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商是明清時期最大的商幫,其興起和衰敗都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觀念是相對穩定的,但在不同的歷史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影響卻不同。文章以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結合內外部因素的互動,研究傳統文化在晉商興衰歷程中產生的影響,為現代本土企業的文化管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晉商;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
一、 引言
近年來對晉商興衰與其文化關系方面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影響的積極文化因素,這方面的研究眾多。如陶宏偉(2008)認為晉商文化主要概括為唐晉遺風的管理思想、崇拜關公的商業倫理、源于地緣貿易的創業精神和鄉土軸心的理財理念、人本思想的企業文化;白明東(2009)認為晉商商業倫理有崇尚儒學、尚義求利、以誠為本、崇商敬業、自強不息;歐人(2001)認為晉商的商業倫理精神包括吃苦耐勞、以義制利、富而不奢、崇奉關公、樂業敬業;周玉萍等(2003)將晉商商業倫理道德的基本規范概括為誠實經營、講求信用、愛國濟民、同業互助、謙和禮讓、嚴謹陋習等;陳曉榮(2011)認為晉商文化表現在誠信文化、創新文化、重商文化和勤勞智慧等;劉建生等(2003)認為晉商以鄉土關系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是其號規和管理制度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影響晉商的消極文化因素,賈麗平(2005)認為晉商文化中的缺乏競爭、缺乏創新、認知危機、缺乏獨立的商業人格、人治傳統因素是導致晉商衰敗的消極因素;張志文(2009)認為晉商創新的停滯導致其衰敗。另外,晉商的衰敗是處在清朝末年國勢衰微、帝國主義對華進行侵略和掠奪、官府腐敗不堪的特殊時期,有學者結合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和復雜的內外因素進行了研究,劉建生等(2003)認為官商結合策略對其商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高春平(2007)認為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是晉商衰亡的直接原因。
本文認為,傳統文化對晉商的興起和衰敗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傳統文化觀念是相對穩定的,但在不同的歷史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影響卻不同。本文以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結合內外部因素,研究傳統文化在晉商興衰歷程中產生的影響,為現代本土企業的文化管理提供借鑒。
二、 管理熵和耗散結構理論
熵定律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德國物理學家Clausius在1865年提出的。熱力學第一定律說明能量只能從一種形式轉變到另一種形式,是守恒的、不滅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則進一步說明,能量的轉化只能是不可逆轉地向一個方向轉化,即從有效的狀態到無效的狀態,從可利用的到不可利用的。熵,就是指這種不能再被有效利用、不能再被轉化的能量的總和。將熵的概念引入系統科學,熵指的是系統中無序的混亂的程度,熵增就是系統的紊亂程度增加的過程。
將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學中,得到管理熵。管理熵理論指出,任何一種管理的組織、制度、政策方法和文化,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組織系統運動中,總是呈現出有效能量逐漸減少,無效能量不斷增加,而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也就是組織結構中管理效率遞減規律。組織文化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方式,也符合熵定律,即組織文化的效率遞減規律。
組織為了抑制內部的熵增,必須不斷從外界引入負熵,這樣才能使組織自身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由無序趨于有序。在負熵輸入低于熵增時,組織趨于無序化;當負熵輸入不斷增加,組織趨于有序化;負熵的輸入超過一定值,組織實現了從低層次有序向高層次有序的演化,形成了耗散結構狀態。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里戈金(I. Prigogine)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原理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與環境不斷的交換物質和能量,在一定條件下會由無序到有序,新的結構和新型的組織就會自發地形成,這種自發形成的有序結構稱作“耗散結構”。將耗散結構理論引入管理中,形成了管理耗散結構,指一個遠離平衡態的管理組織,不斷從外部環境中吸取能量、物質和信息,使組織內部各單元產生相互作用以增加負熵,使之大于組織內部的熵增,從而使管理組織有序度的增加大于無序度的增加,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和新的組織。耗散結構的組織能夠快速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實現持續發展。
