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管制行為的存在主要是為防止市場失靈現象的發生,但是由于政府管制行為本身也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后果,這種經濟后果是否對政府管制契約產生影響是研究“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契約的相關問題”首要問題。為此,文章對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行為的相關性作了實證檢驗,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計量并沒有與政府管制行為存在必然的相關性。
關鍵詞:政府管制;公允價值計量;實證研究
一、 引言
政府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除了作為提供社會公共品的需求者外,政府在市場中的另外一個主要職能是對市場經濟生活中的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保護或進行必要的管制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政府管制行為主要是為防止市場失靈現象的發生。更具體地說,政府對壟斷行業實施管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其壟斷利潤,并且利用規模經濟優勢和范圍經濟優勢,有效率地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以及社會福利。這時如果從契約角度來觀察政府管制行為,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將政府與被管制企業之間形成的經濟博弈關系看成一種政府管制契約關系。而契約有用性的原則強調公允價值計量的財務會計信息能在契約簽訂、監督和執行過程中保護契約雙方各自權利并能減少在契約訂立與履行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一些問題,從而保證政府管制契約及政府管制行為的順利進行。因此,研究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契約的關系,不僅有利于政府等投資者的估值決策,而且有利于保護受政府管制企業的自身權益,從而解決契約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經濟的進步和繁榮有賴于對效率和公平的權衡,市場經濟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效率和公平。無庸置疑的是,效率和公平的實現都離不開以會計信息為基礎對經濟結果的衡量。由于政府管制行為本身也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后果,這種經濟后果是否對政府管制契約產生影響是研究“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契約的相關問題”首要問題。我們必須厘清政府管制行為的存在是否對被管制對象的公允價值計量是否產生影響,或相對于不存在政府管制行為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現。劉浩等(2008)認為在政府管制較嚴的情況下,例如石油、電力等壟斷性行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將可能進一步暴露利潤,如果政府對高利潤行業進行嚴格管制,這些行業可能拒絕采用公允價值。因此,只有證明公允價值計量不受政府管制行為影響的前提下,研究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契約的相關問題才有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為此,我們作出以下假設:
H1: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行為存在一定的相性,且公允價值計量與行業壟斷程度呈反向相關性,即行業壟斷較強的行業或企業,其公允價值計量越少被采用。
三、 樣本選取、變量解釋與研究模型
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本文選取2007年~2012年滬深兩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為力求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我們執行了以下篩選程序:(1)剔除金融行業上市公司,因為這些公司存在行業特殊性;(2)剔除一些數據缺失的公司;(3)為了控制極端值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我們對連續變量1%以下和99%以上分位數進行了縮尾處理(Winsorize)。本文全部數據來都來源于Wind資訊金融終端系統。
2. 變量解釋。
(1)因變量。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包括投資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匯兌凈收益,反映企業投資獲利水平。“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的發生額取決于被投資公司的收益質量、證券資產的質量、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在新準則下的算法為:(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投資凈收益+匯兌凈收益)/利潤總額×100%。
(2)解釋變量。一般來講,壟斷程度越高的,政府管制行為就較為強勢。因此,我們根據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壟斷程度來衡量上市公司受政府管制的程度。目前壟斷主要有三種形式:自然壟斷、市場壟斷、行政壟斷。市場壟斷在我國少見,故本文不研究市場壟斷。在自然壟斷情況下,政府如果強制性的管理,則有可能會導致該市場的積極性降低,最終導致市場扭曲。因此,政府給予自然壟斷的管制大多數為監督,政府管制程度就相對較低,從而壟斷程度的賦值也就較低一些。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對競爭性行業賦值為1、自然壟斷行業賦值為2、行政壟斷行業賦值為3,具體賦值如表1所示。
(3)控制變量。為了控制其他因素對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的影響,本文加入公司規模(Asset)、公司屬性(Dumcom)、盈利能力(Roe)、資產負債率(Lev)、公司成長性(Growth),同時還對年份(Year)進行了控制。本文全部變量的具體定義見表2。
3. 研究模型。根據研究假設及因變量和解釋變量的性質本文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與“政府管制程度”的相關性構建了OLS回歸模型,具體公式如下:
四、 實證研究結果及分析
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表3報告了回歸模型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2007年~2012年期間的樣本顯示“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公司規模”、“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率”、“公司成長性”等的標準方差較大,偏差程度較大;“政府管制程度”、“公司屬性”的標準方差都較小,偏差程度較小。從“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這個指標的均值來看,同期公允價值計量的收益占利潤的比例約為31.14%,這表明上市公司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損益對利潤的影響較大。
2. 回歸結果與分析。本文對模型進行回歸并得到表4。
