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總理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銀行業的改革備受矚目,民營銀行成立的腳步正在逼近。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探索設立民營銀行”,7月,金融“國十條”出臺,全國各地民資掀起民營銀行申辦熱潮。9月,蘇寧銀行、華瑞銀行、中聯銀行等多家民營銀行獲得名稱預先核準。10月,有報道稱,監管機構已將組建民營銀行方案的設計權下放地方。
伴隨著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民營銀行看起來似乎越來越靠譜,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民營銀行要想長久發展還需要跨過多少關卡?
名稱預核=大門打開?
民營銀行是個老話題,但是最近翻出了一些新花樣,其中國家工商總局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原因就在于它近期預先核準了多家民營銀行名稱。
乍聽這個消息,很多人為之歡欣鼓舞,認為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大門已經打開。不過,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此卻是大潑冷水,他的解釋是,名稱預核準與實際拿到銀行牌照完全是兩個概念,預核準并沒有實際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對此也持相同意見,在他看來,民營銀行的名稱通過國家工商總局的預先核準是個非常簡單的環節,“什么是預先核準,就是你要辦企業,想叫這個名字,國家工商總局在自己的數據庫里一查,說行,沒有重復,你的公司可以用這個名字,這就是預先核準?!敝劣谑裁磿r候可以真正掛牌營業,王國剛稱,這主要取決于監管部門的批復。
其實,這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就好比生孩子,名字可以先起,準生證什么時候能夠拿到則是另外一回事。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吳慶表示,這個距離可以很遠也可以很近,“之前決策討論的時間比較長,但真正批準到成立,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關鍵是決策層的決心問題?!?/p>
風險如何兜底?
問題的關鍵是什么,王國剛直言,“關鍵在于民營銀行如何證明自己能夠自擔風險?!?/p>
國務院辦公廳7月5日正式下發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贝撕?,國務院、央行、銀監會等相關負責人也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鼓勵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如此看來,自擔風險已經成為民營銀行設立的基本前提。
那么什么是自擔風險?用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的話說就是:其要義在于發起人要承諾風險兜底,即這類金融機構在用資本承擔風險之后,還要發起人對剩余風險承擔連帶責任,對存款人進行適當賠付,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利益。
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王國剛的關注焦點在于它如何證明自己能夠自擔風險,而很多專家學者則認為民營銀行究竟有沒有能力自擔風險,如何自擔風險都還是個問題。
目前,市場普遍對設立民營銀行存在幾大擔憂:一是擔心它的經營風險,金融業專業性較強,擔心企業家難以勝任銀行家;二是擔心民營銀行將其作為股東企業的融資平臺,搞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三是擔心民營銀行經營不善,卷款跑路。
有觀點認為,單從目前申辦民營銀行的幾十家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多數企業盈利水平持續下滑,通過申辦銀行從而為自己縫個“錢袋子”的意圖非常明顯,由此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不言而喻。
其實,市場對民間資本設立銀行的不信任感由來已久,用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話說就是,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機制的原因。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金融業對民資開放,興起了一大批城市信用社,但結果卻是出現了巨額的壞賬和很多風險,尤其是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更是給民資設立銀行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于是,對于風險自擔,有人提出期望讓民營銀行承擔無限責任,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則對此直言反對,他的理由有二:第一,在立法層面上,沒有國有商業銀行法和民營銀行法之分,其他諸如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或者外資銀行都是有限責任制,如果單獨要求民營銀行承擔無限責任,則是對民間資本的巨大不公;第二,無限責任制大多帶有家族性,如果增資擴股,引進股東,那么在定價、資本配置等方面將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建議讓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按照同一游戲規則運作,民營銀行也依然適用有限責任制。
由于中國未能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一直由國家信用提供隱性擔保,政府也被視作最終的風險“兜底人”。但是隨著民營銀行設立的步伐漸行漸近,政府的這種角色顯然將不再適宜。風險意味著制度建設,而不是裹足不前。所謂開放銀行業,其基本內涵應該是給予民間資本真正意義上的“國民待遇”,而不是區別對待。
給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
中國銀行業作為一個“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的行業飽受爭議,要求面向民間資本開放銀行業的呼聲愈演愈烈,解決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打破金融壟斷格局,服務實體經濟,人們對民營銀行寄予了厚望。但是這可能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王國剛分析認為,以設立民營銀行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靠譜。“中國的中小企業為什么會產生融資難的問題,主要是這些小微企業先天不足后天不爭,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較弱、經營穩定性較差,都說大銀行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同樣以盈利為目的的民營銀行就一定樂意貸款給這些中小企業嗎?”
至于期望借助引入民間資本,打破金融壟斷,同樣任重而道遠。
民營銀行能否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中立穩腳跟還有待時間的檢驗,諸多民營企業家之所以會堅信“設立銀行一定可以賺大錢”是因為中國銀行業的“高額利差”,但是這主要是中國尚未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存款端的保護所致,一旦利率完全放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和盈利模式都將發生重大轉變,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強調,利率市場化對民營銀行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教訓就是金融必須回歸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但是同樣的問題,資本逐利,大銀行不肯貸給實體經濟,民營銀行就會把錢貸給實體經濟嗎?
在王國剛看來,要想真正打破金融壟斷,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中國必須改變“金融是金融機構專利”的理念,將票據發行、債券發行、股票發行等“金融權”歸還給實體經濟部門,激發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創新熱情和積極性。
王國剛強調稱,“中國金融業的問題,絕不單單是多幾家少幾家銀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