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中國勞動力市場核心問題的改變:就業總量創造不足問題已被勞動力市場失衡所取代。勞動力市場失衡原因首先在于,伴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市場供給結構發生了升級,新增勞動力結構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轉變為初中畢業生,又由高中畢業生轉變為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供給結構轉型同時,需求結構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勞動力需求依然是低技能、低工資的低端就業,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之間的不匹配性誘發了勞動力市場的失衡。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難以調整原因在于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中國企業在價值鏈中被“俘獲”,無法實現價值鏈的升級或沿價值鏈攀升,難以實現價值鏈分工角色定位改變。對于這一難題的破解,應當采取構建國家價值鏈的辦法,而推動國內企業價值鏈整合可能需要更多的制度體系改革。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俘獲” ;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015-03
引言
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對出口導向戰略的成功運用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但近年來“民工荒”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卻日益突出,這似乎意味著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享受其效益之后的成本效應已開始逐步顯現。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核心問題似乎已經從就業總量創造不足逐漸轉變為就業結構嚴重失衡,對勞動力市場失衡現象的探討顯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意。現有文獻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相對較少,蘇劍、盛磊(2010),余東華、范思遠(2011)指出,“民工荒”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體現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不合理,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張士斌(2009)利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研發投資與人力資本投資戰略互補的思路分析“民工荒”和大學生失業的悖論:由于企業缺乏足夠的激勵進行研發投資,民工的收入預期無法提高,就不愿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一方面,大學生得不到雇傭;另一方面,農民工技能無法提高,企業只有繼續大量雇傭低技能的工人來促進增長。因此,問題需要通過增加企業的研發投資和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來解決。
文獻研究的核心缺陷是沒有深入探究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缺乏研發激勵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只有深入其機理,才可能有效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解決勞動力市場失衡問題。本文認為,中國經濟現有產業結構配置是改革開放后為解決就業總量創造不足而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憑借低下的勞動力成本和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承接國際低端制造份額而形成的。在這種全球價值鏈分工背景下,就業創造的主要是低工資、低技能的低端就業結構,企業研發激勵嚴重不足。但伴隨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供給結構已然發生了轉型,就業創造結構與供給結構顯現出巨大的不匹配性,這是導致勞動力市場失衡的核心原因。要解決勞動力市場失衡,必須要減少被全球價值鏈的“俘獲”和分工,實現價值鏈升級或者構建國家價值鏈產生對高端就業的創造能力。文章的結構將如下安排:第二部分利用統計數據分析中國切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原因,然后測算勞動力市場供給結構轉型。第三部分基于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說明全球價值鏈分工與我國勞動力需求結構關系,并將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對照,指出糾正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的辦法。最后部分是本文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中國勞動力市場供給結構轉型
改革開放初,人口高速增長、勞動力市場管制移除、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導致大量過剩就業人口浮現。這時,充分利用廉價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必然選擇。但國內市場狹小、企業技術管理水平低下,因此,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良好制造業基礎切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是良好選擇。粗略地測算中國勞動力市場新增就業人口,結果表明,1979—1986年,中國新增就業人口大幅度增加,遠高于之前和之后的2 000萬人左右,部分年份甚至超過了3 500萬人。1987年之后雖然新增就業人口一直維持在大致2 000萬人左右,但對前期就業人口的消化毫無疑問需要長期的過程。
新增就業人口總量趨于平穩后就業結構轉型開始逐步顯現,筆者的測算結果是:新增勞動力隊伍中,初中以下勞動力比重由1978年的62.5%下降到2008年的13.4%;初中到高中勞動力比重則由17.5%上升到60.5%;高中到本科勞動力比重由19.2%下降到1.7%;本科畢業生勞動力比重由0.8%上升為24.4%。這一結果與最新報道當前新增就業中55%是初中畢業生,30%是大學畢業生,15%為高中畢業生結果較為接近。測算結果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新增勞動力結構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轉變為初中畢業生,而高中畢業生主要轉變為大學畢業生,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實現了明顯的技能升級。而測算也表明,第一個轉變的起始年份是1990年,而第二個轉變的起始年份是2002年,這與傳統分析也是較為一致的。顯然,新增就業人口總量平穩而結構發生明顯的技能升級預示著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核心問題已經逐步從就業總量創造不足轉變為就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失衡,那么相應的需求結構也應該隨之轉變。