因此,根據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組織內部的熵增和外部能量的吸入是組織發展的內在動力,這兩個過程同時存在,負熵輸入與熵增對抗的結果決定了組織文化管理的效率是增還是減。
三、 晉商興盛時期的耗散結構
1. 晉商內部的傳統價值觀。晉商的價值取向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仁、義、禮、智、信”內化到山西商人的思維和行動之中,是他們初創時期經營和管理思想的文化底蘊。我認為在晉商中,傳統文化表現最突出的是自強不息、地緣鄉土關系、誠信仁義和忠君事國。
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在初創時期,晉商極富進取心,堅忍不拔,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山多而地少,氣候干燥而多雨,十年九旱,很不利于農業生產,惡劣的地理環境磨礪了山西人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并且對山西人“走西口”投入茫茫商海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支撐著山西商人客服重重艱險,堅韌向前。晉商大多是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們開拓了西北、蒙古以至中俄恰克圖的貿易,經歷了過草原、越沙漠、頂烈日、冒嚴寒的艱難,憑著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開拓了通往沙俄的貿易之路。
地緣鄉土關系。晉商用人的基本原則是雇傭同鄉而不用親戚,他們認為“同事貴同鄉,同鄉貴同心,茍同心,乃能成事”,通過合伙經營、會館等組成以鄉人為主的商幫集團,形成了一個“本地人”的范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掌柜負責制、職工薪金制、人身頂股制、同業之間的“相與”關系等都從不同側面體現了晉商基于地緣鄉土關系之上的經營管理機制。
誠信仁義。晉商以“誠信”著稱天下。在經營活動中,晉商信奉關公,把關公的“誠信仁義”作為規范商業行為的指南,以關公的“義氣忠心”作為凝結同鄉的精神支柱,以關公的不取不義之財的氣節訓練約束同籍商人,不僅“重廉恥而惜體面”,并且將“嚴守信譽”,形成良好的商業道德。如果企業間、行業內有人失信,則親友指責、鄉人鄙視、同行不齒,并難以再在行業內就業。可見,晉商的誠信制度,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非正式關系基礎之上,帶有比較濃的人情色彩,是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約束機制。
尊奉儒家“忠君事國”思想,恪守“廉商誠賈,以義制利”。清王朝大規模的軍事活動許多得力于晉商的贊助,山西票號為清政府匯兌官款、解繳稅款、捐納酬餉等,清王朝則給晉商種種經濟和政治特權。晉商鼎盛時期,做了很多行善的義舉,諸如興辦或捐助教育、修橋鋪路、賑濟災民等。晉商的這些義舉顯然傳承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思想,同時在精神上也有以為君王“勤王事”引以為榮的價值取向。
2. 晉商與外部環境的能量交換。晉商注重對外部環境的把握,在外出經商的開放系統中,不斷地與環境進行信息和能量交換,使負熵流入,晉商組織從低級向高級演化。
經濟上,充分把握外部經濟環境。明朝以來,為了穩定和鞏固統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修養生息的政策,商品經濟異常活躍。明朝的開中制的實施,使晉商獲得鹽業的專營權,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后, 邊境貿易更是日趨活躍,晉商遠涉戈壁、沙漠,幾乎壟斷了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
地理上,善于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山西居天下之中,向北、向南、向東北以及向東南方向的對外交通都比較方便,水陸交通暢通,又與帝都長安、開封、北京相鄰,使山西有明顯的外向型經濟聯系特征。同時,山西又與邊塞接壤,成為與邊塞少數民族通商的必經之地。因此,山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為山西商人開辟通商渠道創造了有利條件。
