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馬克思的生態理論進行回顧,以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為基礎,以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最大化為依據,在三次產業劃分的基礎上,完善和拓展了產業分類方法,增加了第四產業——知識產業和第五產業——環境產業,從而形成基于生態經濟的五次產業分類方法。
關鍵詞:五次產業劃分;知識產業;環境產業;馬克思的生態觀;可持續發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次產業劃分理論開始大行其道,在經濟統計和產業政策領域逐漸被世界各國視為通行標準,應用于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制定。但是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資源與環境危機開始逐漸暴露出來,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創造性提出以及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理論的不斷壯大,三次產業劃分理論已不能準確體現可持續發展時代對產業升級換代的要求,故而迫切需要在理論上對其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以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最大化為依據,對五次產業分類方法展開研究。
一、 三次產業分類的局限性
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其概念和內涵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1940年,柯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其著作《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對英國費希爾(A·Fisher)的思想進行繼承和發展。他按照經濟活動與消費者的不同關系,將國民經濟層次清晰地劃分為三大產業體系,其中第一產業負責向自然界直接索取物質財富,如農業等;第二產業負責將從自然界中獲得的物質進行加工處理,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如工業;第三產業主要負責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非物質生產性服務活動。
Colin Clark對三次產業體系精準而層次分明的定義使得三次產業分類理論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和運用,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各個產業易于定義和劃分,故而三次產業劃分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研究中通行的統計手段。
但是經濟理論也要與時俱進,符合現實并可以運用于現實的經濟理論才具有指導經濟發展的功能。費希爾與柯林·克拉克所創立的三次產業理論,其研究對象是1930到1940年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工業化階段步入后工業化時期的演進史,在當時階段,人們對資源環境的重要性并沒有形成深刻的認知,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僅僅聚焦在純粹的經濟增長上,經濟發展程度的考量僅僅以GDP的增長為唯一目標。經濟結構中的各個產業僅僅以掠奪的方式從大自然中獲取資本,經過生產加工將副產品和廢棄物排入自然界;經濟增長的越快,三次產業發展的越迅速,也就表示人類向自然掠奪的越多,排放的越多。所以經濟增長導致結果就是:一方面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不斷破壞,另一方面,日漸減少的環境資源也對經濟發展造成掣肘。在三次產業理論剛剛問世的時代,經濟增長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尚在環境的承受能力之內,因而這種對大自然掠奪式的經濟增長依然可以持續;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后,人類經濟活動的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動深度與廣度的空前提高使環境系統在遭受破壞后幾乎無法得以恢復。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凸現使得三次產業劃分理論指導下的經濟活動難以持續,由于三次產業劃分方法對自然生態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忽視,造成其與生俱來的生態“硬傷”難以克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因為三次產業劃分理論的基礎是西方經濟學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認識,而西方經濟學所崇尚的均衡模型是沒有社會相互作用的代表者模型。所以在理論體系上,它將經濟運行與自然生態系統隔離開來,孤立地對經濟系統的運行進行分析,從而沒有考慮到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彼此間的互相作用力,因此在理論基礎上并沒有給出解決外部性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就三次產業劃分體系的價值導向而言,其所指導的經濟活動只僅僅關注所謂的經濟價值,單純地將 增長看作經濟發展的唯一目標,對與經濟發展相伴相生的生態問題漠不關心,從而在經濟增長目標得以實現的同時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
(2)三次產業劃分理論的經驗認識是先行工業化國家產業結構的演進歷史。先行工業化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其產業結構演進路徑是粗放型的不可持續范式,經濟的粗放增長導致了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但是發達國家利用其先發優勢,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和環境配置,將工業化所導致的生態成本向不發達國家輸出,因此其“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才得以奏效。而在當今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下,后發工業化國家已經不可能再具備全球范圍內輸出生態成本的能力和機會,因此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路徑,無疑是自尋絕路,三次產業劃分理論的經驗認識在當今時代已經失效,必須創造出新的產業劃分理論來對經濟發展進行指導。
(3)三次產業劃分所代表的生產模式是單向線性的,其所指導生產方式一直沿襲著“資源→生產→消費→廢物”的單向線性代謝方式運行。這種產業劃分理論指導下的經濟增長范式容易忽視掉生態系統承載的有限性,即忽視掉生態環境的承載閥值。掠奪性地從生態環境中攫取自然資源,再通過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將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拋入環境,日復一日,自然資源危機將最終爆發,生態系統也將崩盤。
