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13-10-30
基金項目: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農業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及對科研創新提升作用研究”(2013RKC02006)
作者簡介:王麗麗(1978-),女,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wangll@saas.ac.cn;
郭鳳丹(1987-),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guofd@saas.ac.cn。*王麗麗、郭鳳丹同為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趙文祥(1966-),男,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E-mail:zhaowx@saas.ac.cn
摘要:依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統計數據,對《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年載文量、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及其它引用指標的變化動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2008~2012年,《山東農業科學》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上升明顯,分別由2008年的0.480和938上升至2012年的0.796和2231;引用刊數、學科擴散指標、機構分布數、地區分布數和H指數總體也呈增長趨勢,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變化幅度較小,年載文量保持在452~487篇;學科影響指標和基金論文比分別為0.42~0.52和0.504~0.711,平均引文數8.26~10.79,均相對偏低。
關鍵詞:《山東農業科學》;期刊評價指標;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Q250.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095-04
《山東農業科學》創刊于1963年,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學會、山東農業大學共同主辦,創刊初期為季刊,16開本,56頁,國內外公開發行。1966年由于歷史原因改為內部發行,1979年正式復刊并公開發行。隨著形勢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信息量不斷擴大,1986年改為雙月刊,2000年改為大16開本,2008年改為月刊,至2013年,已發展成為辦刊質量較高、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
創刊50年來,《山東農業科學》始終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提高為主”的辦刊方針,及時報道農業科研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期刊質量及影響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最新數據顯示,其影響因子達到0.796,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并在國家和省期刊主管部門組織的期刊質量評比中多次獲獎,為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全國農業優秀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
為了揭示《山東農業科學》各種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動態,選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1~5]2008~2012年的統計數據,對《山東農業科學》的主要被引指標和來源指標進行動態分析。
1數據來源及評價指標
以2009~2013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1~5]統計數據為依據,對《山東農業科學》主要被引指標和來源指標2008~2012年的變化動態進行分析。
選用的指標包括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年載文量、基金論文比、引用刊數、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即年指標、H指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平均引文數。
2結果與分析
2.1影響因子的年際變化動態
某種期刊的影響因子為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通常,期刊的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5]。 《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逐年增加,由0.480增加到0.796(見圖1),說明《山東農業科學》的學術影響力正逐年提升。
2.2年載文量與基金論文比的年際變化動態
年載文量是指來源期刊統計當年發表的全部論文數,常被用作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5]。2008年下半年,《山東農業科學》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全年僅出版9期,雖頁碼有所增加,但年載文量仍明顯少于其余4年; 2009~2011年,年載文量逐年減少,2012年又明顯上升,明顯多于前3年(見圖2)。在全年期數相同、頁碼相同的情況下,年載文量的多少受作者來稿篇幅的影響較大,篇幅長的來稿較多,則載文量相對較少。
基金論文比是指來源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5]。基金資助課題立足科學發展的前沿,瞄準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待解決的重大理論難題,具有理論創新性和深度推進的特點,這類論文的學術水平多比較高[6]。由圖3可見,《山東農業科學》2008年的基金論文比最低,僅0.504;2011年的最高,達0.711;其余3年變化較小,圍繞0.650上下浮動,相對偏低。
2.3總被引頻次、引用刊數的年際變化動態
總被引頻次是指某種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登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可以顯示所評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5]。由圖4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總被引頻次逐年大幅上升,由2008年的938躍升至2012年的2231。
引用刊數是指引用被評價期刊的期刊數,反映被評期刊被使用的范圍[5]。2008~2012年,《山東農業科學》的引用刊數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95上升至2012年的439(見圖4)。
上述結果表明,近年來《山東農業科學》越來越受到作者的重視,被使用范圍越來越廣。
2.4學科影響指標和學科擴散指標的年際變化動態
學科影響指標是指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全部期刊數量的比例;學科擴散指標是指在統計源期刊范圍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量與其所在學科全部期刊數量之比[5]。由圖5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近5年的學科影響指標呈波動變化,2009和2012年較高,為0.52,其余年份均低于0.50;學科擴散指標則持續增長。表明,《山東農業科學》在本學科內的影響基本處于中等水平,而在學科間的影響范圍正逐漸擴大。
