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俄石油合作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俄石油管道已投入使用,貸款換石油項目促進了原油貿易穩步增長,石油上下游領域合作進展較快。但是,一些來自俄羅斯、中國、國際的制約因素也凸現出來。因此,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增強雙方政治互信,把握俄羅斯能源戰略,制定自身能源發展戰略,加強價格機制方面的合作,中國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等對策成為推動中俄石油合作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中俄;石油合作;制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070-03
引言
中國與俄羅斯關系有著良好的地緣優勢和政治緣優勢。近年來,雙方在各個領域開展了密切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并于1996年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其中能源領域的合作是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的騰飛發展帶來對石油長期、穩定供應的需求,而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其多元化的石油輸出戰略的實施、借石油資源開發拉動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的策略等,極大地促成了兩國在石油工業領域的廣泛合作。
一、中俄石油合作的歷史與現狀
中俄兩國石油合作的基礎源于雙方悠久的良好的政治關系、便利毗鄰的地緣優勢以及石油領域的互補性。
中國和蘇聯擁有歷史悠久的合作伙伴關系,但蘇聯解體后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卻始于1996年4月葉利欽總統訪華。當時在雙方政府簽署了《中俄聯合聲明》確定雙方成為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后,于當月25日簽訂了兩國《關于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定》,從而開啟了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先河。雖然中俄石油合作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但是中俄石油合作可謂步履維艱、困難重重,一些合作項目在落實上還存在一定難度。然而石油合作是雙方共同利益所在,必須從能源戰略發展角度出發,雙方提高認識并達成共識,正確把握中俄石油合作的發展的走勢。
1.中俄原油管道建設順利完成并已投入使用
中俄原油管道建設一波三折,1996年,俄方倡議建設中俄原油管道,經歷了“安大線(安加爾斯克—大慶)”、“安納線(安加爾斯克—納霍徳卡)”、“泰納線(泰舍特—納霍徳卡)”的紛爭;2009年2月正式簽署的協議中,中俄原油管道由中國石油與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合作修建,全長995.15千米,2009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2010年9月7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線竣工,2011年1月1日正式商業運營。按照中俄長期原有貿易協議,俄羅斯將通過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國供應原油1 500萬噸。
2.貸款換石油項目促進原油貿易穩步增長
2001年以來,采用鐵路運輸方式,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數量一直呈穩步上漲趨勢,大約每年1100萬噸。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俄羅斯經濟下滑為中俄石油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2008年10月,中俄總理在莫斯科簽署《石油合作備忘錄》;2009年2月,中俄就長期原油貿易、貸款等達成一攬子協議,其中中俄簽署《貸款換石油協議》,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總計250億美元的貸款,俄羅斯以石油作抵押,以供油償還貸款,從2011年至2030年以每年1 500萬噸向中國供油3億噸。這樣,加上原有的鐵路運輸的部分,預計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年突破3 000萬噸是很有可能的。
3.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方面的合作進展較快
2006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達成組建合資公司,分別經營石油上游、下游業務的協議。中國開放能源下游市場。2008年5月,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合資的東方(石化)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該公司在天津建設的1 000萬噸/年的煉油廠動工,該項目投產后,還將在華北地區建立300座加油站。這是俄羅斯首次涉足在華石油下游業務領域。
4.石油上游領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俄羅斯對外石油合作一般采用貿易油方式,而對石油企業股權、上游領域勘探開采等控制嚴格,輕易不讓外國企業進入。2003年中國石油高價競購俄羅斯政府出售的斯拉夫油田股份,俄羅斯國家杜馬以不允許任何外國政府控股的實體參與競拍斯拉夫石油的股權為由,將中國石油以高價競購者身份踢出局。
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在俄羅斯新一輪私有化的影響下,俄羅斯的政策發生了一些改變,在石油領域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出售一部分股權,同時“在很多區塊的開采上開始吸引更多國際石油公司的參與”[1]。中俄兩國在石油上游勘探和開發方面的合作已初見成效。
2009年10月,中國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合資的東方能源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是實體經濟領域誕生的第一家中俄合資石油天然氣公司”。主要業務是在俄羅斯進行地質勘探及能源項目融資,其中,俄方控股51%,中方控股49%。東方能源有限公司出資收購了俄羅斯松塔兒石油天然氣公司的51%股權,并完成所經營的伊爾庫茨克州兩個區塊的勘探開發工作。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必然性