總之,晉商利用了外部環境的有利條件和內部的傳統文化價值觀,通過自我學習和自我改造,晉商獨創了經理負責制、學徒制、人身頂股制的資源管理和激勵制度、訂立嚴格的號規和賬簿制度,并實現了財東和掌柜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后來,為了適應地理跨度巨大的貿易,創辦了“山西票號”,避免了現銀交易的不方便、不安全,使原本凝滯的商業血液順暢起來,積累了大量財富,締造了“山西票號”強大的金融帝國。這正是耗散結構理論中,通過外部要素結構和內部要素結構的互動關系,外部能量的負熵輸入大于內部的熵增,使晉商的內部系統逐漸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結構,締造了晉商的輝煌歷史。
四、 晉商由盛轉衰的熵增表現
1. 官本位思想漸趨強化。明朝初年,山西商人北到西伯利亞、莫斯科,南到香港,東跨日本海,西到伊犁、喀什噶爾,形成了“凡有麻雀飛過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之勢,締造了商界的奇跡。早在明朝時期,晉商利用明朝的開中制獲得鹽業的專營權。到了清朝,順治帝御封八大晉商為內務府的“皇商”,迅速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商幫。
隨著與清政府關系的日益密切,到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命運,直接影響著晉商的興亡。山西票號一開始做匯兌業務,只匯商款,不做官款,“款不分巨細,客不分生熟,只要匯兌、存款都給辦理,并且辦業務不分晝夜,隨到隨辦,給予充分的便利”。但19世紀50年代以后,清政府支持票號匯兌官餉,晉商的業務方向也逐漸轉向政府,“對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額存、放、匯業務不看在眼里,限定匯額非500兩以上不辦”。晉商成為清政府的財政支柱,而對工商業的貸款則淡出了票號的主營業務。
官本位思想漸趨強化,壟斷帶來的巨大優勢,使晉商脫離了商品經濟的基礎,失去了競爭的推動力,對競爭性環境反應遲鈍,喪失了祖輩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這是晉商內部熵增的具體表現。隨著清王朝國勢日下,受到清政府的巨額欠款無法歸還、國外銀行的沖擊、各種軍費攤派、政府盤剝課稅日重等因素的影響,晉商組織內部向無序發展,外部負熵吸入枯竭,走上衰敗之路。
2. 狹隘的“鄉土地緣關系”制度。晉商的用人制度是以“鄉土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其人員組成是以鄉人為主,用人主張是避親用鄉。避親,用人時回避親戚,包括財東與掌柜也不能用自己的親戚;用鄉,即用人時用本鄉人,排斥外地人才。19世紀70年代后,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在許多企業里,廣泛吸收和引進各種有用人才,打破了地方觀念,其中也不乏任用外籍人士的現象。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晉商的用人仍然堅持用本地人,不用外地人,這就限制了用人的范圍,使晉商不斷地近親繁殖,缺乏新的思想和方法的引進、交流,發展帶來嚴重弊端,逐漸地失去了活力。
同時,以鄉土地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誠信制度只限于企業內、行業內,而企業外、行業外,市場上卻缺乏正式制度的保障。在晉商發展后期,出現了有的經理伙友攜款潛逃,有的提款供自己使用,使得以鄉土關系和誠信義利等原則建立的管理制度遭到破壞,傳統文化受到全方位的挑戰。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尤其20世紀初現代金融業的興起,外國銀行進入,現代市場逐漸形成,需要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來保證其運行,以正規的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在晉商的商號中,其規章制度并不是完全按照經濟規律制定的,而是受到了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使得晉商在經營過程中人為因素過重,體現出濃厚的人治色彩,無法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外在環境。
3. 信奉“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晉商遵循小農經濟的傳統觀念,信奉“以末起家,以本守之”,將全盛時期獲得的大量商業利潤用于營造華美的庭園宅院和購置良田,或者將銀子窖藏于地下,或者奢侈消費。他們追求“守成求穩、知足長樂”,導致創新精神不足,不能開拓新的活動區域和經營項目。只有少部分山西商人將商業資本投入產業資本,大部分晉商沒有興辦實業進行資本投資,以化解風險。
清末,在外商入侵,西方現代銀行制度和企業組織形式傳入后,在這一嚴峻的挑戰面前,晉商仍固守原有的經營方針和管理制度,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對改革呼聲的漠視,創新的停滯,最終使自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4. 對“誠信忠義”的盲目堅持。清朝末年,隨著一系列內外戰爭和巨額的賠款支出,清政府的財政拮據,山西商人的捐輸、報效支出則急劇增長。在鴉片戰爭賠款中,山西捐商共捐銀200余萬兩,占整個戰爭賠款的14%以上。清朝覆亡,天下大亂,講求誠信的晉商在如潮的擠兌中耗盡了最后的元氣。例如大德通票號,中原大戰閻錫山戰敗,發行的晉鈔不斷貶值淪為廢紙。面對儲戶的擠兌,當時最大的票號之一——大德通票號決定堅守誠信,按照新幣折兌給儲戶,幾乎把全部積蓄都投入到“義賠”之中,最終造成三十萬兩白銀的虧空,后來悄然歇業。