二、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勞動力市場失衡
(一)全球價值鏈分工與中國就業創造結構
波特(2007)將產品環節分為生產、營銷、運輸、售后服務、采購、人力資源和財務等,這些活動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相互聯系配合,構成整個公司的價值鏈條。Gereffi(1999)將整個產品流程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上游的研發設計,中游的零部件制造與組裝和下游的營銷、品牌和服務。盧鋒(2004)指出,由于信息技術、交通革命和制度變革推動,當代國際分工展現出一個引人矚目特征,就是很多產品生產過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區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國家進行,形成以工序、區段、環節為對象的產品內分工體系。分工與貿易深化是雙刃劍,它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必然給社會帶來調整壓力和陣痛,服務外包對就業的影響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引起廣泛關注。由于全球價值鏈被跨國公司所主導,發達國家必然憑借自身的要素優勢占據全球價值鏈中高附加值含量的環節,將低附加值環節外包給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一種全球化分工的生產態勢。
當然,在經濟發展早期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的簡單勞動力,缺少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只能徘徊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承擔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簡單零部件和加工組裝。但隨著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會培養出大量的技能員工,同時積累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這時候雖具備了承擔高附加值環節的能力,但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卻被“俘獲”了,難以實現價值鏈分工角色定位的改變。由于無法實現價值鏈鏈的升級,或者沿著價值鏈本身的攀升,就業創造只能還局限于低技能、低工資的低端就業,而大量的需要高端技能勞動力的就業被迫依賴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從而導致低端就業的過度需求而高端就業崗位創造嚴重不足。
(二)勞動力市場失衡難題破解
施振榮(1996)發現,在全球價值鏈的幾個主要環節中,就其增值能力而言存在一個“微笑曲線”。“微笑曲線”可劃分為了3個階段,分別為上游的設計研發,下游為銷售與服務,上下游的附加值較高,需要的是高技能高工資的勞動力;而中游為制造加工部分附加值低,需要相對低技能、低工資簡單勞動力。在當前全球化分工格局中,我國主要處于“微笑曲線”中游生產制造環節。主要依靠較多資源損耗和大量簡單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較少。1995年中國制造業產值為 3 349億元,到2009年增至16 190億元,規模擴大了5倍多。但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率為26%,與同期的發達國家(美國48%,日本49%)相比差別巨大,即使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中國制造業處在價值鏈低端環節,導致了低工資,低工資只能吸引低技能勞動力。2005年,我國制造業人均增加值僅為11 767美元,其中工資在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7.63%。而與我國制造業規模相當的美國和日本,2005年制造業人均增加值分別為151 026美元和124 002美元,其中工資占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29%和25%。隨著我國產業規模高速擴張,低技能勞動力供給逐漸跟不上產業規模擴張的步伐,低技能的勞動力供不應求,存在嚴重的供給正向缺口,“民工荒”現象愈加嚴峻。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則反映中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另一些問題。勞動力市場技能升級,高技能、高學歷人才供給大幅度增加,但全球化背景下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卻很有限。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對于吸納大學生就業至關重要但發展滯后。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是指那些為滿足中間需求、向外部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投入服務,用于進行商業運作和更進一步的生產而非主要滿足最終直接消費和個人需要的行業。生產性服務業所包括的行業部門增加值和工資水平普遍較高,對勞動力素質、技能要求也相對較高。第三次國際工業標準分類法分類將運輸、倉儲和通訊、金融中介和房地產、租賃及商務活動歸類為生產性服務業。在此標準下,2003年日本的生產性服務業占社會總就業比重達38%,英國達38.1%,澳大利亞高達42.1%。而我國同期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只有12%左右(余東華、范思遠,2011)。
