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新房的庫存持續下滑,目前已經跌破警戒線6萬套,幾個月后可能無新房可賣。”近一個月來,北京新房可售套數一直維持在5.8萬-6萬套的水平,跌破了業界公認的6萬套警戒線,庫存危機論隨之甚囂塵上。
但是,未來北京真的會面臨無房可賣的境地嗎?其背后又隱藏著什么問題?又將會給北京樓市后市走勢帶來怎樣的影響?
無房可賣 虛驚一場
其實,細究起來,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源于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一組數據。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10月10日發布報告稱,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數據統計,10月9日,北京可售商品住宅庫存已從年初的80038套下降至59921套,首次跌破6萬套。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以北京月均10000套計算,59921套的消化周期已不足6個月。6個月為警戒紅線,少于6個月,則供求關系失衡明顯。供求矛盾激烈,房價上漲速度或再度加快。”
一面是可能遭遇的“無房可賣”困境,一面是大量等待入市的購房者和屢見不鮮的“日光盤”,房價飆升似乎已成定局,人們為之惶恐不安。
“其實沒有那么夸張。老百姓不要被‘忽悠’了。庫存只是一個動態數據,它的降低并不意味著無房可賣。”一位房地產從業者告訴記者,“其實,北京商品住宅的潛在供應量非常大,粗略估算也有30多萬套,按照去年年銷售9.6萬套計算,足夠再賣三四年。”
他進一步解釋稱,依據北京住建委最新公布的《2013年1-9月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及銷售面積》數據,包括今年新開工面積和上年開工跨入本期繼續施工的房屋面積在內,今年前三季度北京住宅市場總體施工面積高達6909.9萬平方米,去除新開工部分的1247.7萬平方米,已開工的施工面積達5662.2萬平方米。粗略按照平均每套100平方米計算是56萬套,再去除三分之一的大戶型和別墅,北京潛在供應量也有38萬套。
庫存緊張,在房產中介張磊看來,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二手房市場成交遭遇遏制。據11月9日數據顯示,鏈家在線二手房在售房源為72350套,我愛我家在售房源為68739套,安客居的在售房源為64362套,即使排除一些虛假房源,這一數字也可以大大緩解新房市場的庫存壓力。
張磊抱怨稱,“現在的問題是,由于高額的稅費,很大一部分需求擠到了新房市場,這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供求矛盾。”
不過,業內人士預計,這種庫存壓力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今年樓市銷售火爆,很多開發商提前完成了全年的銷售目標,接下來的兩三個月,項目入市的積極性不會太高,但是從明年二季度開始,隨著今年大量出讓土地的逐漸集中入市,這一局面也會逐漸放緩。”
背后 行政調控的無力與扭曲
雖然沒有必要因為庫存減少而恐慌,但探究庫存持續減少背后的因素和影響卻十分必要。目前,從記者采訪的情況看,大部分從業者都將罪魁禍首盯在了樓盤預售證管理收緊上。
從今年4月份開始,只要一個樓盤的擬售價格不被北京住建委認可,就將無法獲得預售許可證,北京樓市調整正式從“限購”走向了“限價”。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數據顯示,今年4月1日至5月31日,共有41個樓盤獲得預售許可證,而去年同期則有52個樓盤獲取預售許可證。
“我們的預售證還沒有拿到,項目何時開盤、什么價格都還不知道,有消息我再通知您。” 李強是大興一樓盤的銷售經理,近兩三個月來,每天的工作就是回復客戶的電話,“不是不賣,是拿不到預售證,北京住建委把價格看得死死的,只要報的價格高了,預售證肯定被卡。嚴重拖長了我們項目的銷售周期。”
獲取預售證的項目大幅減少,市場供應增長緩慢,而與此相對的是巨量的剛需購房者,供需矛盾加劇不可避免。
“庫存緊張”的直接后果便是價格預期的不斷推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統計數據顯示: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價格,9月,同比上漲20.6%,位居全國第一;8月,同比上漲19.3%,位居第一;7月,同比上漲18.3%,位列第一;6月,同比上漲16.7%,位居第一……北京,當之無愧的中國房價上漲“領頭羊”。
其實,北京市對于預售價格的審批一直時有干預,從2011年開始執行類似管制手段,其控制價格的額度多為20%左右,即后期開盤價、新盤開盤價的漲幅,必須在一期開盤價格和同區域平均銷售價格的20%以內。
不過,今年的預售證審批,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就是極度嚴格,從“限漲幅”調整為了“零漲幅”。在該項政策醞釀期間,其實已經有多位學者對此提出了異議,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就曾多次公開表示,這種直接的行政干預不僅不治本,也難以治標,必然會扭曲供求關系,長期來看,供求矛盾恐怕難以得到緩解。
如今來看,政策出臺的原意是為了拉低整個北京市的房價數據表現,但結果似乎適得其反。
今天,拿張預售證在北京仍然是件難事,圈內流傳,“年內,有關部門要‘一刀切’地停發每平米4萬元以上的樓盤以及漲價的樓盤預售證。”
這是一場影響頗大的博弈,將會持續多久?目前沒有人能作出判斷。
調控下一站 加大供應
面對不斷攀升的房價和接二連三的“日光盤”,有人感嘆,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有效抑制北京房價的快速上漲了。
民眾迷茫無措,政府卻沒有放棄努力。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3年9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變動情況,北京房價同比上漲20.6%,位居全國之首。10月23日,北京連續發布《關于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性商品住房建設意見》和被稱作升級版北京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京七條”兩項房地產調控政策,意在從供需兩端加強房地產調控。
其中,《關于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提出了自住型商品住房概念,即套型建筑面積以90平方米以下為主,銷售均價比同時段同品質商品住房低30%左右。北京計劃2013年底前完成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供應,明年預計完成5萬套供應,將占新增供應的50%以上。
對此,張大偉表示,如果這一政策的量真有7萬套,可能會鎖定市場起碼15萬需求,很可能會導致房山、大興等剛需集中的區域剛需、首改商品房的物業市場重新洗牌。同時,這一政策還將改變市場的預期,恐慌性搶房可能消失,反而商品房項目會出現加快開盤,避免與這類型房源直接競爭客戶。
“短期看,確能緩解剛需房之不足,但長期看,必定擾亂商品房市場秩序。”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對此項政策存有兩大擔憂:一是門檻低,則求者眾,難免權力尋租。二是未來退出有麻煩,30%差額如何計算沒明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