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化”協調發展的實現與制度體制密切相關。在一般市場領域,市場機制引導要素資源合理流動的過程,恰是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過程,依靠市場機制能夠自覺實現三化“協調”發展;但在市場失靈領域,政府采取相關手段、發揮適當作用,以彌補市場配置資源功能之不足。
關鍵詞:制度;體制;“三化”協調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010-02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人均收入較高,人民生活富裕,其經濟發展模式也往往成為發展中國家爭相模仿和學習的樣板。其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產業看,工業化水平較高,并擁有發達的服務業;非農產業產值所占比重較高,2008年高收入國家非農產值比重高達98.5% [1]。從人口分布看,以城市為主,2007年歐美國家城市化水平達到80%左右 [2];盡管農業人口和產值比重低,但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基本能夠滿足本國市場對各類農產品的需求。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河南省,存在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業人口和產值比重過高、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問題,較大程度地制約著經濟的協調發展。為此,河南省委、政府提出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為主要內容建設中原經濟區,推進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叭眳f調發展提出后,有不少學者從不同側面對如何實現“三化”協調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看大多是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角度進行分析,且較多強調政府推動。我們認為“三化”是否協調發展,的確在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但從更深層次分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又主要取決于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我國當前仍處于轉軌時期,河南地處內陸改革相對滯后,政治經濟體制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制度、體制對“三化”協調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但目前從制度體制視角對“三化”協調發展的研究則比較少,這里嘗試對此進行分析,以豐富對“三化”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
一、對“三化”協調發展概念的經濟學解讀
“三化”協調發展概念提出后,不少專家、學者對“三化”協調概念給出定義或闡釋,如: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認為:三化協調是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良性循環,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約發展 [3]。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耿明齋進一步說明了三化協調的內涵,認為“三化”協調有兩層含義:一是相互促進。工業化對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促進,城鎮化對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促進。二是均衡。即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均衡發展,齊頭并進,而不是錯位發展。“三化”協調也就是“三化”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均衡發展的狀態 [4] 29。
以上定義對“三化”協調發展的內涵進行了形象、直觀的描述。本人認為,定義某種經濟活動或現象,應從經濟學專業角度解讀,既要從定性和定量方面進行界定,又須從靜態和動態方面加以描述?!叭眳f調發展本質上追求的是城鄉之間以及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其內涵應包括兩方面:其一,“三化”的協調發展狀態,指城鄉之間以及各產業之間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或一般均衡狀態;從定量角度界定這種狀態,應滿足城鎮與農村邊際收益基本相等、各個產業邊際收益基本相等。其二,“三化”協調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叭眳f調發展水平高低,可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演變從低到高的階段性來衡量,根據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其演進路徑沿著以第一產業為主導到第二產業為主導,再到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方向發展,演進過程中亦伴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這一演進過程就是“三化”協調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的過程;可分別依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為標志,依次定義“三化”協調狀況的低級、中級和高級水平。在整個升級演變過程中,既要追求“三化”協調發展的狀態,即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累積經濟實力,為經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打好基礎;更需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推動生產力不斷提高,以打破原有低水平的協調或均衡,逐步過渡到高水平協調與均衡。
二、“三化”協調發展受制度、體制的制約
不論是從“三化”協調發展狀態的實現,還是從“三化”協調發展水平的提高來看,都會受到制度體制的影響?!叭眳f調狀態代表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均衡狀態,那么,它的實現過程必然與社會制度、體制及其經濟運行機制密切相關。盡管各種制度條件下人們的主觀愿望都希望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優狀態,但由于經濟制度、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不同,導致經濟運行質量與結果的差異往往很大。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制度體制條件下資源配置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但市場機制也是有缺陷的,存在市場失靈的狀況,因此無法保證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央集權的計劃體制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計劃手段調控經濟運行,但決策人很難準確掌握市場供求狀況,并據此對社會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混合經濟中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作用被限定在市場失靈領域,市場與計劃合理分工配置資源的方式,一般認為其效率相對較高。再從“三化”協調發展水平的提高看,重要的是技術和管理創新引發產業升級對這一過程的推動,而創新的實現也與制度體制環境密切相關,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亦需要政府在基礎研究等領域有所作為。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三化”協調發展的機理
根據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由于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行業進出無障礙,各市場主體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決策,市場機制引導要素資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門,最終使得所有的市場及其市場主體同時達到均衡,這種狀態下,人們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邊際收益相等,整個經濟社會總收益達到最大。當然,由于經濟活動中創新的不斷出現,必引發不同地區、行業出現收益上的差異,原來的均衡總是被不斷打破,追求新的均衡使“三化”協調發展逐步過渡到更高水平的均衡。這種一般均衡的動態實現過程中,從三次產業看,農業與二、三產業相比,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天生弱勢,加之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經濟效益較低,由此必然導致農業資源要素向二、三產業流動;同時,競爭之壓力也促使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用現代化生產手段改造和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上述過程也就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的過程。農業等部門迫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的欲望形成了對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市場需求,工業部門內部競爭的壓力促使其瞄準市場需求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生產并提供市場需要的現代化設備與技術。從城鄉看,二、三產業集中在城市,農村以農業為主,因此農業生產要素向二、三產業不斷流動的過程,也正是城市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對各種服務業形成了極大的市場需求,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同時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也迫使農民必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由此看來,市場機制引導要素資源合理流動的過程,恰是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過程;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效率最高,能夠自覺實現三化“協調”發展。
然而,完全競爭市場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市場形態,現實中的市場還存在諸如壟斷、公共產品、外部經濟影響等市場失靈問題。因此,僅僅依靠市場機制調節經濟運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或“三化”協調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因為如此,當今世界完全的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的情形都不多見,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體制是混合經濟形式。在一般市場領域,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在市場失靈領域,政府采取計劃、稅收和法制等手段調節經濟,以彌補市場配置資源功能之不足?!叭眳f調發展問題,主要表現為各產業協調和城鄉協調兩個方面,其本質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從各產業的協調看,農業天生弱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必然導致其發展滯后;可農業又是支撐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這就需要政府采取對農業適當傾斜的政策措施,確保各產業協調發展。當然,科技、教育和交通等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產品特性,其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政府發揮適當的作用。從城鄉協調看,由于二、三產業邊際收益一般高于第一產業,城市邊際收益往往高于農村,導致農村勞動力以及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這在客觀上既要求城鎮化建設步伐與人口流動、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同時也通過加速城市化進程反過來帶動和促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然而,城市化發展過程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來推動是不現實的,如城市布局、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及城市各項功能建設等都存在較高程度的公共產品屬性,因此離不開政府主導參與。
由此看來,市場經濟條件下“三化”協調發展的實現,在一般市場領域主要應依靠市場機制引導經濟運行,減少政府干預;而在市場失靈領域,政府可采取計劃、法律等手段發揮適當作用。為此,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體制,科學合理地定位政府角色,正確發揮政府作用,既要防止越位,又要防止缺位,更要防止錯位。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EB/OL]. www.stats.gov.cn.
[2] 段瑞君.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2008,(10):54.
[3] 王永蘇.試論中原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州學刊,2011,(3):73.
[4] 耿明齋.中原經濟區競爭力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