商業經營就意味著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但在傳統道德觀念下,人們把過多地強調經濟利益認為是人的品質問題,這種觀念上的局限性使晉商在外部大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為維護信譽忽視了經商之本,從而導致商業經營的徹底衰敗。
總之,晉商在經營管理上對一些過時的、封建的傳統觀念的堅持,使晉商無法建立適應性更強的“耗散結構”形式。當外部環境受到巨大沖擊時,原有的部分價值觀、經營理念不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熵增;而管理者受到已有的傳統觀念的束縛而因循守舊,產生熵增。系統內部的熵增大于外部能量的負熵吸入,導致管理效率的下降,最終晉商的衰敗也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五、 晉商的興衰對我們的啟示
對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又要發展,減少內部熵增。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說過,管理越能利用社會的傳統、價值與信念,則管理的成就就越大。中國文化傳統作為歷史的積淀,已經內化到中國人的思維意識中,而商業運作及經營管理規則的選取也必須符合內部各成員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認同。晉商文化對傳統文化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不但繼承了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誠信義利的價值觀,也改變了“重農抑商”的觀念,形成了新的“學而優則賈”觀念,并將“舍利取義”發展為“先義后利”,這些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有利于晉商的創業和興業。但在經商與官府的關系中,他們信奉官本位的思想,無法抵擋壟斷帶來的高額利潤的誘惑,導致失去創新力而走向衰敗。因此,在企業文化管理中,要做到對傳統文化觀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產生熵增的舊觀念、舊思想,使企業保持與外部的信息交換,增加企業的活力。
注重管理層的觀念更新,減少內部熵增。晉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妄自尊大,保守僵化,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沒能做到超越自我而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開拓新的經營領域,而是囿于傳統,固守舊的行業,從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發展機遇。因此,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必須培養企業家和管理人員勇于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注重更新觀念,時時與外部環境的保持一致,減少內部熵增,有利于負熵流的引入。
注重外部環境的負熵流。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要有敏銳的感知力,隨時關注外部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并能夠根據外部信息、物質、能量的輸入迅速地調整內部結構,引入負熵流,使組織向有序狀態演化,抓住機遇,順勢而動,引導企業朝著目標方向邁進,努力保證系統的熵變為負值。
參考文獻:
1. 郭偉剛.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的企業激勵機制研究.企業經濟,2009,(2).
2.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華德著.呂明,袁舟譯.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 任佩瑜,宋勇,張莉.論管理墑、管理耗散結構與我國企業文化的重塑.四川大學學報,2000,(4).
4. 張鐵男,程寶元,張亞娟.基于耗散結構的企業管理熵Brusselator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學報,2010,(3).
5. 張鞏德.山西票號縱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6. 孔祥毅.金融貿易史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號:13YJC630036)。
作者簡介:馬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尹志欣,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