奉注射液加生理鹽水進行靜滴,給予對照組丹參注射液加氯化鈉溶液進行靜脈滴注,聯合運用血塞通凍干粉加入生理鹽水中進行靜滴,治療兩周后對兩組的總好轉率加以比較。結果:試驗組好轉90例,好轉率90%;對照組好轉60例,好轉率60%,P<0.05,兩組在好轉率方面的差異有的統計學意義。結論:神經內科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用藥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種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有助于腦梗死患者腦組織損傷及腦水腫的抑制,有助于梗死區的血供。
關鍵詞 用藥 多發性腦梗死 神經內科
腦梗死是一種尤為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在所有的腦血管疾病中大約占75%,其病情危重,致殘率以及病死率相當高[1]。作為腦梗死的一種特殊類型,多發性腦梗死具體指的是腦內有多個缺血性軟化梗死灶存在,又被稱之為多發性腦軟化。多發性腦梗死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癱瘓、言語障礙以及感覺障礙,還可能會引發癡呆,也就是多梗死性癡呆。由于多發性腦梗死是腦血管多處發生梗死、起病急驟、病情較重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發病急驟,并且變化迅速,如果誤治亦或是失治,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2]。由此可見,對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用藥進行分析,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及意義。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多發性腦梗死患者200例,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深入探究了神經內科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用藥情況,現做如下報告。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多發性腦梗死患者200例,全部經顱腦CT亦或是磁共振成像確診。患者發病前未出現神經功能缺陷,在發病7天以內病情呈現出進行性加重的趨勢,并且經過治療干預病情依然不穩定。患者無糖尿病,無凝血功能障礙,無嚴重感染,無意識障礙及抽搐,無嚴重肝腎功能。將多發性腦梗死200例患者劃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00例。試驗組100例,女40例,男60例;年齡53~80周歲,平均67.5周歲;平均病程5.7小時。對照組100例,女34例,男66例;年齡51~79周歲,平均68.0周歲;平均病程6.0小時。兩組在一般資料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具備可比性。
臨床表現:①多發性腦梗死的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患者有缺血性腦卒中多次事件發生,有局灶樣腦梗死定位體征,比如尿便失禁、肌張力增高、偏身感覺障礙、中樞性面舌癱偏癱等;②多發性腦梗死可急性起病,并且呈現出階段性的進展趨勢,通常智能損害呈斑片狀缺陷,血管病變損、精神活動障礙與腦組織的體積、部位之間存在著直接關系,而認知功能障礙則主要表現是計算力減退、記憶力減退、表情漠然、少語、焦慮等。
治療方法:多發性腦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常規性給予相關藥物降低血脂及抗凝,有效的調整血壓,如果是顱內高壓患者,要給予甘露醇或者甘油果糖降顱內壓,并且給予患者對癥治療。給予對照組4支丹參注射液加入到250ml生理鹽水中進行靜滴,1次/日,15天1療程;給予實驗組3支依達拉奉注射液加100ml濃度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靜脈滴注,1次/日,15天1療程;聯合運用2支血塞通凍干粉加入到250ml生理鹽水中進行靜滴,1次/日,15天1療程。治療2周后對兩組的總好轉率加以比較。
統計學處理:對研究所得的各項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實驗組好轉90例,好轉率90%;對照組好轉60例,好轉率60%,兩組在好轉率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近些年以來,腦血管疾病已經逐漸地發展成為嚴重危害中中老年群體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一種重大疾病,有著相當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所謂多發性腦梗死指的是患者發生腦梗死以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相對較為輕微,但是呈現出漸進性加重的趨勢,并且在2天內仍然持續進展,直到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出現,是相對較為特殊的一種腦梗死類型,致殘率以及死亡率非常之高,臨床常規性治療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3]。在多發性腦梗死的急性期會有大量的自由基產生,自由基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細胞膜,同時引發進行性及繼發性的損害、腦組織損害、神經細胞壞死及腦水腫加重。所以,神經內科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用藥是至關重要的。神經內科多發性腦梗死的治療藥物是多種多樣的,以下分析了治療多發性腦梗死的臨床用藥。
