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54
摘 要 目的:探討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及卵泡膜細胞瘤的鑒別診斷。方法:回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卵巢顆粒細胞瘤8例、卵泡膜纖維瘤3例及卵泡膜細胞瘤3例的CT影像資料,結合文獻進一步復習卵巢腫瘤的CT診斷。結果:14例中,單純腫瘤4例,伴子宮內膜增厚4例、子宮肌瘤2例、卵巢畸胎瘤1例及腹腔積液3例。腫瘤均為囊實性,邊界清楚,形態多規則。平掃腫瘤實性成分密度與子宮肌層相仿,增強后呈輕度強化,略低于子宮肌層。結論: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與卵泡膜細胞瘤三者同為卵巢性索間質來源腫瘤,臨床表現相仿,CT影像表現相似,術前鑒別有一定難度,最終確診有賴于病理學檢查。
關鍵詞 卵巢顆粒細胞瘤 卵巢卵泡膜纖維瘤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 鑒別診斷 文獻復習
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與卵泡膜細胞瘤均起源于卵巢性索間質組織的少見良性腫瘤,文獻報道部分卵巢顆粒細胞瘤為惡性,臨床上患者多有月經紊亂、閉經或絕經后陰道流血等癥狀。搜集1997-2011年在桐鄉市中醫醫院和石門鎮人民醫院做CT檢查,經手術病理證實14例患者的CT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合文獻復習,探討其CT表現特點,旨在提高對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與卵泡膜細胞瘤的CT診斷水平。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4例,年齡28~75歲,平均49歲,其中卵巢顆粒細胞瘤8例、卵巢卵泡膜纖維瘤3例、卵巢卵泡膜纖維瘤3例。14例中,單純腫瘤4例,腫瘤同時伴子宮內膜增厚4例,子宮肌瘤2例、卵巢畸胎瘤1例及腹腔積液3例。14例腫瘤患者中:月經紊亂2例,絕經后陰道流血6例,腹脹腹痛4例,體檢發現2例。
檢查方法:使用8排GE CT機作腹部平掃及增強掃描,先平掃后增強,增強時從肘前靜脈高壓注射歐乃派克80~100ml,劑量為成人100ml,少年50ml,注射速率3ml/秒,掃描參數120Kvp,150mAs,準直0.5mm×16mm~1mm×16mm,螺距15,速度0.5/秒圈,雙期增強分別于注射開始后25~30秒(動脈期)、65~80秒(門脈期)進行螺旋掃描。
結 果
14例中,病變均為單側,發生于左側4例,右側10例。腫瘤均呈圓形、卵圓形和不規則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晰,表現為實性腫塊3例,囊實性腫塊11例。直徑50~300mm。11例囊實性病灶內囊變呈多發,大小不等,囊壁光整,囊與囊之間可見分隔,分隔厚薄不均,囊變區CT值21HU,實性部分CT值48HU,增強后動脈期與門脈期囊壁及囊內實性部分稍強化,CT值達55HU,囊性部分未見強化,延時掃描CT值59HU。
討 論
卵巢顆粒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低度惡性。腫瘤具有內分泌功能,可產生雌激素或孕激素,少數產生雄激素。好發于絕經期,高峰年齡45~55歲。也有發生于青春期前或生育期婦女。絕經期婦女除盆腹腔腫瘤外,常有腹痛腹脹等癥狀。可有內分泌失調,常合并子宮體積增大,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發生于青春期的患者表現為假性性早熟[1]。本病既是最常見的惡性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也是最常見的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2]。CT影像學檢查有助于對本病的發現及診斷。腫瘤大多數為單側發生,雙側者較少見。腫瘤一般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界光滑,較大的腫瘤可見分葉狀。最常見為實性腫塊內的多發囊性改變[3]。卵巢顆粒細胞瘤組織脆,易脫落,造成出血壞死囊變,使腫瘤內部在CT影像上呈多房狀結構。個別腫瘤可伴發腹水。平掃時,腫瘤內囊變部分呈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區,呈多房分隔,囊內壁光滑銳利,囊變區CT值20~30HU,實性部分CT值為軟組織密度。增強掃描時,實性部分漸進緩慢強化,CT值約升高約20HU,而囊性部分不強化,從而使囊性部分顯示更加清晰(圖1)。顆粒細胞瘤在首次發現時盆腔內很少有腫大淋巴結,但術后有復發傾向。卵巢顆粒細胞瘤有明顯的臨床特征,有較為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常伴有子宮體積增大、子宮內膜增生。由于顆粒細胞瘤易合并子宮肌瘤,故而加重了陰道的不規則出血癥狀。當臨床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后,可高度提示本病,但組織病理學檢查通常為最后確定診斷的主要依據。
