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79
摘 要 目的:通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及衛生行為變化評價社區干預的效果。方法: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有計劃的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導,根據患者病情、個體需要及生活環境,制定個體化的用藥方案,及個體化的、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比較干預前、后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及衛生行為變化。結果:干預后,高血壓患者的高血壓防治知識顯著提高,高鹽飲食、吸煙、飲酒、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明顯改善,血壓水平顯著下降。結論:社區干預是高血壓防治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高血壓 社區干預 衛生行為 療效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常見、多發的慢性疾病,是導致心臟病、腦血管病、腎臟病發生發展及死亡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我國高血壓患者群體龐大,2002年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18.8%[1~3]。高血壓對國民健康的危害極大,這不僅表現在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損害上,還直接表現在對患者和社會的經濟利益的損失上。調查顯示,僅高血壓本身每年的直接醫療費用就高達360億元,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病的醫療費用更是高達1300億元。因此,高血壓的防治顯的尤為重要。本研究擬通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衛生行為變化對社區干預效果進行評價。
資料與方法
2008年4月-2012年6月本轄區內2個進行社區高血壓規范化的管理社區進行整群抽樣調查,并將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已經建立健康管理檔案的962例高血壓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男488例,女474例,年齡29~92歲,平均58.62±24.66歲。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及《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4,5],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物即為高血壓患者。
方法:①分級管理: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評估,根據危險分層納入不同的管理級別。將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為1、2、3級管理。根據不同級別,定期進行隨訪和監測,隨訪主要指標是血壓,基本目標是血壓達標。根據血壓水平和心血管危險控制情況調整治療措施。1級高血壓患者重點放在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不良生活行為的改變上。隨訪觀察3個月,若血壓仍≥140/90mmHg,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末達標或不穩定,3周隨訪1次。血壓達標且穩定后3個月隨訪1次。2級高血壓患者除進行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指導不良生活行為改變,可隨訪觀察1個月,若血壓仍≥140/90mmHg,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末達標或不穩定,2周隨訪1次。血壓達標且穩定后2個月隨訪1次。3級高血壓患者在進行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指導不良生活行為改變的同時,立即開始藥物治療,血壓末達標或不穩定,1周隨訪1次。血壓達標且穩定后1個月隨訪1次。根據各級高血壓患者的需要確定實驗室輔助檢測的頻率:如心肌缺血、血脂異常、糖尿病或腎病者,可根據病情增加相應指標檢測次數。應用降壓藥物治療時,教育并幫助患者養成規律、合理服藥的習慣,并幫助患者選擇效果良好、不良反應少、可長期應用、價格合理的藥物,提高患者用藥的順應性。②生活方式干預方法: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規范應用降壓藥物的同時,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多途徑的強化健康教育,如健康講座、發放宣傳品、網上咨詢等,并對患者進行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指導,進行定期隨訪管理,措施包括:限鹽、減少膳食脂肪,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限酒或戒酒、控制體重、進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戒煙以及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平衡心理等。宣傳普及健康知識,提高社區人群對高血壓及其危險因素的認識,提高健康意識。
高血壓治療的目標:普通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65歲)高血壓患者收縮壓降至150mmHg以下;年輕人或糖尿病、腦血管病后、冠心病、慢性腎病患者降至130/80mmHg以下。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對干預前、后血壓均值進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隨訪結束時,管理的高血壓患者死亡17例,因故外出21例,最后完成管理的高血壓患者499例。
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變化:干預前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57.4±13.8mmHg,舒張壓81.7±11.2mmHg。干預后收縮壓下降16.4±5.9mmHg,下降率10.4%±3.7%,舒張壓下降4.4±4.1mmHg,下降率5.4%±5.0%,干預后血壓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行為變化:干預前高鹽飲食(≥10g/天)85.97%、吸煙≥1支/日23.08%、飲酒≥100g/日18.81%、運動量≤2次/周65.90%、注意控制體重12.27%、規律科學服藥8.80%,干預后分別為41.79%、15.07%、8.94%、34.20%、29.52%、90.75%,干預后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行為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前后社區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變化:干預后社區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91.3%、87.5%及61.9%,明顯高于干預前的36.4%、27.9%、5.4%(P<0.05)。
干預前后高血壓防治知識變化比較:干預后社區高血壓人群的高血壓防治知識水平顯著上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5。見表1。
討 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醫保制度的推廣,我國衛生水平不斷提高,為實行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國內外的經驗都一致證明社區是高血壓防治的主要陣地,社區醫生是高血壓防治的主力軍[5]。高血壓防治工作開展的社區化程度,對于高血壓防治整體狀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社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居民自我健康意識相對欠缺,這些因素極大地制約了社區高血壓的防治工作。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高血壓患者采用社區管理和干預,開展社區性的健康知識教育,以及社區教育和個體化指導相結合的模式,指導患者形成規則的用藥習慣和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壓防治知識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高鹽攝入、吸煙、飲酒、運動量小等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明顯改善,加強鍛煉、注意體重控制、規則服藥等良好生活習慣得以養成,使干預前、后的血壓均值顯著下降,高血壓控制效果明顯提高。
社區干預不僅能提高高血壓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不利于血壓控制的行為習慣,有效控制血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帶動其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療,對相對減輕上級醫院住院負荷,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真正提高人們的衛生保健水平,提高醫療、衛生的群眾滿意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秀麗,陳捷,崔艷麗,等.中國14省市高血壓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16):1148-1152.
2 王薇,趙冬.中國老年人高血壓的流行病學[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4):246-247.
3 顧東風,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37(2):84-89.
4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全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0.
5 劉力生,王文,姚崇華,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