為什么中國在處于價值鏈高端、對于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至關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這是因為諸多的產業融入了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我們的企業與國外的從事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價值的公司互補,而不需要國內的生產性服務業。那么,如何才可以擺脫這種價值鏈的“俘獲”實現本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破解勞動力市場失衡的難題呢?如前文述,由于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被“俘獲”,無法實現價值鏈鏈的升級,或者沿著價值鏈本身的攀升,就業創造只能還局限于低技能、低工資的低端就業,而大量的需要高端技能勞動力的就業被迫依賴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從而導致低端就業的過度需求而高端就業崗位創造嚴重不足。張杰、劉志彪(2009)提出構建國家價值鏈的視角,認為,對于國內市場足夠廣闊的發展中國家,定位于滿足本土市場需求且根植于國家價值鏈體系的企業可以成功地實現產業高端升級并培養出競爭力。國家價值鏈的構建有利于發展中國家企業同時獲得價值增值能力較強的環節和已有比較優勢的生產制造環節,這必然有利于企業獲取新的、具有戰略價值的價值鏈環節能力的培養,簡而言之,某種程度上放棄過度切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培育國家價值鏈分工體系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的消除,也有利于產業升級和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構建。
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中國企業接受跨國公司或國際大買家發包,僅僅完成生產制造環節,市場調研中的問卷設計、抽樣及后期處理,針對目標人群的研發設計,銷售和售后服務中的物流、倉儲、電子商務等技能密集環節主要由歐美等發達國家企業承擔,中國企業與歐美企業形成了分工互補體系。而國家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國內企業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國內消費者,這會激發市場調研包括消費者問卷調查在符合中國文化和思維習慣的設計、詢問中修正和改善,然后針對消費者特征的產品研究、設計和開發,銷售和售后服務中符合中國經濟特征物流、倉儲和電子商務體系等技能密集性環節,通過構架價值鏈的產業鏈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國內企業整體的附加值,從而可以使得企業更多地獲得支付較高工資的能力,降低對低端就業的過度需求而增加對高端就業的就業創造能力。總而言之,改革開放以來憑借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而獲得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一個需要做出改變的時刻,勞動力市場的失衡只是其中一個核心的表現而已。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系統闡述了中國勞動力市場核心問題的改變:就業總量創造不足的問題已經被勞動力市場嚴重失衡所取代。而這種勞動力市場失衡的核心原因首先在于,伴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市場供給結構發生了升級,新增勞動力結構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轉變為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主要轉變為大學畢業生。勞動力供給結構轉型的同時需求結構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勞動力需求依然是低技能、低工資的低端就業創造,這種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之間的極大不匹配性誘發了勞動力市場的失衡。筆者認為,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難以調整的核心原因在于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中國企業,在價值鏈中被“俘獲”,在實現由低附加值的價值鏈環節向高附加值價值鏈環節攀升過程中,特別是在歷經功能升級或鏈的升級時,遇到發達國家的國際大購買商(購買者驅動) 或跨國公司(生產者驅動)的雙重阻擊和控制,進而被限制于低附加值、微利化的價值鏈低端生產制造環節。因為無法實現價值鏈鏈的升級或者沿著價值鏈攀升,就難以實現價值鏈分工角色定位的改變,勞動力需求的改變就是十分困難的。
對于這一難題的破解,筆者認為應當采取構建國家價值鏈的辦法。作為國內市場足夠廣闊的國家,讓企業定位于滿足本土市場需求且根植于國家價值鏈體系,可以成功地實現產業高端升級并培養出競爭力。在國家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國內企業要了解和研究國內消費者,這會激發市場調研,產品研究、設計和開發,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技能密集性環節的相應構建。通過構架價值鏈的產業鏈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國內企業整體的附加值,從而可以使得企業更多地獲得支付較高工資的能力,降低對低端就業的過度需求而增加對高端就業的就業創造能力。在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系統地總結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從而尋求積極的改變應該成為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而推動國內企業的價值鏈整合活動可能需要更多的制度體系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讓企業具有良好的融資途徑與競爭壓力,交通運輸、物流系統、政府管理改革降低交易費用擴展企業的市場范圍和生產規模,要素市場改革增加企業競爭壓力增強企業研發激勵等。
參考文獻:
[1] 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盧鋒.產品內分工[J].經濟學(季刊),2004,4(1).
[3] 施振榮.再造宏基[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4] 蘇劍,盛磊.劉易斯拐點、大學生就業難和“民工荒”問題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3).
[5] 余東華,范思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制造業升級與就業結構優化——“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的解釋與出路[J].財經科學,2011,(2).
[6] 張杰,劉志彪.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價值鏈的構建與中國企業升級[J].經濟管理,2009,(2).
[7] 張士斌.民工荒、大學生失業與低技能陷阱[J].青年研究,2009,(1).
[8] Gere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48).
[9] Linden,Dedrick,Kraemer.Innovation and Job Creation in a Global Economy[M]:The Case of Apple’s iPod.Personal Computing Industry
Center Working Papers,UC Irvine,2009.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