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69
摘 要 目的:探討躁狂癥患者心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200例躁狂癥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心理干預加藥物治療100例)、藥物組(單用相同藥物治療100例)。采用精神現狀檢查、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等于干預前后(共3次)進行評定。結果:干預組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優于藥物組(P<0.05);干預組復發率(16.7%)低于藥物組(37.8%)。結論: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能提高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改善患者病情。
關鍵詞 躁狂癥 心理干預 效果
躁狂癥是一種以顯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漲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礙[1]。對100例接受心理干預的躁狂癥患者和100例未接受心理干預的患者進行對照分析,對心理干預在躁狂癥患者療效方面的影響進行探討,希望心理干預可以成為以后臨床工作中治療躁狂癥患者的輔助手段。
資料與方法
2008-2011年我院收治躁狂癥患者200例,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及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CCMD-2)修訂本有關躁狂癥的診斷標準,選取入組病例。入組病例中,女113例,男87例,將200例病例隨機分成干預組和藥物組。兩組病例各100例,干預組女56例,男44例;藥物組女57例,男43例;平均年齡分別為(43±16)歲和(40±16)歲,發病年齡分別為(31±12)歲和(27±12)歲,總病程中位數分別為10年和9年;臨床療效:前者緩解58例,后者緩解47例,癥狀明顯/衰退分別為42例和53例。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均行藥物治療:以丙戊酸鈉(0.4~0.8mg/日或碳酸鋰(1mg/日)為主。兩組治療的藥物劑量相同。藥物組只給予藥物治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參照國外心理教育干預原則,對干預組展開心理干預。實施心理干預的第一步是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2],建立護患關系的關鍵是干預者應當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接觸,耐心地交談,使患者對環境的不安全感消失,從而得到患者的信任。其中患者對干預者的信任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關鍵。其次干預者應運用適當的語言技巧與患者進行溝通,并且能耐心地傾聽患者的內心體驗及體會他們的感受,達到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目的。不同的病程階段應該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①發病期的心理干預:發病期最重要的心理干預問題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干預者應從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如孤獨無助、恐懼、被人追殺或迫害等。護理人員應該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交談,態度誠懇,言語溫和真誠,改善患者的恐懼心理。與此同時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給予支持性心理干預,防止意外的發生。②康復期心理干預:此期患者的精神癥狀基本好轉,認知功能逐漸恢復,有的患者卻認為自己成了“瘋子”變成了廢人,常處于低沉的心境[3]。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部分患者易出現病情復發。此時,應當進行集體授課的方式,讓已經痊愈的患者向大家講述自己的親身體驗,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一些有關躁狂癥方面的知識和預防復發的方法,指導和幫助患者在面對生活中的應激事件時能有正確的態度和適當的處理方式。鼓勵患者消除自卑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出院前的心理干預:在回歸社會前,患者們的心理活動是復雜的。有的患者認為此病復發率高,根本沒有治愈的可能,而整日擔心害怕,坐立不安。而有的患者則盲目樂觀,認為自己的病好了,不需要繼續服用藥物,自行停藥,不再定期復診。因此出院前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具體的出院指導,鼓勵患者樹立堅強的生活信念,凡事以平常心對待,認識到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幫助患者尋找發病誘因,避免在今后的生活中再次發生,幫助患者提高回歸社會的適應能力。再三強調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告之患者及家屬出院后一定要堅持服藥,并定期門診隨訪,減少復發的可能性。一旦患者出現復發的早期跡象,應及時就診,避免病情加重。
評定工具:①精神現狀檢查(PSE);②精神病診斷記錄表;③社會功能缺陷篩查表(SDSS)。于干預前、中、后各評定1次,其中間隔3個月。采用1986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標準定義殘疾及其分級。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醫生進行評定,各種評定工具一致性appa值達171~1100。
統計學處理:資料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采用χ2檢驗統計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統計計量資料,采用軼和檢驗分析等級資料和效果分析。
結 果
治療前兩組臨床治療無差異,見表1。
治療后干預組好轉76例,藥物組好轉64例;干預組無效26例,藥物組無效36例(P<0.01);復發率干預組16.7%,藥物組37.8%(P<0.001),見表2。
治療后兩組的勞動能力和殘疾水平無差異,見表3。
討 論
在藥物維持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從而建立并保持一種良好的醫患關系。護理人員需要耐心傾聽他們的主訴,理解并體會他們的感受,肯定及鼓勵他們的積極方面,指導幫助他們面對各種生活應激事件,創造一個良好的康復氛圍,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生活,改善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心理免疫力。我們推測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是治療躁狂癥的重要手段,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前臨床療效無差異的情況下,干預組治療后無效例數和復發率低于藥物組,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證實了我們的推測,與Busch、Dosen等的研究結果一致[4,5]。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態度轉變。給予心理干預的患者,他們對疾病的康復更加有信心,他們認為自己是可以戰勝疾病的,并且能得到他們積極主動的配合。②精神病患者問題各異,心理干預可以針對性較強的給予對因治療[6~9]。③家庭是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情感來源和精神支柱[10]。家屬的認識和態度在心理干預的影響變得積極樂觀,從而直接影響到患者在治療中的依從性。家屬對患者的態度改變,直接影響家屬與患者之間的交流,他們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療效,同時好的療效又會影響家屬的認識和態度。因此,我們認為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心理干預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
我們的研究還顯示,盡管心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少無效病例和復發率,但并沒有顯著改善患者的勞動能力和殘疾水平。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盡管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影響是有限的,藥物治療仍是目前治療躁狂癥的主要手段,但把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陳曉紅.躁狂癥患者恢復期心理護理[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1):75-76.
2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4.
3 胡佩誠.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47.
4 Busch AB,Ling D,Frank RG,et al.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Care for Bipolar I Disorder During the 1990s.Psychiatr Serv,2007,58(1):27-33.
5 Dosen A.Integrative treatment in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pecial Issue Mental Health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XXI.J Intellect Disabil Res,2007,51(1):66-74.
6 孫學禮.精神病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9.
7 王曉慧,孫家化.現代精神醫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30-138.
8 Stuart S,Robertson M,O'Hara MW.The Future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Psychiatr Ann,2006,36(8):578-588.
9 Wilk JE,West JC,Rae DS,et al.Patterns of Adult Psychotherapy in Psychiatric Practice.Psychiatr Serv,2006,57(4):472-476.
10 陳文琦.精神病康復期的心理干預治療[J].中外醫療,2011,30(1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