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T治理作為一種保證IT能力獲得的機制,對于電視媒體實現戰略轉型、保證業務高效運作以及創新商業模式至關重要。文章基于IT治理與制度理論研究了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發現電視媒體所處制度環境中的強制性壓力、規范性壓力和模仿性壓力提升了信息技術在電視媒體中的戰略性角色,并使得電視媒體的IT治理模式呈現出從分權向集權的發展趨勢。文章建立起了制度環境對IT治理模式變遷的影響機理模型,并發現IT角色在其間扮演著中介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IT治理;制度;IT角色;電視媒體
一、 引言
本文對電視媒體的IT治理模式的變遷規律進行了總結,運用IT治理理論和制度理論研究了環境制度壓力對IT治理模式的影響,分析了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發生變遷的原因,以期為廣大電視媒體的技術升級與戰略轉型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啟示。
二、 IT治理
IT治理是一種保證IT能力獲得的機制。為了獲得這種IT能力,企業必須明確IT決策權的歸屬與責任框架,通過對IT投入與使用過程中的相關決策權與相應責任的優化配置,達到企業所期望的行為。IT治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持IT與業務目標的一致性,從而合理利用IT資源、平衡IT技術與過程風險,推動IT與業務的協同,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
圍繞IT決策權在各主體之間的不同分配結構,形成了集權與分權兩種不同的IT治理模式。IT治理集權模式中,所有的決策權均集中于企業的IT部門;而在IT治理分權模式中,所有的決策權都被分散至單獨的業務單元[4]。集權治理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為組織帶來更大的IT標準一致性,獲得規模效益,缺點是各業務部門缺少對本地系統的控制,系統會變得僵化,從而瓦解本地的最優實踐。分權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使業務單元獲得更大的自主性,更快更好地響應快速多變的市場需求,其缺點是降低了IT資源在不同業務單元之間的集成程度,從而導致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喪失,帶來企業成本的增加。
嚴格的集權模式與分權模式并不多見,企業往往希望能夠充分利用集權與分權模式的優點。對于企業的這種需求,IT治理模式從決策主體與決策對象兩個方向上進行了擴展,通過將決策主體細分為企業級IT部門、業務單元級IT部門與業務管理層三方,將決策對象細分為IT基礎設施、IT應用與項目管理三類,形成了集權模式、分權模式與聯邦模式三種IT治理模式。這種分類方式中,集權模式的三項IT決策均由企業級IT部門做出;分權模式的IT決策均由業務單元級IT部門或者業務管理層做出;而在聯邦模式中,不同的IT決策權則被分配到不同的企業級IT部門與業務單元中。在此基礎上,Weill和Ross(2004)對IT決策主體與對象進行了進一步擴充,把IT治理模式分為業務君主制、IT君主制、封建制、聯邦制、IT雙寡頭制與無政府制六類,從而形成了IT決策與IT治理模式相對應的IT治理安排矩陣。
在眾多的IT治理模式中,企業選擇哪一種,取決于許多影響因素。一些研究發現,企業IT治理模式會受到企業競爭戰略的影響。企業的競爭戰略不同,其在IT治理的關鍵決策、治理安排和實現機制上也會不同。采用低成本戰略或者防守型戰略的企業,其IT治理模式的集權程度往往更高。除競爭戰略外,IT治理模式還會受到企業運營模式的影響。企業運營模式的業務流程標準化或者集成性程度越高,IT治理模式就越集權,并且標準化與集成性這兩個因素之間存在交叉效應。當兩者均為高水平或低水平時,會強化IT治理模式的集權或者分權程度;而當兩者水平不一致時,對IT治理模式的影響作用會相互抵消,表現為較為中庸的IT治理模式。
然而,無論是企業戰略還是經營模式,這些因素都是從內部的角度來描述企業特征,而沒有考慮企業外部的制度環境對IT治理模式的影響。企業是存在于一定的制度環境中的,企業IT模式的選擇不能脫離制度環境的要求與限制。Chin等(2004)曾對英國一家大型電信公司的跨國并購案例進行了研究,發現政府監管政策會影響并購后的企業IT治理模式,但并沒有深入分析制度是如何導致了IT治理模式的變遷。
三、 制度理論
制度是一種持久的社會結構,由象征要素、社會行為以及物質資源構成,具有能夠抵抗變化的穩定性。在對制度進行研究時隱含著一個問題:企業為什么要遵守制度?制度理論認為這是由于企業要獲得合法性。合法性是指在某一個社會所構建的規范、價值觀、信念與定義系統中,一個實體的行動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適當的或者恰當的。也就是說,企業之所以遵守制度,是因為企業不僅需要物質資源和技術資源的支持,還需要社會的接受和認可,這種接受和認可就是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合法性的獲取有時會以企業效率的損失為代價,但隨著合法性的提高,卻往往能夠增強企業獲得資源和得到外部環境支持的能力。
制度理論認為,企業與制度環境之間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企業的生存要配合與順應制度環境,在制度化的過程中不斷趨向制度環境所容許的組織形態,并且通過制度化的機制,促使組織結構趨于同形,藉以獲取合法性。尤其是當外部環境變化迅速、充滿不確定性時,制度安排常常以細微但普遍的方式影響著企業的決策制定與組織行為。另一方面,企業也不僅僅是被動地適應制度,企業對制度也有著反作用。企業的許多行為都會改變行業中的競爭狀態,進而影響產業結構,改變后的產業結構又會對制度環境提出新的要求;另外,企業還會針對制度建立起主動性的制度戰略,去有意識地影響和協調制度環境中的規則和標準,從而影響整個制度環境的發展。