卵巢卵泡膜纖維瘤:是少見的卵巢良性腫瘤,是卵泡膜-纖維瘤組腫瘤中的其中一型。卵泡膜細胞瘤老化時纖維組織增加而形成含有卵泡細胞和纖維組織兩種成分的腫瘤。根據兩種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或結構形態不同,可分4種亞型:即纖維卵泡膜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纖維瘤和硬化性間質瘤。卵泡膜纖維瘤以纖維成分占優勢,而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是以卵泡膜細胞成分為主的腫瘤。臨床表現常為雌激素活躍引起的月經周期和經期的延長,偶爾經期縮短。倘若發生于絕經期后。主要癥狀為絕經期后陰道出血。部分患者可無臨床癥狀。在CT影像上,大多數腫瘤形態多為類圓形、橢圓形,部分為分葉狀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楚的實性腫塊,也有囊變、部分或完全囊變。個別腫瘤可有鈣化,但很少有廣泛的鈣化。由于腫瘤血供少,增強時腫瘤不強化、輕度強化或延遲強化。較多文獻報道卵泡膜纖維瘤可同時存在胸水和腹水。有人認為卵泡膜纖維瘤在CT上具有典型的良性腫瘤的大體形態學特征,又常常合并常見于惡性腫瘤的腹水。但本病CT表現無特殊性,明確診斷較為困難(圖2),當卵泡膜纖維瘤合并卵巢畸胎瘤、囊腫或子宮肌瘤時甚至易漏診[4]。本文1例卵泡膜纖維
瘤與卵巢畸胎瘤并存(圖3),術前不能提供幫助,最后確診有賴于手術病理結果證實[5]。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卵巢功能性良性腫瘤,是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中的一種。多發絕經期前后,平均發病年齡55歲[6]。本病占全部卵巢腫瘤的0.5%~1.0%[7]。術前常被誤診或不能確診[8]。卵泡膜細胞瘤起源于卵巢的特殊間胚葉組織。由卵泡膜細胞構成卵泡膜細胞瘤在卵巢腫瘤中的發病率較低。由于其分泌雌激素,故亦為功能性腫瘤,對子宮內膜亦有明顯影響。病理研究中發現單以卵泡膜細胞組成的較少,多數與顆粒細胞共存,當以顆粒細胞為主者稱為顆粒-卵泡膜細胞瘤,以卵泡膜細胞成分為主則稱為卵泡膜細胞-顆粒細胞瘤,部分卵泡膜細胞又與纖維細胞并存,稱為卵泡膜纖維瘤。因卵泡膜細胞分泌雌激素,子宮內膜增生,可表現為閉經。約1/3患者可出現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甚至癌變。特別是絕經后出血。月經不調、陰道出血為早期癥狀,盆腔包塊為較晚期體征。伴有腹水是卵泡膜細胞瘤的特征之一。絕經后陰道不萎縮,子宮仍為正常大小。若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或內膜癌者更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但最后診斷仍需根據對腫瘤的病理檢查而確定。
在CT影像上,腫瘤常為單側發病,大多數腫瘤為邊界清楚的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腫瘤內部可見低密度囊變區,且腫瘤越大,囊變區越大。平掃時,腫瘤密度與子宮肌層相仿(圖4),增強掃描,腫瘤密度呈緩慢漸進輕度強化,強化程度明顯低于子宮肌層。少數腫瘤可伴發與雌激素刺激相關的病變和腹水。
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與卵泡膜細胞瘤三者同為卵巢性索間質來源腫瘤:臨床表現相仿,多有與雌激素刺激的相關疾病和腹水癥,而腹水癥對于同為卵巢性索間質腫瘤無鑒別作用[9]。三者CT影像表現相似,囊實性腫瘤和漸進性輕度強化。然而,顆粒細胞瘤有部分惡變傾向;卵泡膜纖維瘤可與其他腫瘤并存;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發病率相對偏高。最后鑒別診斷有賴于病理學檢查。
參考文獻
1 劉元姣,曹來英.新編婦產科疾病診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2:754-761.
2 朱正,戴景蕊,趙燕風,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CT表現[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29(4):478-481.
3 查二南,許培山.(右)卵巢顆粒細胞瘤1例[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206.
4 周梅玲,嚴福華.《請您診斷》病例26答案:卵泡膜纖維瘤1例[J].放射學實踐,2009,24(4):462-463.
5 查二南.卵巢畸胎瘤并卵泡膜纖維瘤1例報告[J].實用放射性雜志,2006,(2):181.
6 田揚順.婦科腫瘤臨床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68.
7 范嫏娣.卵巢臨床與病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02.
8 李雪丹,王曉楓,譚芳.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5):535-537.
9 陳本寶,徐勇飛,王善軍,等.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2):1864-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