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中心副主任、督察訴訟部部長
從目前的狀況看,環保領域的矛盾糾紛主要存在以下特點:首先糾紛的總量大、增量大。根據環保部統計的數據,近幾年全國年均環境信訪量是74萬余件,自2002年以來年均增長30%。我們有一個統計數據,從1996年開始,全國環境群體性事件年均增量是29%,這個增幅不容小覷。從2005年到2011年,環保部直接接報處置的事件一共是927起,其中重特大事件是72起。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問題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判斷。首先,全國性環境規劃不足,致使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整體統籌不夠,尤其是全國性的產業布局沒有統籌,比如長江流域沿線應該上哪些產業,珠江流域應該上哪些產業,或者其它重點流域產業怎么布局等等均缺乏有效的規劃,由此造成一些產業重復建設,產能嚴重過剩。目前各省份都是以各自為主來發展各自的產業,甚至有時候是一哄而上,像現在河北地區僅是鋼鐵產能就嚴重過剩,所以大家都講北京的霧霾天氣跟河北有很大的關系,這是一個現實。其次就是城鄉規劃布局不合理。之前我們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重點是集中于城市。隨著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污染轉移到鄉村,這就涉及到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一個問題。我們原本認為鄉村是我們的后花園,但是現在一些鄉村地區成了藏污納垢的地方,一些污染企業甚至一些工業園區因為農村用地便宜,集中到農村地區,就產生新一輪的污染,從而引發居高不下的污染糾紛。
目前,我國司法保護環境的力度嚴重不足。當前環保民事訴訟難以得到支持,首要的問題就是立案難,許多案件被卡在立案的門檻之外,造成污染糾紛久拖不決,這樣相當于變相縱容了企業違法。此外,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還面臨許多方面的困難和障礙。比如說公眾不愿意訴、不敢訴、不能訴的現象比較普遍。由于環保案件技術性非常強,證據保存、保護非常復雜,對于普通老百姓講很困難。例如受康菲公司污染而導致財產嚴重受損的河北樂亭漁民,要求康菲公司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事情,很多人都已經為此傾家蕩產,因為他們許多是借債來做養殖的,你讓他們拿出大筆費用去做污染損害鑒定是不切合實際的,而法院明確要求要做,不做鑒定不立案,所以他們的環境維權非常之難。數據顯示,我國司法渠道解決環境糾紛的不足1%。于是現在就出現了信訪不信法,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現象。
涉及到公益訴訟這一塊,我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正式通過了關于公益訴訟的條款,2013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實施之后,中華環保聯合會從年初到現在一共進行了7起環境公益訴訟,無一例外,全未立案,給出的理由均是法律對公益訴訟的主體規定不明確,現在還不能立案。換句話說,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公益訴訟的規定將繼續掛“空擋”,排污企業將可以繼續“免費”使用公共環境排污而不承擔任何代價。
行政訴訟方面民告官也非常之難,難受理、難申訴,所以很多環境治理得不到有效監督。其實很多環境污染行為都是由于行政部門不作為或者亂作為造成的。此外,刑事法律對環境犯罪的懲治力度也須加大。
那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第一是要從源頭上來預防,包括如何統籌我們的工業布局、城鄉規劃;第二是推進我們的環境法治。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方面都要加強,同時要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組織參與到環保糾紛的調解和解決之中,用大調解的方式促進一些環保糾紛的解決;第三就是建立科學的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體系。如果不去影響、約束這些政府領導的想法和意志的話,我們的環保是做不起來的。因此,必須要做一個約束程度高、可塑造性強的綠色考核體系。
(本文系《小康·財智》根據作者在10月21日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的第九屆環境與發展論壇上發言采訪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