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48
摘 要 目的:評估耳穴壓豆聯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治療內耳眩暈癥的療效。方法:收治內耳眩暈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給予耳穴壓豆及口服氟桂利嗪膠囊;對照組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每晚睡前半小時口服5mg。結果:兩組治療前后相比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耳穴壓豆聯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應用后改善了患者不適癥狀,在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耳穴壓豆 氟桂利嗪膠囊 內耳眩暈
內耳眩暈癥,又稱梅尼埃病,主要病理特征耳膜迷路積水及內淋巴系統壓力增高[1],大多數患者初次發病都在50歲以前,以青壯年為多。本病常由緊張、勞累等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眩暈,神經性耳聾、耳鳴。常伴一些植物神經反射癥狀,如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脈搏遲緩、出冷汗等[2]。患者發病時常不能睜眼、轉頭和變換姿勢。運用耳穴壓豆配合氟桂利嗪膠囊口服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內耳眩暈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齡45~76歲,平均61歲。對照組100例,男43例,女57例;年齡40~71歲,平均58歲。病程3天~11年。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發作性眩暈,呈旋轉性,不能睜眼伴耳鳴、聽力下降及突聾,惡心、嘔吐,站立不穩,伴有出汗。②突發性、反復發作性,發作前無預兆,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多為數分鐘至數小時,間歇期長短不定,為數日至數月或更久。③誘因常為緊張、疲勞、感冒、擔心害怕、情緒改變等。④鼓膜檢查多無異常表現,可能在發作期伴有自發性眼球震顫等表現。⑤在發作期可能伴有輕度感音神經性聾。⑥應與暴聾、聽神經瘤、貧血、高血壓、頸性眩暈、外傷、腦炎、腦血管意外、嚴重心、肝系統疾病等相區別。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耳穴壓豆及口服氟桂利嗪膠囊。其中耳穴壓豆的主穴:內耳、神門、肝、腎;配穴:胃、賁門、腎上腺、脾、交感、外耳、皮質下、枕、三焦。選取1個主穴及2~3個配穴進行治療。首先將患者耳廓用75%的酒精擦拭干凈,然后將環王不留行籽的膠布(0.6cm×0.6cm)貼于一側耳穴上,囑咐患者自行按壓,每日按壓≥6次,每次按壓程度適度,穴位處有脹痛并耳廓灼熱感為宜。治療隔日1次,兩耳交替貼壓,6次為1個療程。同時服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每晚睡前半小時口服5mg。對照組: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每晚睡前半小時口服5mg。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治愈:眩暈、耳鳴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②好轉:癥狀、體征明顯好轉;③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結 果
治療結果見表1。
討 論
內耳眩暈癥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但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由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血管神經功能失調,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引起迷路動脈痙攣,導致膜迷路積水,蝸管及球囊膨大,刺激耳蝸及前庭感受器時,引起耳鳴、耳聾、眩暈等一系列臨床癥狀[3]。其發病可能與一些因素有關,如精神緊張、疲勞、失眠、情緒波動、受涼感冒等,都能導致本病發生。在中醫學中本病屬于“眩暈”范疇,《靈樞》曰:“耳者,宗氣之所聚也。”又:“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表明了耳與全身經絡、臟腑關系相當密切,當人體某處患病時,在耳穴上就能顯示出,即陽性表現。因此通過按壓耳穴,可刺激疏通內耳經絡、調節氣血,最終達到祛除疾病的目的。眩暈多于肝陽上亢有關,故取肝以平熄肝風;眩暈多于腎精不足有關,故取腎以補腎精;所以取肝腎這兩穴可從根本上治療眩暈;取胃、賁門兩穴可以改善嘔逆;取神門、枕兩穴可以起到鎮靜、安神、止眩的作用;取脾、三焦兩穴可以起到健脾、利濕、化痰作用;皮質下穴可以對中樞與自主神經功能起到調整;枕穴是治療眩暈的經驗穴。氟桂利嗪膠囊則為選擇性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其可以選擇性的阻止過量的鈣離子流入細胞單不影響正常鈣離子流入細胞,進而緩解了血管的收縮、血管通透性和血液黏度的增加、紅細胞的脆性和變性等癥狀,舒張了腦和內耳血管,使迷路血流增加,腦和內耳血液循環功能得到改善[4],保護了神經組織和腦血管內皮細胞,使得眩暈等癥狀得到緩解和治。耳穴壓豆聯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后改善了患者不適癥狀,在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大年,焉傳祝,遲兆富,等.現代神經內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35-140.
2 李云英.古代中醫對耳鳴、耳聾的認識[J].吉林中醫藥,2003,23(12):12.
3 梁建華.氟桂嗪治療眩暈癥98例[J].中國鄉村醫藥,2001,8(11):13-14.
4 段勁峰.美克樂與西比靈治療眩暈癥的療效比較[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1,4(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