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佛同城化是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產業協作是廣佛同城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有效的協作機制是產業協作實現的制度性保障。文章首先對廣佛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其次剖析廣佛產業協作的制約因素,存在著利益分配不協調、協作體制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激勵不充足等障礙;最后提出合理規劃、合作共贏、資源共享、政府支持等產業協作機制。
關鍵詞:物流戰略成本管理;價值鏈分析法;TRIZ理論;創新模式;績效評估
一、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 年~2020 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廣州與佛山兩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核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省前列,通過廣佛同城效應,提升廣佛發展水平,對于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攜領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系緊密的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東省委省政府將珠三角劃分為三個經濟圈: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經濟區快速發展的關鍵是先在區域內部率先同城,然后再進行整個區域的整合。對于廣佛肇來說,廣佛同城是經濟圈發展的關鍵。廣佛同城將會提升兩地整體的經濟競爭力,帶動整個珠三角都市圈的健康快速發展。
為貫徹落實《綱要》推動廣州與佛山科學發展,廣佛兩市聯合編制《廣佛同城發展規劃(2009-2020)》(以下簡稱《規劃》),指出要加快廣佛產業協作,提高廣佛產業綜合競爭力,早日形成合理健康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完善跨區域的產業協作機制,實現兩區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對于提升廣佛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促進珠三角地區合理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產業協作是同城化下廣佛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通過產業協作,既能發揮兩區域的產業比較優勢,推動產業錯位發展,又能減少區域之間的無效競爭和資源重復配置造成的資源浪費,進而促進區域之間產業和資源的合理分工,提高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率。
近年來國內關于廣佛同城的研究較多,但涉及產業協作的相對少些。袁奇峰(2010)指出了廣佛同城化需體制機制上創新,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的聯盟合作機構,兩市要通過立法使廣佛同城委員會成為法定機構借以解決同城化中發生的沖突和爭執。吳瑞堅(2010)認為廣佛同城化下兩個利益訴求差異的集團,在實現利益相容中存在著行政區劃制度障礙和共同利益障礙,須通過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協調機制來實現。丁力(2010)提出廣佛同城化要注意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廣佛同城合作主要由市場推動,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陸昂、張涌(2013)認為廣佛同城化是區域一體化的產物,同城化必須要著眼于共同利益,使同城化的主體成為直接受益者。周權雄(2012)分析了廣佛肇經濟圈產業協作的市場機制、政府激勵機制和中間性組織協調機制的內涵及面臨的障礙。產業協調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依托和載體,本文在分析廣佛產業結構作現狀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探究廣佛產業協作協調機制,以期為廣佛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指導作用。
二、 廣佛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2011年廣佛兩市GDP合計達18 883億元,占珠三角生產總值的43%,兩市人均GDP為94 914元。單純從人均GDP的角度看,依據錢納里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標準來看,廣佛兩市都達到了后工業時期。2012年,廣佛兩市合計GDP大約達20 260億元,廣州人均GDP為105 909元,佛山人均GDP為92 781元。從經濟總量來看,已基本達到了廣佛同城發展規劃的近期目標。
從廣州和佛山的產業結構來看,廣州市的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型,佛山市的產業結構卻是“二三一”型。廣州的第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特別是第三產業處于比較發達的地位;而佛山的第二產業處于領先地位,且一直以來在佛山的GDP比重中都扮演者重要角色,尤其是佛山的制造業。近十多年來,廣州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且比重持續上升,由2000年的55.2%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61.5%,佛山的第三產業比重在“十五”期間卻是持續下降的,由2000年的40.6%持續下降到2005年的36.1%,雖然到“十一五”的尾聲之年比重有所上升,但在2011年還是保持在36%以下,這也說明佛山在產業布局上是仍然偏重第二產業的制造業,第三產業發展呈現不足的態勢。從長期看,廣州和佛山的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優化,并且兩地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和較高的關聯性,這為兩地產業協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第二產業方面,廣州以運輸機械制造、重化工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基礎產業為龍頭,產業已經很明顯的表示出重型化的趨勢,而佛山則以傳統的陶瓷、塑料制品業、家電器材為基礎產業,產業明顯呈現出輕型化特征,這說明兩市的基礎產業有比較大的差異。廣州的鋼鐵、石化等基礎產業可為佛山的陶瓷、家電、塑料制品等輕型工業提供原材料,佛山的輕工業可以依托廣州的重化工業促進本身的發展,而且廣州又為佛山輕工業品提供巨大的消費市場。這為兩地各自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并促進產業協作提供基礎。