制度理論為研究IT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外部視角?,F有實證研究支持了制度理論對IT治理的解釋作用。Jewer和McKay(2013)基于戰略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研究了董事會的屬性特征與組織因素對IT治理的影響,發現內部董事比例、董事會規模、IT能力以及組織年齡、IT角色等因素都會影響董事會在IT治理中的卷入程度。因此,本文將基于制度理論研究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的變遷。通過把IT治理放在一個更大的制度環境中來考慮,可以幫助我們利用制度理論來檢驗電視媒體對制度壓力的響應,進而通過分析電視媒體所面臨的壓力與環境來啟發我們IT治理模式究竟是如何選擇的。同時,現實中的電視媒體所處的環境往往都是動態變化的,IT治理并不是一個與靜態環境的理性匹配過程。制度理論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理想的理論工具。
四、 從分權到集權: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的變遷
一直以來,電視媒體通過其技術中心來完成各類信息技術工作,支持其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行。技術中心一般下設制作部、音頻部、播出部、轉播部、傳送部、總控部等技術部門,每個技術部門分別從事其所轄各類廣播電視業務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及IT基礎架構的設計規劃、運營管理、優化改進、故障響應等IT服務與運營管理工作。
這種分權的IT治理模式的初衷是出于效率優先的考慮,保證各個技術部門在IT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上有更大的自主性,能夠積累更多的屬地實踐,從而對業務系統的各項需求能夠提供更好的響應和支持。然而,隨著電視媒體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基于信息技術的業務應用顯著增加,分權的IT治理模式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其一,由于各個技術部門都擁有自己獨立的IT資源與技術儲備,從自己部門的角度出發完成各類業務系統的開發和運維工作,使得整個電視媒體缺乏統一的信息技術管理體系,對網絡、設備、系統、用戶的管理是分散的、不關聯的,各個業務系統之間難以實現數據、信息和知識的共享。其二,分權的IT治理模式使得電視媒體缺乏長遠的IT規劃與建設原則,各個技術部門經常出于短期的現實需求,在業務系統的規劃、設計、實施、改造等方面與電視媒體的長遠目標相悖,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針對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與分權模式的弊端,許多電視媒體開始調整自己的IT治理模式,呈現出明顯的集權化趨勢。一方面,一些電視媒體開始組建專業化的IT部門,統籌各類IT 服務及運營管理工作,為建立健全信息技術管理體系提供組織保證。另一方面,在系統規劃與設計層面,逐步從粗放的、分散的管理手段過渡到規范的、專業化的信息管理方式,開發和建設出一套有效融合組織、制度、流程、技術的信息技術管理體系,使得信息技術工作成為電視媒體運營管理、業務生產以及戰略轉型的重要驅動和支撐。此外,許多電視媒體還在全臺范圍內建立起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從部門級的非線性編輯系統、硬盤播出系統和媒體資產管理系統發展到覆蓋全媒體全流程的全臺網,形成了整個電視媒體的集成化信息平臺。
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從分權到集權的變遷適應了電視媒體技術發展與業務更新的需要,為電視媒體的戰略轉型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證。這種變遷來源于電視媒體中IT角色重要性的提升。信息技術在電視媒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從傳統的廣播電視技術業務運營管理向信息技術服務運營管理的方向轉變。電視媒體的發展和創新正越來越多地依靠技術驅動,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扮演著支持性角色,其戰略性得到了不斷增強。
IT角色的提升會帶來IT治理模式的變化。IT治理表征的是IT決策權和責任在企業中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配情況。當電視媒體中的IT角色從支持性角色轉變為戰略性角色時,對應的IT決策權也就相應地更加收斂于電視媒體的戰略層面,對應的IT治理模式也變得更加集權。可以說,正是IT角色的不斷提升使得電視媒體的IT治理模式從分權走向集權。
五、 制度與治理
1. 強制性壓力。強制性壓力藉由正式的法令和規則來限制與管制企業的行為,引導企業活動和企業觀念,構建組織與產業的行為基礎,同時確保社會的穩定有序。強制性壓力包括法律法規以及政府政策等,這是一套由法律制定、監控和制裁機制構成的體系,其合法性基礎是法律,實施機制為強制性措施。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遵守這些法律規章,不愿違背而遭受處罰。
2006年以來,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一系列關于電視媒體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的方針政策、總體規劃和技術文件。這些文件要求電視媒體要堅持政府引導、把握行業趨勢、扎實高效推進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建設,要整合臺內資源、轉變生產方式、再造業務流程,要實現臺內各業務板塊之間的協同運作、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要基于信息技術建立廣播影視技術新體系。這一系列政策和技術文件的發布,推動了我國電視媒體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并使得信息技術在電視媒體發展中所扮演的戰略性角色日益突出,并進而帶來了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從分權向集權的變遷。
