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世再,是大中華集團董事局主席。大中華集團以房地產起家,在深圳創造了大中華交易廣場、匯展閣等標志性建筑。在地產業取得成功的同時,黃世再正試圖進入金融領域。他的目標是成立大中華民營銀行,圓自己的銀行夢。今年以來,國家陸續發布政策,明確提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鼓勵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從而讓他燃起了希望。然而希望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殘酷的。
銀行高利潤具有吸引力
作為民營銀行的代表,民生銀行的成功引來了眾多民營資本的關注。中國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一次論壇上說:“尤其像今年(2012年)……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他同時強調普通企業壓力很大。“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銀行遠超實體經濟的豐厚利潤是趨之若鶩的根本。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753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15億元,增幅13.8%。16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6242億元,上半年凈利潤平均增長12%。
而近年來的實體經濟發展卻面臨不少困難。一些中小企業資金困窘,盈利能力下降,出現虧損,甚至瀕臨倒閉。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資金面緊張的2012年,仍有部分制造業企業如華泰汽車,出現在了認購銀行股權的名單中。
無獨有偶,部分未上市的城商行股份同樣自去年以來持續受到熱捧。包括大唐在內的一批制造業央企以及當地的政府投資平臺,紛紛大手筆入股城商行。2011年底,大唐集團斥資14.1億入股富滇銀行,成為富滇銀行并列第一大股東。
“大家現在都知道銀行是個金娃娃。地方政府也想方設法要攥在自己手里,一些實業企業也想把這個作為產業金融混合發展的跳板。”黃世再說。
的確,銀行的高利潤和超強的融資能力吸引著民營資本擠破頭想進入銀行業。
“眾多民營企業深刻意識到開立民營銀行是未來獲得巨大利潤的重要一步,也是緩解由于實體經濟下滑導致的主營業務利潤下降的又一收入來源。傳統生產企業競爭都很激烈,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通脹壓力仍未消減,由于生產和銷售成本增加,一些實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滑的態勢已經不可逆轉,像這樣的未來預見性收益減少的上市公司爭相獨立設立或者聯合同行業抱團設立民營銀行的規模批量涌現是這兩年的大勢所趨。”黃世再表示。
民營銀行設立困難重重
據統計,從7月5日至10月30日,22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企業名稱核準,包括華商銀行、蘇南銀行、國融銀行、蘇寧銀行、華瑞銀行、客商銀行等。這一情形被眾多人士認為是民營銀行設立實質性的第一步信號。
“企業設立之前需要有名稱,原則上企業名稱是不能重復的,尤其是在同一個行業不能重復,所以需要申報名稱看注冊之前是否有別的企業使用過這個名稱,這叫做名稱預先核準登記,按照規定,帶“國字頭”“中華”字樣的需要到國家工商總局辦理,進行名稱預先核準,如果該名稱沒有使用過,國家工商總局辦理核準登記,會發放“預先核準登記”證書,在核準登記后,六個月之內在所在地工商局辦理工商登記,正式設立企業。這是常規意義上的預先核準登記。”黃世再告訴記者。
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設立公司應當申請名稱預先核準。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設立公司必須報經批準,或者公司經營范圍中屬于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在登記前須經批準的項目的,應當在報送批準前辦理公司名稱預先核準,并以公司登記機關核準的公司名稱報送批準。
由大中華集團發起的大中華民營銀行正是因為名稱屬于“中”字頭的,所以要報國家工商總局核準。
“別簡單看只是核準與否,這里面有很多程序要走。首先是企業所在地地方政府要同意,而且要大力支持,才能上報到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并不是接到申請就給予核準,還要看一些條件,和排隊。原來我們想在大中華集團總部深圳市設立,但由于深圳市申請民營銀行的企業實在太多,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競爭,我們正在密切地同地方政府接洽,選擇注冊地。”黃世再說。
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的流程,黃世再表示,程序大致應為:“名稱預核準-行業準入批準-工商注冊”。
根據查詢,在銀監會現頒發的具有金融許可證的機構中,上述銀行還不在其列,這些銀行只走過了名稱預核準階段,而最難的是行業準入批準。
只有通過銀監會審批的從事銀行業金融許可證的牌照后,才能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去募股到工商局登記。而這也意味著,上述22家民營銀行的獲準設立還未得到最重要的一關也就是監管層的通過。
黃世再表示:“銀監會還未對審批民營銀行的關鍵法規進行披露,包括民營銀行設立細則的出臺、風險兜底的設計以及競爭的砝碼等等。”
“在具體的流程規則沒有公布前,民企的準備可能是無用功。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地方政府的選擇和偏愛很重要。而我們接觸中代表監管層的聲音也坦言,多年沒有審批新設銀行的經驗,不如交給地方推薦。換句話說,如果連地方政府的關系都搞不好,以后怎么開展工作呢?所以,民營銀行的設立,最關鍵的是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這在我們籌備過程中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黃世再告訴記者。
未來是個未知數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政府相關各方已就民營銀行試點的有關事宜達成一致,可能包括:將給予民營銀行有限業務牌照;根據實際情況對其業務范圍、開展業務區域、合格存款人等予以一定限制;發起民營銀行注冊資本金在5億至10億元之間;民營銀行股東應為民營資本或社會資本人士等。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進一步研究和討論民營銀行試點方案,不排除進一步修改的可能。
“銀行是以錢生錢的買賣,發起設立銀行首先要拿出一大筆錢,而且是閑錢。按照目前所傳的最低5億注冊資本金和9個發起企業計算,單個企業所需資金平均為5600萬左右。而目前國內民企包括上市公司,能一次性拿出這么一大筆現金的,恐怕不多。另外這筆錢一定要是閑錢,這是因為作為特殊行業,銀行的資本金一旦注入,基本上是沒有抽逃挪用的可能的。而且,一旦經營失敗,要由股東自擔風險,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國家是不會兜底的。也就是說,股東要做好拿5600萬打水漂的思想準備。這對于民營銀行的發起人,無疑是嚴峻的挑戰。”黃世再說。
銀行業人才稀缺也將是制約民營銀行發展的關鍵瓶頸。銀行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金融風險監控要求特別高的特殊行業,銀行業對人才、技術和資本有著遠高于一般公眾性公司的監管要求。
據記者了解,目前所有想開銀行的企業家都不是金融業的行家里手,他們的打算也很簡單,那就是大量聘請職業經理人,找懂行者來操持。問題是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擴張,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向國有商業銀行挖人,新成立的民營銀行差不多只能再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挖人。能不能挖到真正的人才是最大的考驗。還有挖來的人才能否同商業銀行進行有力的競爭?
“說實話,不是我對民營銀行沒有信心,只是現在的民營銀行真的很難同國有商業大行競爭,你不要看到國有商業銀行表面上盈利,其實內部競爭也十分激烈。銀行這個行業幾近充分競爭了,民營銀行能否適應這個競爭,真是個未知數。”黃世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