在第三產業方面,雖然廣州、佛山均有發展,但廣州相對在很多方面的發展水平高于佛山。廣州可以在現代服務業和金融保險業等方面為佛山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佛山可以積極承接廣州轉移過來的對其有相對優勢的傳統基礎產業,通過自己在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等方面的發展為制造業資源整合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目前兩地已經舉行了五次市長聯席會議。在交通方面,廣佛地鐵在2012年實現了全線通車,標志著兩市交通的基本對接。在醫療方面,廣佛醫保同城,兩地互設了定點醫院。廣佛兩地產業協作尤其是金融同城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廣佛兩地間資金結算已從技術上基本實現同城化。廣佛金融業的同城化驗證了廣州生產性服務業與佛山制造業的互利共贏的可能性,廣州服務業發揮其對鄰近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佛山借助廣州先進服務業發展壯大自身的制造業。廣佛兩地在汽車、造船制造業的產業鏈中通過協作實現了互補,廣州以其先進的科研能力、充足的資金專心于整車的生產,而佛山以其先進的制造業承接了零部件的生產,實現產業鏈的有效銜接和整合。
三、 廣佛產業協作的制約因素
產業協作是廣佛同城化的重要內容,雖然兩地已經充分認識到產業協作重要性,但是由于兩地政府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域,都有為各自利益考慮的動機,使得產業協作存在一定的障礙。
1. 利益分配不協調的制約。產業協作涉及多區域和多部門的分工合作,所以產業協作可能需要放棄某些部門、某些區域的利益,但是在中國現行體制下,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主要看其所管轄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因此各級地方政府官員就會有很強烈的動機實施地方保護主義政策,保護本地產業不受外界干擾使本地經濟發展,即GDP增長率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增長的水平。廣佛合作的大目標雖然一致,通過廣佛同城進行產業升級和資源整合促進兩地經濟的巨大發展,推動珠三角區域一體化。但是兩地都會爭取各自的利益,比如廣州希望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為其產業退出和產業轉移服務。佛山要建立全球制造業中心并實現制造業升級,想借同城化合作之際完成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廣州與佛山在考慮利益得失時各自為政,這就可能導致盲目競爭、重復建設、區域合作意識不強。兩地各自為政的規劃,往往會造成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商業網點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因此,利益分配不協調成為廣佛產業協作的重要制約因素。
2. 協作體制不健全的制約。廣佛簽署產業協作對接協議之后,雖然兩地領導建立了市長聯席會議等常規制度,但合作制度尚不完善。在此方面,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值得借鑒,深港一體化中深圳把自己的規劃和定位與香港捆綁在一起,它們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律制度并依此推進雙方合作,使兩地合作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可治,完善的法律確保合作過程中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兩地資源浪費、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以及為了各自利益的惡性競爭。因此,如果廣佛兩地能夠學習深港,完善其協作體制,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和具有法律約束力和執行力的中間性組織機構,將為兩地產業協作提供良好的體制基礎。
3. 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制約。區域產業協作的市場機制是指遵循市場規律,發揮市場作用,推動區域市場開放,形成統一的市場體系,引導要素跨區域流動、企業跨區域發展和產業跨區域協作,從而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系,促進區域之間的分工。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和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能有效進行資源整合實現產業協作。國際上成功進行區域產業協作的是歐盟,其完備的市場機制是關鍵因素?,F階段,廣佛的市場機制仍未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廣佛的產業協作。因此,除了政府的政策激勵促進作用以外,應把產業協作交給市場任其自由發展,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管理,特別是需求拉動的促進作用。
4. 政府激勵不充足的制約。在我國現階段的體制里,各級政府對社會的經濟活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產業協作的微觀經濟主體雖然是企業,但企業的促進產業協作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而且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對于具有一定風險的兩地產業協作,企業為了自身利益不會積極主動參與,因此兩地產業協作就需要政府制定詳細的規劃、優惠的政策和財政的支持等政府激勵機制。政府在初期階段可以帶頭組織相關科研機構對產業協作的布局、技術、制度等深入研究,明確可以帶給企業的優勢和利益,以此提高企業參與產業協作的積極性。廣佛兩地產業協作的各個環節錯綜復雜,會觸及多部門、多領域的利益,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又會阻礙資源、要素、技術、人才的自由流動,甚至會引發惡性競爭,這很不利于兩地產業協作的持續發展。因此政府的有效激勵機制就很必要,它能有效平衡各部門、各產業之間的利益,提高兩地的各級政府和企業參與產業協作的積極性。但目前政府激勵機制不足,制約了廣佛產業協作的推進。
四、 廣佛產業協作的協調機制
區域一體化的協調機制是通過政府與非政府共同作用,建立一系列制度安排來整合和優化各方之間的資源配置,從而實現區域競爭力和輻射力的最大化。有效的協調機制是產業協作實現的制度性保障,根據廣佛產業協作現狀和存在的制約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四方面促進兩地產業協作的協調機制。