模型回歸結果表明:政府管制程度(Gcle)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本文先前提出的假設沒有得到檢驗通過。這說明了政府管制行為并沒有對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計量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公允價值計量較為公允地得到了運用,政府管制行為的存在并沒有影響財務會計信息的公允運用。同時我們關注到,從模型回歸結果來看,公司規模(Asset)、公司屬性(Dumcom)、盈利能力(Roe)、資產負債率(Lev)、公司成長性(Growth)等5個控制量都在1%水平上與Fvtoea顯著相關,其中公司規模(Asset)、盈利能力(Roe)、公司成長性(Growth)等3個控制量都在1%水平上與Fvtoea顯著負相關;而公司屬性(Dumcom)、資產負債率(Lev)等2個控制量都在1%水平上與Fvtoea顯著正相關。控制變量所反映出來的情況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五、 研究結論、研究不足與研究展望
1. 研究結論。在市場中,政府一般以直接參與、行政手段或經濟手段等以多種方式參與經濟管理。當政府介入市場經濟,對一些企業進行管制時,從某種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種契約機制。在這種政府管制契約下,政府要面臨著一定的管制風險。因為,政府與企業之間必然存在著信息不對策問題,而這種信息不對稱可能造成政府的管制完全不發揮效果,甚至會引起反向效果,即政府管制存在干預失當的可能。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政府對信息,特別是高質量的“公允”的財務會計信息需求就更加強烈。但是政府管制作為一種復雜的具有政治與經濟雙重影響的行為,對企業、個人以及其他經濟主體具有一定的干預性,并且政府管制涉及到的電力、運輸、通訊等行業又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們必須排除政府管制行為本身給“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契約”帶來的影響。本文的實證檢驗的結果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本文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計量并沒有與政府管制行為存在相關性,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存在政府管制行為,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上公司都得到了“公允”運用。
2. 研究不足。本文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變量選擇方面還存在不足。因變量選擇方面,本文選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作為因變量,在新準則下的算法為: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投資凈收益+匯兌凈收益)/利潤總額×100%。而在《企業會計準則(2006)》體系中,公允價值變動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先計入所有者權益,等以后處置該資產再轉入當期損益;二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由于選擇了公允價值計量而引起的計量后果“公允價值變動”的最終去向主要有“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其他業務收入、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投資收益、主營業務成本、套期損益”等幾個方面,所以公式中的分子不能全部反映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在解釋變量選擇方面,我們將政府管制程度與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壟斷程度直接掛鉤,但是在行業分類時難免有人為主觀因素的存在,這也會影響實證結果;(2)沒有考慮上市公司的公司屬性對公允價值計量及政府管制行為的影響。因為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公司屬性(Dumcom)、資產負債率(Lev)等2個控制量都在1%水平上與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率(Fvtoea)顯著正相關。我國國情決定了大部分國有企業也是涉及電力、運輸等壟斷行業的。這說明本文在研究變量選擇時忽視了公司屬性這一重要的中國國情因素。國企特殊行政體制和經營模式的影響,與建立在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制上的薪酬契約有很大的差異;(3)本文回歸模型中的公司規模(Asset)等3個控制量都在1%水平上與Fvtoea顯著負相關。我們知道,一個公司的規模某種程度上就是自然壟斷的門坎,一個行業如果進入本行業所需資產規模越大,它就形成了一種自然壟斷的準入門坎,而本文沒有考慮到這個變量對將相關因素的影響。
3. 研究展望。因此,我們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除了在考慮上述因素外,從研究課題完整性角度考慮,本文未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在存在政府管制行為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是否提供了更加公允更加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2)公允價值計量有沒有促進政府管制行為的優化與選擇。政府進行政府管制行為時,很多時候是依據被管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相關財務會計信息進行決策的。因此,在\"公允價值的計量如何影響政府管制契約形式\"也是本文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杜莉,劉昌進.會計信息政府管制:對一種制度范式的思考.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1):16-21.
2. 劉浩,孫錚.公允價值的實證理論分析與中國的研究機遇.財經研究,2008,(1):83-91.
3. 張瑞琛.中國公允價值計量偏好性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學位論文,2009:29-30.
4. 畢秀玲.政府會計監管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5. 蔡建明.關于政府會計監管的再思考.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10):86-90.
6. 陳國輝,李長群.論會計市場失靈與政府監管.會計研究,2000,(8):24-28.
7. 陳靜,李紅.會計準則執行力研究——監管視角.經濟研究導刊,2009,(35):132-133.
8. 陳艷,陳艷利.我國政府會計管制的缺陷與路徑選擇的思考.財政研究,2005,(12):21-23.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會計的實證研究”(項目號:JA12139S);福建農林大學重點項目建設專項“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會計核算中運用的實證分析”(項目號:6106C1017);2012年福建省高等學校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閩教人[2012]69號)“公允價值計量與政府管制契約的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張瑞琛,福建農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講師,廈門大學會計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