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52
摘 要 目的:通過頸性眩暈的臨床表現及放射學檢查,確立診斷標準,以期為采用牽引下正骨加穴位注射治療頸性眩暈提供臨床選擇。方法:收治頸性眩暈患者72例。對于治療的效果進行等級評分,其評分的依據為相關影像學檢查及功能恢復的程度。選擇72例符合納入標準的頸椎病患者,采用穴位注射加牽引下正骨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結果:72例患者均獲矯正治療,平均隨訪1年,隨訪率100%。72例患者的眩暈癥狀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其他臨床癥狀(主要為頭痛、失眠)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測試頸椎的功能有了較大的改善;影像學檢查(X線)結果示頸椎的生理曲度基本都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是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間距離恢復的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恢復程度為優47例(65%);良19例(26%);一般6例(8%);差0例。優良率91%。結論:牽引下正骨并配合穴位注射用于治療頸性眩暈,能夠有效的恢復寰椎的側移和旋轉,并能夠消除錯位的頸椎對頸動脈的不良影響,其治療對頸性眩暈及其他臨床癥狀有效。
關鍵詞 頸性眩暈 牽引下正骨 穴位注射
資料與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頸性眩暈患者72例,要求其病程在≥1年,入組后需對所有患者進行細致的軀體檢查,并且對所有入組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其中包括頸椎前后位和側位X線片。根據頸椎放射檢查寰椎偏移將其分為寰椎前弓上右移5例;寰椎前弓上左移8例;寰椎前弓上右移向前旋轉8例;寰椎前弓上右移向后旋轉5例;寰椎前弓上左移向前旋轉2例;寰椎前弓上左移向后旋轉6例;寰椎前弓下右移8例;寰椎前弓下左移6例;寰椎前弓下右移向前旋轉5例;寰椎前弓下右移向后旋轉5例;寰椎前弓下左移向前旋轉6例;寰椎前弓下左移向后旋轉8例。
診斷標準:符合1992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治療前2周未服用任何中西藥品。②排除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高血壓、貧血等疾病的影響[1]。
治療評估:對于治療的效果進行等級評分,其評分的依據為相關影像學檢查及功能恢復的程度。①優:患者眩暈的癥狀得到完全緩解,沒有其他的臨床癥狀,能夠正常進行工作和學習,影像學檢查(X線)顯示患者的頸椎生理曲度恢復正常,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②良:患者眩暈的癥狀得到基本緩解,其他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能夠正常進行工作和學習,影像學檢查(X線)顯示患者的頸椎生理曲度接近正常,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基本相等。③一般:患者眩暈的癥狀得到輕微緩解,其他的臨床癥狀輕微減輕,在繼續服藥維持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影像學檢查(X線)顯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不等。④差:患者眩暈的癥狀毫無緩解甚至在逐漸加重,其他的臨床癥狀毫無改善,不能正常進行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影像學檢查(X線)顯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距離不等[2]。
治療方法:①牽引下正骨法[3]:方法:用QY-6型牽引椅。身體輕、頸肌較弱以14~18kg,牽引時間5~10分鐘;頸肌較強壯且身體結實者以18~24kg,牽引時間5~15分鐘。手法:首先讓患者坐在QY-4型牽引椅上(使用同牽引療法相同的牽引力和角度)。然后對患者進行放松手法,要求醫師站在患者的正身后,雙手放在患者的雙側肩膀上,緩慢用力往后拉,使之呈一定角度,然后再雙手慢慢用力向前推,直至恢復初始位置,在這個過程中要叮囑患者放松身體,特別是對頸肌進行放松,并要求患者配合術者的動作,使患者的雙手隨身體運動而作前后擺動,放松手法約需進行2分鐘,然后使用正骨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②穴位注射:選用當歸注射液、野木瓜注射液、祖師麻注射液、川芎注射液任意一種,取穴標準:每個患者取雙側風池和1~2對頸外夾脊穴,方法:局部常規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快速進入皮下,緩慢進針,無疼痛及觸電感后回抽無血,即可注人藥液,每穴1~2ml。
結 果
72例患者均獲矯正治療,平均隨訪1年,隨訪率100%。72例患者的眩暈癥狀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其他臨床癥狀(主要為頭痛、失眠)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測試頸椎的功能有了較大的改善;影像學檢查(X線)結果示頸椎的生理曲度基本都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是兩側塊與樞椎齒狀突間距離恢復的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恢復程度為優47例(65%);良19例(26%);一般6例(8%);差0例。優良率91%。
討 論
牽引下正骨法用于治療頸椎病有其特有的優勢,如手法牽引能夠使頸椎之間的空隙相應變寬,并能使三條縱韌帶的牽拉壓力增大,對于前后滑脫式的錯位的復位十分有利。
穴位注射療法的基本思想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把治療藥物注射到與病情相關的穴位或特定部位,然后對病情的治療會產生針刺和藥物的協同作用,以利于治療疾病,利用多種治療因素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這其中的治療因素既包括中醫療法的治療作用,又包括現代藥物學方面的治療作用。侯湘等人把穴位注射的療效分為三重[3],這“三重效應”包括:①即時效應:一般產生的時間比較快,通常在開始治療后數分鐘乃至數小時產生,這種效應的產生多數為針刺和藥物的使用,對治療部位產生刺激而引起;②慢效應:這種治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