2. 規范性壓力。規范性壓力通常表現為經驗法則、標準操作程序以及職業標準等形式。企業由于道德以及倫理的約束而遵守它們,或必須與一些公認的標準保持一致。規范性壓力的合法性基礎是道德,通過社會公認的行為準則進行實施。對企業而言,規范性壓力嵌入在其所屬產業、社會或者國家的文化、價值、規范和信念中,具有引導企業活動和信仰的能力。這種能力來源于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專業化進程。
專業化進程一直貫穿于我國電視媒體的改革實踐中。尤其是近年來,伴隨文化體制改革和新一輪制播分離的持續推進,我國電視媒體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制播分離將電視媒體的制作機構剝離出來,提高了電視媒體的專業化程度,打破了電視節目自制自播的陳舊模式,有利于豐富節目內容、降低節目成本。同時,制播分離還改變了電視媒體過度依靠廣告盈利的局面,提高了節目版權收益所占的比重,使版權經營成為電視媒體新的收入來源。電視媒體居于整個版權產業鏈的中心環節,向上包括內容制作與知識生產,向下則囊括了版權內容的存儲、傳遞、播出、發布、轉化、利用以及增值開發等。信息技術在其中不再僅僅是對內容生產過程提供技術支持,更需要支撐包括品牌、渠道、媒體資產開發在內的各個環節的運作。信息技術為電視媒體提供了新的技術與管理平臺,在電視媒體未來的技術體系與業務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 模仿性壓力。模仿性壓力描述的是一種模仿機制。當企業目標模糊不清、企業環境存在不確定性時,企業往往會參照其他企業來建立自己的制度結構。一些規模較大、較為成功或者擁有聲望的企業經常會成為被模仿的對象。不確定條件下的模仿行為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為降低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搜尋成本,另一方面還有利于企業獲得合法性。
近幾年來,互聯網和新媒體迅猛發展,電視媒體盡管擁有資源、知識和品牌的顯著優勢,但受制于各種因素,在面對互聯網和新媒體等行業新進入者的競爭時,陷入了一種創新的窘境。互聯網與新媒體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其整套運作體系都基于技術驅動,許多新媒體公司都更多地表現為一家技術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這種全新的技術體系為媒體行業帶來了新的傳播理念、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并逐漸顛覆了電視媒體所建立起來的傳統的競爭優勢。為了與新媒體競爭,電視媒體開始有意識地模仿和學習新媒體,努力推進技術轉型,選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重構自己的廣播電視技術體系,并在此技術上建立新的產品形態、用戶渠道和商業模式,許多電視媒體還從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全媒體的理念。新媒體帶來的模仿性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電視媒體成長的動力。在模仿的過程中,電視媒體的技術平臺和商業模式都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在其中承擔的戰略性角色愈發突出。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本文從制度理論的視角出發,研究強制性壓力、規范性壓力與模仿性壓力在電視媒體情境下的具體表現,以及這三種壓力是如何影響了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的變遷。本文認為,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大量信息化指導文件所帶來的強制性壓力、電視媒體制播分離專業化進程所形成的規范性壓力,以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所造成的模仿性壓力構成了電視媒體所處制度環境中的壓力來源,導致了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的變遷。這三種壓力均提升了信息技術在電視媒體戰略、運營、業務、創新各個方面的戰略性角色的重要性,使得電視媒體的IT治理模式從分權走向集權。
六、 結論
信息技術與其他資產一樣,必須經過有效的治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電視媒體的IT治理模式正在經歷從分權向集權的轉變。這個轉變表現在許多方面,包括電視媒體開始為信息化建設制定明確的指導原則與長遠的目標規劃,開始組建專業化的IT部門,并建立起融合組織、制度、流程和技術于一體的信息技術管理體系,以及開始在全臺范圍內建立起集成化的信息平臺,讓信息技術更多地介入業務運作,建立技術與業務之間的協同關系,等等。
電視媒體IT治理模式的變遷受到了制度環境的影響,具體來說包括強制性壓力、規范性壓力和模仿性壓力。這些壓力分別來源于國家廣電總局的政策指導、制播分離帶來的專業化進程,以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這些壓力使得信息技術對于電視媒體來講,逐漸從支持性角色轉變為戰略性角色,開始對電視媒體的戰略轉型、業務運作和商業模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進而驅動電視媒體不斷調整自身的IT治理模式,從分權走向集權。
參考文獻:
1. Weill P, Ross J W. IT governance on one page.CISR WP,2004,349(2).
2. ITGI, COBIT 4.1 Excerpt.From www.itgi.org,2003.
3. 計春陽,胡克瑾,唐志豪.企業競爭策略與IT治理模式的相關性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11): 167-170.
4. 高皓,朱濤,張晶.企業運營模式對 IT 治理模式的影響:多案例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4): 138-146.
作者簡介:嚴威,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劉愛,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