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來,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還不夠完善,在改革中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嚴重制約國有企業的發展。為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就必須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系統的闡述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遷,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018-0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這其中國有企業的改革對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始終不夠完善。如何使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達到最優化是我們當前急需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一、產權及產權制度定義
所謂產權就是指企業財產的占有和支配權,產權所包含的并非一切社會財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而是指對以企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生產要素組合的支配權利。企業產權制度,是產權制度在企業中的體現。它是界定和保護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個人、組織的財產權利的法律制度規則。它對由產權而引發的管理權限、收益劃分、連帶責任和代理職責等進行詳細的劃分。
西方現代產權理論是由科斯創立的,他把交易成本引入到產權分析,論證了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的關鍵。西方產權理論認為,完整的產權包括歸屬權、占有權、使用權、受益權、轉讓權等多種權利。所以,產權制度體系內容應當包括產權界定制度、產權分割制度、產權使用制度、產權受益制度和產權處置制度等。
二、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歷史回顧
1.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起步于放權讓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利過于集中,應該大膽下放,讓地方和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并于197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開始了對國有企業利益關系的調整。經營自主權得到擴大,使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約束機制不規范,企業內部出現為擴大自銷比例而壓低計劃指標,不完成調撥任務和財政上繳任務等問題,與改革預期不相符。之后國家停止實行利潤包干,轉而實行利改稅,調整企業的稅收額度和繳納方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1984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其目的主要是實行政企分開和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之后到1987年國有大中型企業普遍實行承包制,這一階段雖然產權沒有涉及,但是國家對國有企業所有權的松動,為產權制度的調整做好了現實準備。
2.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階段
在對承包制進行改革的同時,股份制開始在少數企業試點。早在1986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文件中指出:選擇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到1991年全國共有股份制企業3 220家,這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占22%,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有了初步發展。1990年的深圳證交所和上海證交所的成立,成為產權改革中的標志事件。為產權改造后的國有企業創造了流轉交易平臺,產生重大影響。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通過建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代企業制度,為國企改革指明方向。
3.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
從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十五大在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再到十六大建立現代企業產權制度,這一階段我國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后隨著國務院國資委的成立,充當國家出資人的角色,開始在體制層面解決國企和國有產權問題。同時積極推行股份制,重要企業由國家控股,又在之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進一步要求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混合參股的非公有制經濟,在法律上也有較大的支持。2005年《企業產權轉讓暫行方法》出臺,使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和轉讓更加規范。
三、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之前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雖然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到改革的質量和進程,我們要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對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不斷深化,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產權制度。
1.產權不明晰
從目前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產權關系比較模糊,不夠清晰。產權模糊總是與不確定性和外部性相聯系,如果產權不清晰必定會造成產權擁擠和搭便車行為盛行,另外如果產權歸屬是清晰的,但是產權的實施和保護是低效的,則當事人會利用自己的財產去損害他人的利益。這種模糊的產權關系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政企不分、企業的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會限制其他環節的改革深化,影響經濟體制的轉軌。
2.政企不分
我國國有企業的產生和發展是直接由政府一手推動、引導和扶持的。由于是由政府管理和組建的企業,其產權特性及政治特性在一定程度下降低了企業本身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直接導致了國有企業內部投資的低效率,從而影響了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帶來整體福利的下降。在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下,企業的發展在制度上是要求政企分離,由于國有企業是由政府一手管理經營,其性質是無法做到政企分離。這樣的危害就會導致政府過度集權,企業的經營活動有政府一手把持,與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不符,在市場競爭中會降低其積極性,會出現多頭領導的局面,降低企業的效率,相應的出現問題時也會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