中俄石油合作不是兩國政府出于經濟目的而盲目的耦合,也不是兩國政府出于政治目的而作秀,而是兩國在石油資源互補、能源戰略的契合上以及地緣經濟上存在著一定的必然性。
1.中俄石油資源互補
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石油所占比例較小,少于世界平均水平。據統計,截至2011年,我國石油探明儲量為162億桶,占世界總量為1.21%,遠低于俄羅斯水平。中國經濟的騰飛發展帶來對石油長期、穩定供應的需求,現有原油開采量不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截至2011年,我國石油平均產量僅為436萬桶,而日均消費量可高達98.3萬桶,二者之間巨大的缺口只能依賴石油進口來彌補。
俄羅斯石油資源豐富,據統計,俄石油未開采儲量為103 7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14.29% ;未勘探蘊藏量1 15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12.25% 。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之一,其石油出口所換回的大量外匯是國內經濟復蘇發展的支柱。
可見,中俄石油資源呈天然互補態勢。中國國內石油供需矛盾加劇,高度依賴石油進口,而俄羅斯大量的石油出口有利于其經濟穩定和換取大量外匯,這種資源上的互補使得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成為必然。
2.中俄能源戰略的契合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消費國,其石油進口量以每年上千萬的速度增加,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過于集中和單一,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從石油安全角度考慮,我國迫切需要實現石油進口多元化。俄羅斯一直以歐洲作為能源出口的核心市場,但近年來,“歐洲地區為了擺脫俄羅斯作為石油供應方的壟斷性,采取政策協議的形式,降低對俄能源進口的依賴性”。[2] 俄急需尋找新的銷售市場,實現能源出口多元化,降低出口風險。中國與俄羅斯,一個在能源戰略上需要石油的進口多元化,一個需要石油出口的多元化,石油成為兩國能源戰略的契合點,其戰略契合符合雙方國家的利益需求,是雙贏的選擇,這也使得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成為必然。
3.中俄地緣經濟優勢
中俄兩國毗鄰,有著長達4 300多公里的邊界線,且“俄羅斯60%的石油資源位于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該段大都與中國接壤。這使得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十分便捷。” [3] 中俄邊境口岸眾多,在長期的貿易往來中形成了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基礎,經濟相互滲透性較強,這種邊境口岸經濟的相互滲透有力地推動著兩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極大地促進了中俄兩國石油領域的合作。
同時,區域一體化背景為中俄兩國的石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以能源合作為中心的中俄經濟合作,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緣經濟優勢是中俄兩國石油合作的基礎,也使得中俄石油合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三、中俄石油合作的制約因素分析
中俄石油合作是兩國經濟發展的必然,合作發展態勢良好。然而兩國的合作進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合作的落實狀況等都不容樂觀,不符合石油消費大國與石油輸出大國的身份和地位,中俄石油合作還存在這一些因素制約著合作的開展,這需要引起雙方的重視,也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加以改變。
(一)俄羅斯方面的制約因素
1.俄羅斯能源政策不穩定
俄羅斯正處于能源政策和發展戰略的調整階段,一些政策往往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而不具有連續性,特別是原油及成品油出口關稅。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俄羅斯鑒于能源問題的全球性,在政策的制定上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中俄石油管道的一波三折就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俄羅斯的能源政策只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合作的誠意,往往使得合作項目達成以后落實起來極為困難。
2.俄羅斯對中國的政治信任不足
在戰略協作伙伴的框架下,中俄兩國近年來政治關系穩定且互信不斷加強。然而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俄羅斯始終存在著對中國的猜疑和防范,“中國威脅論”的陰影在俄羅斯一直揮之不去。俄羅斯擔心中國經濟崛起會取代其大國地位,擔心中國的人口擴張和移民,擔心中國經濟的擴張影響本國的利益等等,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兩國在石油領域的正常合作。
3.俄羅斯投資環境不理想
中俄石油合作的關鍵在于俄羅斯吸引中國資本的投入,然而俄羅斯的投資環境卻不容樂觀。首先,俄羅斯石油工業存在問題:一是資金短缺導致俄石油工業的基礎設施差、勘探程度低,現代化改造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導致不少油田產量枯竭等問題;二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石油資源開發落后。其次,俄羅斯的法律、法規存在問題:一是法律不健全,“沒有一套完整的與產量分成協議相配套的標準文件,產品分成法問題尚未最終解決,特別是稅法和成品分成法有矛盾”[4];二是法律變動的比較隨意,俄羅斯政府可以根據國家的需要臨時對法律進行修改,中石油參與競標斯拉夫石油公司慘遭出局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二)中國方面的制約因素
1.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地位較低。