1. 合理規劃、有序協調機制。產業協作涉及很多領域、很多部門甚至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利益,這就需要兩地進行協調和磋商,但目前廣佛規劃中并沒有建立相應的協調部門即專門負責諸項問題的中間組織。廣佛規劃中這些問題主要由地區領導或經濟部門領導所組成的聯席會議,即通過聯席會議來解決合作中所出現的利益爭端或共同關心的問題。但聯席會議很難進入具有實際意義的地區產業整合的層面,一旦涉及到雙方利益的核心問題,幾乎很少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因此,為了使廣佛產業協作的順利實施,廣佛要合理規劃,并建立有序的協調機制。一方面建立中間性組織,其主要職責就是解決兩地的利益糾紛及管理經營合作項目,站在客觀角度和追求整體經濟利益最大化來促進兩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高兩地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協調機制的制度化,協調機制制度化后就會具有法律約束力,使得各種問題有法可依,為產業協作的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 產業互補、合作共贏機制。廣州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型,佛山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型,這說明廣州的第三產業處于領先優勢地位,佛山卻是第二產業處于核心地位。雖然兩地的部分產業也存在同構現象,但廣州發達的第三產業可以為佛山第二產業的升級提供良好的保證,佛山可以依托廣州發達的金融業促進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只有廣佛兩地產業相互協調,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避免惡性競爭,實現產業協作雙贏發展,才能提升廣佛整體經濟實力,為廣佛同城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兩地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定期開展聯席會共同磋商,統一產業規劃提高產業銜接和配套水平,形成產業互補、合作共贏機制,才能使廣佛產業更長久的健康發展。
3. 要素流通、資源共享機制。廣佛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協作,最根本是要確保兩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市場化的首要條件。廣佛產業協作是根據兩地的所擁有的生產要素以及資源的不同,通過它們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來推動的。廣州致力于打造華南地區金融中心和發展現代服務業,佛山則致力于打造國際制造業中心。因此,這為兩地產業的比較優勢和錯位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兩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供便利。廣佛兩地要著重在基礎設施、教育、科技、信息、人力資本等方面的進行資源共享,其中廣佛城際軌道交通是廣佛基礎設施共享的成功案例。廣州是華南地區的教育、科技、信息的中心,佛山則無法比擬,佛山人才缺乏,尤其比較缺乏科技、金融和城市管理人才,要積極促進人才的無障礙流動,對接社會保障制度,加強教育資源的共享,提高兩地的整體教育水平。
4. 市場主導、政府支持機制。產業協作中各部門各領域為了各自的責任和利益促使矛盾凸顯,因此政府出面協調各方利益十分重要。政府支持可以削弱地方保護主義,可以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為產業協作提供制度性保障;政府支持可以明確各領域各部門的分工責任,推動產業協作各環節的順利接洽形成完整的產業協作鏈;政府支持可以減少利益分配過程中暗藏的矛盾升級,確保產業協作過程不會出現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停滯的局面。政府支持雖然對產業協作很重要,但是市場機制更是居于產業協作的主導地位。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主導和配置資源,使得產業有效定位。廣佛產業協作應當依靠市場通過價格機制進行調節,避免在產業協作過程中各種資源被扭曲或低效率配置。在價格機制下各種資源會向高效率、高回報的產業集聚,淘汰低效率低回報率的產業,這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另一方面完善的產業結構體系也為產業協作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廣佛需要共同完善市場體系,兩地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條件,在區域內發展和完善物流、人才、金融以及信息資源等各種市場。與此同時,政府應當積極支持,以實現廣佛產業協作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2008.
2. 廣東省省委、省政府.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2009-2020年),2009.
3. 袁奇峰.同城化背景下廣佛的挑戰與機遇.城市觀察,2010(增刊):173-177.
4. 吳瑞堅.廣佛同城化的協調機制研究——基于集團理論視角的分析.知網探求,2010,(6):12-15.
5. 丁力.廣佛同城化要重視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城市觀察,2010(增刊):169-172.
6. 陸昂,張涌.廣佛同城化的實踐及啟示.地方經濟,2013,(4):77-78.
7. 周權雄.廣佛肇經濟圈產業協作機制及對策探討.探求,2012,(2):62-65.
8. 呂拉昌,李永成,王建軍.廣佛產業發展比較及互補開發研究.熱帶地理,2005,(6).
9. 楊海華,胡剛.廣佛同城化的生成機制和合作模式研究.南方論叢,2010,(6):32-37
10. 秦廣慶.同城化背景下廣佛產業合作協調機制研究.廣東商學院,2010.
11. 楊海華.同城化視角下的區域合作研究廣佛同城化例證.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0,(2):20-24.
12. 楊玲麗.政府導向、市場化運作、共建產業園——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經驗借鑒.現代經濟探討,2012,(5).
13. 王海文.新時期全球新興產業國際化趨勢及中國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12,(1).
14. 趙英魁等.沈扶同城區域協作探索——以沈扶同城化規劃為例.城市規劃,2010,(3):85-88.
15. 王振.長三角地區的同城化趨勢及其對上海的影響.科學發展,2010,(4):101-108.
16. 滿媛媛.上海世博會——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引擎.經營與管理,2010,(2):19-20.
17. 徐長樂,陸駿,董波.上海世博會對長三角的影響機制和影響方式.上海投資.2005,(7):52-57.
基金項目: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09E- 26)。
作者簡介:趙卓,廣東財經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王亞麗,廣東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