2.5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的年際變化動態
地區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發表的論文所涉及的地區數,按全國31個省市計數(不包括港、澳、臺),是衡量期刊論文覆蓋面和全國影響力大小的指標。機構分布數是指來源期刊論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機構數[5]。由圖6可以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地區分布數呈增加趨勢,2008年僅為16,2011、2012年則達到23;機構分布數呈先增后減的趨勢,以2010年最高,達186,2011、2012年分別為162和159,2008和2009年較低。表明,《山東農業科學》在地區間及從事不同工作人員間的影響正逐漸擴大。
2.6其他被引和引用指標的年際變化動態
即年指標為某期刊當年發表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期刊當年發表論文總數之比,表征的是期刊的即時反應速率,主要描述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5]。《山東農業科學》的即年指標除2008年明顯較低外,2009~2012年的即年指標基本都在0.100左右波動(見表1),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能夠較快地被作者利用。
H指數是指被評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的被引頻次不低于h次。《山東農業科學》的H指數呈緩慢增長趨勢,由6逐漸增加至8,表明其高頻被引論文數正在增多(見表1)。
被引半衰期是指被評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反映的是期刊的老化速度。由表1可見,《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被引半衰期變化范圍為3.78~4.70,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被引的文獻較新一半多是在3~5年內發表的,時效性比較高。
引用半衰期是指被評期刊引用的全部參考文獻中,較新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反映的是作者利用文獻的新穎度[5]。《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引用半衰期集中在7~8之間,說明來稿中引用的參考文獻較新部分均在最近七八年內發表。
平均引文數是指被評期刊每篇論文平均引用的參考文獻數,可用來衡量該期刊的科學交流和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5]。《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平均引文數在8.26~10.79之間(見表1),與同類其他期刊相比偏少。
3討論與結論
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是兩個最常用的國際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是由E·加菲爾德于1972年提出的[5],是期刊評估、核心期刊評定及SCI、EI等檢索工具選刊的重要參數[7]。《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影響因子逐年提升,2012年達到0.796,與其他省的同級別農業科學期刊相比,僅低于《河南農業科學》(0.947)和《山西農業科學》(0.845),位居第三。
總被引頻次是一個非常客觀實際的評價指標,期刊被引用的頻次高,說明該刊的利用價值高,同時體現出該刊的學術水平也較高[7]。2008年以來,《山東農業科學》的總被引頻次大幅增長,另外,引用刊數和地區分布數也逐年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山東農業科學》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視,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年載文量也是鑒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能夠顯示專題文獻的發文密集程度,載文量大,說明期刊的信息量大[8]。因2008年涉及到《山東農業科學》改為月刊,年載文量無法與其他年份進行比較,所以僅對2009~2012年的年載文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山東農業科學》的年載文量有一定的波動,2011年最少,為452,2012年最多,為487。說明2011年發表的大篇幅論文較多,而2012年相對較少。
基金論文比是衡量期刊發表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基金論文是受國家政府部門或各級基金組織提供科研經費開展科學研究的項目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科研論文形式表達出來的論文,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所代表領域的科研進展情況[9]。《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基金論文比為0.504~0.711,相對偏低。
另外,《山東農業科學》2008~2012年的學科擴散指標、H指數、平均引文數也基本呈增長趨勢,而學科影響指標、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則變幅較小。
綜合分析表明,《山東農業科學》通過改月刊、適度增加頁數、去除廣告、選用學術水平較高的論文等措施使得自身的學術水平逐步提升,在科研人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高,影響范圍越來越廣。但同時也看出,《山東農業科學》的基金論文比仍不高,還需加大改進力度,通過與課題組經常聯系并定期約稿,加快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等措施,更好地打造刊物的學術氛圍,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才能受到更多科研人員的青睞,吸引更多的優秀基金論文。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09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09.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0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09.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09.
[4]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2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12.
[5]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3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09.
[6]陳新平,王志強,王珂,等. 《果樹學報》2001-2006年主要文獻評價指標分析[J]. 果樹學報,2008,25(1):89-92.
[7]李曉萍,姜瑾秋,邢寶山,等.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4):270-272.
[8]齊艷紅.《情報科學》載文引文分析[J].情報科學,2011,29(3):383-386.
[9]邵曉軍,顏志森.“211工程”大學學報的載文量與基金論文比分析[J].編輯學報,2011,23(4):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