3.國有企業中的委托—代理問題
委托代理關系的實質就是產權的委托與代理,即所有權、經營權、控制權、收益權等權利在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劃分并以契約的形式規定下來。其產生原因是大量的有專業知識的代理人,有能力行使好這一關系。而目前我國國企中委托代理制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任用制度,這會影響企業在產權改革中管理人員的選用。而現代企業的實質是委托人通過契約給代理人經營,實現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而在我國國有資產的經營中,這一委托代理關系比較模糊,產權邊界不清,導致企業的權利責任邊界不清。另外委托代理制下的公司監管機制薄弱,這樣會影響產權機制改革的真實效果。由于我國國有企業的監事會實施缺乏細則,這會導致監事會職能空缺,黨政干部和老干部在監事會中發揮大的作用,股東大會和監事會失去意義,大多數企業的員工參與不到企業的發展決策當中,這樣會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在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當中,造成了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其主要的原因表現在,在經濟轉軌時期,由于實行不合理的政策;以及在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制度法規的不健全和行為不規范,轉讓國有資產沒有進入市場;最后是國有企業領導人和政府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利,有意壓低國有資產價格,甚至還會出現侵吞、私分國有資產的現象。
5.國有企業員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國有企業的改制過程中,部分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成果分析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對于高層次的管理人員而言處于弱勢群體的員工成為被侵犯的對象。具體表現為在企業的改制中,管理人員不通過職工大會進行討論,忽視員工的切身利益,另外是由于改制時期的資金變現難,大部分員工的工資、社保基金得不到有效的清償。同樣,企業改制過程會帶來大量的下崗職工,其再就業過程會變的更難。最后,相對于管理層持股而言,職工在改制比例中持股比較低。
四、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措施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雖然取得明顯的進步,但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完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如下:
1.要進一步明晰產權
要想使國有企業的發展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首先要明確政府和企業的產權劃分,維護各種形式的國有企業的財產權,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府部門不能使用權利進行干預。同時加強國有企業產權關系的挑戰,實行國有企業產權關系的多元化,推進企業經營制度的轉變,在國有企業中建立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另外,還要努力建立一個有效、明確的國有資產委托代理系統。
2.對國有企業產權關系進行調整
要對我國國有經濟產權進行戰略性調整,為了深化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為了使國有資產充分利用,國有經濟產權結構應當盡可能從競爭性行業退出,國有經濟應該主要涉及國家的安全部門、自然壟斷或者高新技術產業。另外國有企業在發展當中,還可以適當的對國有股份進行減持,出讓部分國有企業的產權,優化其經濟結構,提高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其由中小企業向大型企業集中,企業由劣勢向優勢行業集中。
3.健全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法律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探索一條道路。為了加強我國公有出資人的地位,增強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產權主體運營主體的效率,國家應該頒布相應的法律,對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權益、運營權限、監督體系以及保障措施進行相應的規定,對于國資委這一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利和職責也應該進行明確的界定。同時,也應該對普通員工的權益進行有效保障,對企業員工在參與企業改革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成果分享權進行保障;對于改制后和新企業簽訂的員工,在公司治理結構下,對其身份轉變后所形成的一系列權益進行有效的保障。最后,還要對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制化進行加強,對公司部門職責進行明確的界定,對法律中沒有詳細解釋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補充和規定。
當前,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場主體,增強國家對國民經濟的調控能力,有效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們的經濟運行起到健康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厲峰.產權制度、現代企業理論與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6).
[2] 張曉俊.論現代產權制度在國企改革中的導向作用[J].集團經濟研究,2007,(6).
[3] 瞿維中.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缺失及對策分析[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7).
[4] 李毅中.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9).
[5] 劉立燕.科斯定理對深化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明[J].江漢大學學報,2006,(1).
[6] 陳紅玉.論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
[7] 林惠雅.淺談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J].企業技術開發,2012,(7).
[8] 王丹鳳.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變遷及改革措施[J].長春大學學報,2009,(11).
[9] 陳杰.國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的幾點反思[J].改革與開發,2012,(4).
[10] 朱榮.試論當前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J].現代商業,2009,(8).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