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中外媒體討論之熱烈、議題之紛繁目不暇接,千說萬議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改革。
新一屆政府履任之初就用極大的熱忱宣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在對三中全會議題的諸多解讀中,不同角度、立場迥異、結論有別的說法不一而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惟有改革方能釋放紅利。在這個層面上,三中全會當屬將宣示化為藍圖的戰略部署會議,意在把這個紅利變現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貼身利益。
李克強總理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時講了一個小故事:
中部省份一位在京念完大學的畢業生,回到家鄉后準備自主創業,集親朋之力籌資20余萬,在企業審批的環節卻歷經“磨難”,二十幾個部門,四個月之久才獲準開業。開業后各種管理和執法檢查不勝其煩,最后因為“玻璃的顏色有礙觀瞻”,創業的大學生已經資本耗盡而無力“改造”,連店中的書本都被拿走作為執法“補償”,最后關門大吉。
李克強總理指出,這種審批、檢查事項的繁雜,抑制了民眾的創業熱情。
我們看到,這種管理模式之下的經濟環境,既不利于經濟活動的繁榮,也不利于青年人通過自主創業解決就業。
然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預示著將是一個新時代里程碑揭開彩綢的隆重儀式。
在這個時代,發生在上述小故事里的大學生身上的悲劇將不再重演。
在這個時代,產業的勃興和發展將一改計劃思維下的產業規劃模式,更大程度地依靠市場的力量和市場調節下的民間資本量的參與,變紙上談兵和管則死放則亂為正向的循環。
在這個時代,將逐步打破重要產業領域國有資本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構筑更加通暢的投資渠道讓民間資本在這些重要產業領域流淌。諸如金融、石油、鐵路、城市基礎建設等方面將有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參與。
在這個時代,將逐步扭轉把土地的主人——農民排除在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之外的不合理、不公平設計,讓農民在戶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轉制度完善之中,享受到城鎮化的時代大潮中賦予的成果,更進一步讓這個中國人口最多的群體具有參與民間投資的本錢和機會。
可以預想,一旦民間的投資熱情和投資設想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平等、寬松、善待的制度設計和環境營造,涓細的或噴涌的個人投資將匯成民間創業創富的江河,在實現個體事業的同時,為民富與國強掀起新的波濤。
十八屆三中全會必將引領一個新時代、打造一個新環境、催生一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