一是中國石油公司國際化水平較低,在國際能源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發達國家利用其石油跨國公司幾乎控制著世界80%以上的優質石油儲量,而中國只能在剩余的區塊中尋求油氣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對全球石油資源的占有率不足4% 。二是中國在國際石油價格走勢上沒有話語權,往往受制于發達國家,在對俄的石油合作價格上很是被動。
2.缺乏有效的能源協調管理機制
首先,中國沒有有效的能源協調管理部門能及時對風云變幻的石油市場做出相應的決策,導致對世界局勢及俄羅斯的能源戰略不夠了解,因此缺少長期的、統一的總體規劃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俄石油合作的順利推進。其次,中國石油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不夠靈活,缺乏自主經營權,不能有效地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競爭。
(三)其他方面的制約因素
中國在同俄羅斯的合作中還存在著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中國是亞太地區的石油需求大國,同時經濟飛速發展的日本、韓國也在爭奪石油資源,俄羅斯為了追求更多的國家利益,會平衡亞太地區石油的供應關系。同時俄羅斯也不會放棄原有的歐洲能源出口市場,來自歐盟等國家成熟的石油貿易模式、石油貿易價格都會嚴重影響中俄的石油合作。
四、中俄石油合作對策與建議
中俄石油合作是后金融危機時代兩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中俄石油合作保持著良好的態勢,雖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但是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協調彼此利益關系,積極開展石油的聯合開發、管道建設及深加工合作,既促進了兩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維護了國際市場穩定。
中俄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展望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我們應該采取如下對策:
1.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增強雙方政治互信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遠超過一般性的合作伙伴關系,應通過國家高層領導的互訪,在政治上繼續保持緊密的關系,通過維護兩國的戰略安全和地區安全,加強上海合作組織的務實合作,提高兩國貿易水平來鞏固和加強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增強政治上的互相信任。同時,通過文化交流、民間交流、企業交流來切實為兩國經濟合作夯實基礎,為兩國人民謀利,這樣才能自上而下,由點及面地提高雙方的信任度,促進雙方全方位的了解與友誼,才能消除疑慮,同仇敵愾,共同開拓中俄石油合作事業。
2.把握俄羅斯能源戰略,制定自身能源發展戰略
我國應從宏觀上把握俄羅斯能源戰略的總體布局,微觀上對俄羅斯的整體戰略進行調整,對具體經濟政策法規和國際因素對俄羅斯能源戰略走向的影響等情況要全面而詳盡地加以了解。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制定本國長期的、統一的能源發展戰略,找到與俄羅斯戰略的契合點,對雙方石油合作條件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評估,降低風險,做好投資、開發、合作等方面的戰略準備。而且我國還應該建立健全一套能源協調管理機制,改革石油企業經營管理體制,使其靈活應用于國際市場,提高中國石油公司國際化水平,改變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地位。
3.加強價格機制方面的合作
中國雖然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是由于在世界能源市場地位較低,對石油的價格毫無話語權,石油“價格機制主要受歐佩克官方價格與英、美、荷的現貨市場價格以及期貨市場價格影響”[5]。中俄石油合作如果能通過友好磋商,互相支持,建立一種新的價格機制,以亞太地區為平臺,在維護本國利益并不損傷其他各國利益的前提下,確保石油價格的穩定性與可控性,必定會在國際石油價格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在國際能源市場上,中國和俄羅斯作為兩個超級大國其身份與市場份額及影響力才會相匹配,這對兩國都是雙贏的。
4.中國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中俄石油合作
中俄石油合作是以投資為前提的,因此中國政府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加大對中俄石油合作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為政府、企業等對俄羅斯石油領域的投資創造便利的條件,同時應該加強區域金融合作和國際金融合作,確保能源企業融資渠道暢通。
在中國石油行業飛速發展中,民營石油企業也是一支生力軍,中國政府應該放寬對能源市場的國有化,“鼓勵國有能源礦產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國際運作上的合作、配合,避免因中國國家公司出面而受到投資目標國(俄羅斯)的各種法律限制和抵制。” [6]
結語
中俄石油合作有著一定的必然和堅實的基礎,目前合作態勢良好,雖然合作中會受到來自中國、俄羅斯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但是只要提高認識,分析好對策,兩國的合作潛力是巨大的。但是中俄石油合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時刻需要我們進行研究和調整。
參考文獻:
[1] 夏啟明,唐春梅.俄羅斯新一輪私有化及其對中俄油氣合作的影響——以俄油與BP股權互換為視角[J].國際石油經濟,2011,(5).
[2] 胡金素.地緣經濟學視角下的中俄石油合作與博弈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3] 王曉娜.中俄石油合作的制約因素和發展前景[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0.
[4] 徐德榮.論中俄石油合作的制約因素[J].西伯利亞研究,2009,(12).
[5] 史春陽.后危機時代中俄能源合作的戰略思考[J].太原:對外經貿實務 2011,(8).
[6] 宋魁.推進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的對策建議[J].中國市場,2011,(7).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