依達拉奉注射液:依達拉奉注射液是近幾年最新問世的一種腦神經保護劑,已經在多發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中被予以廣泛應用。相關文獻資料研究顯示,依達拉奉能夠顯著的改善患者的CSS評分和NIHSS評分,降低超敏C血清反應蛋白水平,進而實現自由基的有效清除,炎癥的減輕,多發性腦梗死患者預后改善的療效,與此同時,還能夠調節血清中的IL-12、IL-8、IL-1β的表達,降低血清中所含有的MMP-9蛋白水平進而改善機體微環境,實現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
銀杏葉制劑:銀杏葉制劑是神經內科經常采用的一種腦神經保護類藥物,主要包括兩種中藥制劑——銀杏葉軟膠囊和銀杏葉片,銀杏總黃酮是該類藥物的主要有效成分。銀杏黃銅具備著擴張腦血管、冠脈血管的功能,具有改善記憶功能及腦缺血癥狀的作用。大量的臨床實踐研究充分表明,銀杏葉制劑配合奧扎格雷治療,能夠大幅度的提高腔隙性腦梗死的治療有效率,能夠降低血脂水平、內皮素ET水平、血漿TNF-α水平,有效防止腦細胞受損及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減少不良反應,減輕炎性反應,建議早期應用治療。
神經節苷脂:神經節苷脂是含有唾液酸的一種糖神經鞘脂,給藥后可以通過血腦屏障而逐漸地進入到大腦中,在受損的神經細胞膜上鑲嵌,加強神經細胞膜物質交換作用的穩定性,促使大腦組織發育及神經細胞發育,修復大腦組織和受損神經。對于大面積多發性腦梗死的患者,如果采取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鈉進行治療,可以顯著的提高Glasrow昏迷評分,明顯的降低HISS評分;大幅度提高記憶商值,將多發性腦梗死的康復療效提高,降低白介素-6和血漿瘦素,有助于急性多發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改善。
鹽酸丁咯地爾:鹽酸丁咯地爾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α腎上腺素受體、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強氧的利用以及非特異性鈣拮抗作用,進而有效地改善缺血組織營養血流。在多發性腦梗死患者中應用鹽酸丁咯地爾注射液,可以促使患者的言語、肌力以及步行能力等大幅度改觀,明顯地降低神經缺陷評分。鹽酸丁咯地爾對多發性腦梗死治療的效果比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的效果要好,可以縮短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以及血脂等生活指標恢復時間,有著相當突出的降纖抗凝作用。
擴血管改善腦循環藥及腦代謝活化劑:臨床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藥物就是擴血管改善腦循環藥及腦代謝活化劑,也是醫療費用較高且使用頻度最大的藥物,在腦梗死患者的藥費總消耗中大約60%。現階段,如何對擴血管改善腦循環藥和腦代謝活化劑這兩類藥物加以合理使用,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擴血管改善腦循環藥及腦代謝活化劑具備著激活腦線粒體功能、改善腦能量代謝障礙以及改善腦功能障礙等作用,但是此類藥物也存在著顯效緩慢、藥物療效時間長等缺陷,通常需要進行持續數月的治療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功效,所以,擴血管改善腦循環藥和腦代謝活化劑較多的應用在腦出血、腦梗死等后遺癥的臨床治療中。對于多發性腦梗死急性期的治療而言,腦梗死急性期經常性的會有過度灌流的不良狀況出現,通常擴血管改善腦循環的藥物會導致腦內盜血綜合征的發生,腦血管床增加則會帶來顱內壓上升的隱患。正是因為腦血管病急性期基本上均有血壓自身調節障礙,而腦循環改善劑所具有的血管擴張作用,則會使腦梗死低血壓患者出現體循環動脈壓下降,非常容易加重腦血液循環障礙,因此,應當在改善急性期腦水腫以后,再對此類藥物加以適當使用。
在本研究中的多發性腦梗死患者中,試驗組采用依達拉奉注射液加生理鹽水靜滴治療,對照組采用丹參注射液加生理鹽水靜滴治療,經過為期2周的治療,實驗組好轉90例,好轉率90%;對照組好轉60例,好轉率60%,兩組在好轉率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出,作為一種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有助于腦梗死患者腦組織損傷及腦水腫的抑制,有助于病灶周圍微循環的改善,有助于梗死區的血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總之,神經內科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用藥是至關重要的,相關醫學研究者應當積極著手于特效藥物以及有效治療方法的進一步研究中,以便于降低多發性腦梗死的致殘率和病死率,為中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杜飛,郭艷霞.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MRI與CT檢查結果的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5):52-54.
2 任麗,張楠,周廣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合并多發性腦梗死1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實用醫藥,2013,19(7):85-86.
3 倪渝鯤,王蘋莉.以多發性腦梗死為首發癥狀的肺癌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1例[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1(4):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