由此可見,費希爾與柯林·克拉克所創立的三次產業理論,雖然對國民經濟結構的演化做出了解釋,闡述了經濟在三次產業間的轉移過程,但是并沒有具體分析經濟如何持續穩定運行的條件,因而該產業劃分理論對經濟系統運行的闡述是片面的,相應觀念和理論無法適應當前生態經濟理論下對產業發展的要求。所以為了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就需要一套與之相適的產業劃分理論來對實踐中的產業發展做出指導,故而對三次產業劃分理論做出調整迫在眉睫。
二、 生態化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產業的發展目標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災害的頻發以及能源危機的壓力將人們從對環境和能源的漠視中喚醒。社會各界都開始對經濟發展的目標進行重新思考。蕾切爾·卡遜在其《寂靜的春天》一書中的,第一次把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由環境污染而導致的滿目瘡痍無情地揭露出來。美國經濟學者BouldingK.E.在1966年提出了對后世研究具有極大意義的“宇宙飛船理論”。該理論極力推崇對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重視,猛烈地評判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資源掠奪→產品生產→污染排放”的開環增長范式。1972年,Daniel·Meadows在《增長的極限》中指出傳統的經濟增長路徑中:人口增長速度、營養不良程度、環境惡化趨勢、可再生資源耗竭速度以及工業化發展程度等五種指標均顯示為指數增長趨勢,所以經濟發展最終會由于自然資源的枯竭而停滯,Meadows從地球的有限空間、環境自凈能力的限制、資源稀缺的日益加劇以及科技發展水平出發,認為要想減少資源消耗進而維持人類社會必須的生存環境,就要對經濟增長率進行控制,必要時甚至將其減少為零。2003年英國政府發布的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該書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理念,標志著全過程治理以及源頭預防思想正式的代替了末端治理思想。“低碳經濟”提出了在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約束下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對發達國家提出了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40%的要求,期待全球經濟能夠轉型到低碳發展的道路上來。
由此可見,在當今資源急劇消耗、環境嚴重惡化的現實下,經濟生態化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其實遠在一百多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對經濟生態化以及生態類產業早已有過研究。
恩格斯在對遠古文明的衰落進行考察后,描述了人類生產方式對大自然的毀壞,他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指出:“居住在阿爾卑斯山附近的意大利人,他們將山坡上的松林砍伐殆盡,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行為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了致命的打擊;他們更沒有想到他們愚蠢的行為使得山泉在一年之內完全枯竭,隨后整個村落又在雨季中被洪水淹沒掉”。
馬克思指出必須將勞動過程中所生產出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還原到自然界中去。他說:“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斷地摧毀著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物質聯系,被人類社會以各種方式消耗掉的自然資源難以被恢復到原始的自然環境中去,人類的生產方式使得自然被永久地破壞了。因此,這樣的生產方式不但破壞了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對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造成了傷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利潤的過度索取,不但破壞了人與自然間的平衡,使得自然環境遭受到了永久地破壞,與此同時,生活在這樣環境下的勞動者,由于受到資本的奴役,身體與精神均遭受了損害。因此如果文明只是自發地發展,而不能自覺地發展,那么人類能獲得只有荒漠”。由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可知,通過科技與知識,能夠使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從而結束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將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的對立關系打破。、
三、 基于生態經濟的五次產業分類
基于以上分析,以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為基礎,以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最大化為依據,本文在三次產業劃分的基礎上,對產業分類方法進行了拓展和完善,增加了第四產業——知識產業和第五產業——環境產業。從而形成基于生態經濟的五次產業分類方法。
1. 第四產業——知識產業。在面對當前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嚴峻生態形勢前,想要使經濟得以發展,僅有兩條途徑:一是節流,即通過科學技術的投入、改造,使生產降低物耗,節約資源;二是開源,即開辟一種不以自然資源為生產對象的新型產業,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危機。而知識產業則使這兩者都成為了可能。知識產業是一種直接依賴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分配和使用(消費)的產業部門。它的興起與發展,為人類解決資源危機找到根本出路。
知識產業的發展會使得高新技術產業變成經濟增長的支點,主要有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故而知識產業可以看作是這樣一個等式,即: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教育產業+學習經濟+以人和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研究開發密集的產業+智力資本。
另外,知識產業可以對環境起到積極主動的保護作用,在本質上體現出經濟持續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完美結合,是一種經濟與環境達到雙贏的產業形態。知識產業的發展往往多數依靠數字化、網絡化等手段和途徑,從而大大減少了傳統工業活動中的垃圾、廢氣等有害物質的排放,對外表現出一種新型清潔的生產模式,大大降低了人類生產活動對生態的破壞程度。知識產業是一種智慧型功能產業,是一種更為高級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工業經濟模式,它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從對資源的過度依賴中解脫了出來。同時它又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創造出人類社會更高層次的生活需求,它的發展雖然依賴于科技知識進步,但同時它又為科技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而實現經濟長久持續的發展。
