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2008年~2010年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定量評價和橫向比較。評價結果表明,在東部沿海的11個省(市)中,浙、蘇、滬三省(市)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處于領先水平,排在前三位。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區域創新基礎、制造(生產)能力和技術轉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造成各省(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異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一、 引言
“長三角地區”(即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是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柱力量,而中小企業是該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和推動力量。準確把握蘇、浙、滬三省(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現有水平、各自特點和薄弱之處,是有的放矢地提高蘇、浙、滬三省(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前提。然而,迄今為止,關于蘇、浙、滬三省(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量評價和橫向比較的研究文獻還十分鮮見。有鑒于此,本文采用我們之前設計的區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主成分分析法和有關統計數據,對蘇、浙、滬三省(市)2008年~2010年三年間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和比較研究。
二、 區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所用的區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來自文獻。該文獻基于前人有關研究成果,通過理論分析和統計檢驗,建立了具有較高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區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原本包括34個三級評價指標,但考慮到數據的易獲得性和全面性,在本文中我們又刪除了其中的3個三級評價指標。因此,本文所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知識流動、技術創新環境、創新經濟效益)、14個二級指標(研發創新投入、設計能力、制造與生產能力、創新產出能力、技術轉移、創新基礎設施、創新服務、金融環境、創業水平、宏觀經濟、產業結構、產業國際競爭力、就業、可持續發展)和31個三級評價指標(篇幅所限,此處省略)。
三、 蘇、浙、滬三省(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主成分分析
1. 評價方法選擇。在本文中,我們通過比較決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評價蘇、浙、滬三省(市)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通過降維來簡化數據結構,把多個變量(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綜合指標),而這幾個綜合變量可以反映原來多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的方法。
2. 數據來源與評價結果。考慮到主成分分析對于樣本量的要求,本文將樣本量擴容至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11個省市。本文中所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遼寧、海南、河北)2008年~2010年的統計年鑒和科技年鑒;有些評價指標的數據來自于有關政府網站和統計報告中發布的官方數據;還有一些指標的數據是通過簡單計算獲得的。
我們使用SPSS17.0軟件對2008年~2010年的數據進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據主成分分析的結果,確定了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主成分分別為6個、6個和5個。表1為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系數矩陣。表中的6個主成分(因子)分別命名為:區域創新基礎環境因子、區域技術消化能力因子、區域創新活力因子、區域出口能力因子、區域產業依存度因子、區域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因子。
根據表1的系數矩陣,可以寫出各主成分的方程,將系數乘以標準化后的數據再序列相加可以計算出東部地區11省市在各主成分上的得分,如表2~表4所示。
以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琢i為權重,構造綜合評價函數F=?琢1F1+?琢2F2+…+?琢kFk,計算綜合得分,從而最終得到綜合評價分值和排序,各個地區的綜合得分情況見表5。
四、 結果分析
從表5的綜合得分情況來看,2008年~2010年,蘇浙滬三省(市)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分較高,位列東部沿海地區的前三位。就主成分區域創新基礎因子(F1)來看,上海市的得分三年里都排在了首位,說明上海市近三年來所營造的中小企業創新氛圍較好,但是,上海中小企業在制造能力和技術轉移能力上稍顯落后,近三年來的排名分別為10、7、8,主成分F2的排名落后影響了上海市的綜合排名,這是因為主成分F2的方差貢獻度近三年來都保持在20%左右,這表明F2可以影響整體20%左右的信息量。另外,江浙兩省的主成分F2排名位居前列,大大高于上海市的排名,顯示了兩省的中小企業在制造能力和技術轉移能力方面的強大優勢。從創新活力因子F3來看,上海市近年來的上升勢頭強勁,從10位、11位躍升至第5位,這表明上海市近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充滿活力,中小企業吸納的就業人員不斷擴大,新鮮“血液”的注入給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但是,相比于江浙兩省,上海市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較為孱弱。在主成分F4中,江蘇省的創新出口能力近三年來呈現出“倒U型”的發展,浙江省的創新出口能力逐年上揚,上海市的創新出口能力較為穩定,且位于前列。從主成分F5來看,上海和浙江近三年來第三產業的發展勢頭較好,而江蘇的第三產業發展呈現逐步衰弱的態勢,尤其是2010年的得分排名非常靠后。近年來,江蘇不斷深入參與全球化分工,迅速成長的全球制造業市場使得江蘇的第二產業茁壯成長,而區域性的服務業市場容量極大地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是導致江蘇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就主成分F6來看,江浙滬三省市對于中小企業研究發展的投入不夠穩定。
綜合近3年的得分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于江蘇和浙江兩省,而江蘇又稍弱于浙江。盡管上海中小企業這幾年發展迅猛,但是無論從企業數量還是從企業質量上看,上海和江浙兩省以及珠三角等區域相比,還是稍顯滯后。
參考文獻:
1. 馬章.FDI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基于長三角地區.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3):30-33.
2. 謝吉亮,彭燦.區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構造與實證檢驗.技術經濟,2012,(3):32-37.
3. 畢克新,孫金花.區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測度指標體系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04,(3):54-58.
4.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2002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3):5-11.
5. Elias Sanidas.Technology,technical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economic and societal growth.Technology in society,2004,26(1):67-84.
6. Richardelson,Katherine elson.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 systems.Research Policy,2002,31(2):265-272.
7. 曹崇延,王淮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預測,2008,(2):66-68.
8. 察志敏等.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及實證研究.統計研究,2004,(3):12-13.
9. 戴躍強,李琰,達慶利.江蘇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與構建.中國管理科學,2006,(14):644-647.
10. 王國進,王其藩.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新進展.科研管理,2004,(2):37-39.
11. 官建成,馬寧.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出口行為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2):103-1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70972073);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號:2010ZDIXM027);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科研項目(項目號:2009ZG52066)。
作者簡介:彭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洪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董大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