總之,知識產業重視對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經濟發展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消耗中解脫出來,從而在根本上打破了自然資源有限性與人類發展無限性的對立關系。不但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推動到集約型道路上去,同時更使得自然環境質量得以改善,并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三者有機統一。
2. 第五產業——環境產業。費希爾與科林·克拉克的三次產業劃分理論將產業系統封閉在經濟系統內,僅僅將經濟在數量上的增長作為產業發展的目標,僅僅狹隘地分析了經濟發展如何向自然環境的索取,并沒考慮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缺少對生態系統與經濟增長均衡發展的認知。
然而由于物質產業部門擴張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自然資源的枯竭和環境質量的破壞,如果自然遭受的損耗尚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之內,生態環境還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慢慢得以恢復。但是,當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能力處于較高水平而對生態環境的消耗和損害已接近閥值時,如果人類不對其生產活動進行自發調節,依然通過從自然中大量索取并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廢物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那么由于自然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會損害人類的效應水平,并且生態安全系數一旦越過其安全閥值,將難以逆轉,即使向自然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試圖來提高資源環境質量,其成本也是邊際遞增的,代價極度高昂。生態閥值的打破也會使經濟無法保持持續狀態的增長。故而環境產業是為了彌補人類生產活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被迫延伸出來的產業,是未來需要被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具體而言,可以將環境產業詮釋為從事環境產品生產行業,比如環境改造、水資源保護、垃圾處理、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廢物的再利用等。發展環境產業可以提升生態系統的“免疫力”,使自然財富得以集聚,因此該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核心要素。
因此本文在基于生態經濟的理論基礎之上,將包括廢舊物品回收利用業、環保業以及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直接貢獻服務的部門單獨劃出,為第五產業,即環境產業。
環境產業與傳統經濟的產業部門相比較,其獨特之處有如下幾點:第一,環境產業不但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創造出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產業的發展可以使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從而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共同發展大有裨益;第二,環境產業與傳統產業在功能上最顯著的異同點表現為環境產業具有逆生產性。所謂“逆生產”是相對于傳統產業僅僅從自然環境中進行索取而言的,它是指環境產業可以將傳統產業中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進行加工處理,進而將它們還原成“正產品”退還給大自然,使傳統經濟模式的單向旅程轉變成有去有回的雙向旅程,促使生態經濟模式的形成;第三,相對其他產業私人物品的特性而言,環境產品的公共性質更強,因此環境產業的良性發展可以大力提升社會公共福利。
通過本文的研究, 得到基于生態經濟理論下的五次產業劃分體系:除原有農業、工業、服務業傳統三大產業外,文章在生態經濟視角下,引入了:
第四產業——知識產業:直接依賴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分配和使用(消費)的產業部門,主要有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等。
第五產業——環境產業:具體指從事環境產品生產的部門或行業,包括廢舊物品回收利用業、環保業以及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直接貢獻服務的部門。
四、 五次產業劃分體系的創新意義
產業劃分不但是對人類生產活動的歷史反映,同時它也是經濟實踐的重要指導依據。本文提出的五大產業劃分體系,其理論內涵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均是動態科學的,五大產業劃分方法的提出是對傳統產業劃分理論的革新,是與當前時代發展要求的相適應的;該劃分理論的邏輯起點為:生產活動的不但要滿足人類生存的物質需要,而且還應當滿足于人的能力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的需要,因此文章的五次產業劃分理論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之上的,因此適用于指導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政府通過產業政策對五大產業的比例進行調整,從而打造生態產業結構,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將經濟指引到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去,因此五大產業體系的劃分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程恩富.十八大報告新思想新亮點——開啟歷史新階段和新征程.人民論壇,2012,(33).
7.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態學——等級制的出現與消解.郇慶志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鎮化問題研究”(項目號:11ZD037)子課題“戶籍制度,征地制度、農村內部徒弟制度改革及其相關財政、行政改革方案和政策組合”;貴州大學人文社科重點特色學科重大項目“農村土地資本化研究”(項目號:GDZT-12007);上海財經大學創新性基金(項目號:CXJJ-2011-419)。
作者簡介:梁大為,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