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福建省就業增長方式探索為契機,研究福建省的經濟增長與就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的關系,最后給出促進福建省就業的幾點意見。
關鍵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就業增長
中圖分類號:F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085-02
引言
在“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城鄉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上一個臺階的新形勢下,采取有效、可行的就業增長方式是正確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關鍵。之前的文獻研究主要是兩個方面:(1)國家或區域層面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關系,但二者可能呈現非一致性;(2)國家或者東西部區域層面的產業結構對就業的影響,但涉及到具體省份的操作還較少。故本文從福建省實際出發,研究福建省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與就業的關系,之后提出幾點思考。
一、經濟增長和就業
綜合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增長的索洛模型,經濟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具有相互加強的效應,二者的變動趨勢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梢允褂谩癎DP的就業彈性系數”指標來反映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關系。“GDP的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當影響就業增長的其他因素短期內保持不變時,GDP增長變動1個百分點所造成的就業增長率的變化。
從圖1可知,福建省的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變化的幅度比較大,整體是先降低后上升;就業的增長率波動也較大,總體上先降后升。二者整體的趨勢符合理論的描述,但在結構上變動趨勢不相匹配。例如,2007年GDP增長率受到當年流動性泛濫的影響,經濟體非常活躍,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16.7%蹦到了21.8%,而由于實體企業將內部現金積極投向股市等虛擬經濟,造成實體就業崗位一定程度的缺失,就業增長率受到負影響。另外,根據圖1,就業增長率結構走勢上滯后于經濟增長率,導致就業彈性系數波動不定,根據趨勢判斷,未來5年間的就業彈性還會是起伏不定的走勢,離平緩狀態還有一定距離,說明經濟增長和就業沒有呈現出內在的一致性,可能是福建省的就業結構并沒有有效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故有必要從滿足勞動力需求的產業結構變化視角作進一步分析。
二、產業結構與就業
產業部門是就業的載體,資源從一個產業流向另外一個產業時,就產生了產業結構的變動,產業結構的變動反映就業結構的變動。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變動的趨勢大體一致,但產業間的就業人數流動以及勞動需求總量如何改變,有必要用產業結構偏離度進行產業就業結構的偏離分析。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指某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與產值比重的差額,反映了各個產業間的勞動生產效率的差異。根據新古典經濟學: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如果產業間沒有壁壘,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將會因勞動生產力的自由流動而變小,市場資源重新配置,根據邊際收益遞減和自由競爭的規律,產業結構偏離度最終為零。如果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說明就業比重大于產值比重,相對于其他產業結構(在相同的產值比重情況下,產業結構偏離度≦0),產業的勞動力生產效率較低,勞動工資收入也較低,勞動力可能流出產業,最終形成勞動力效率的均衡。
表1 福建省1995—2010年的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
由表1可知:(1)福建省的產業結構偏離度從1995年的0.737下降為2010年的0.620,說明福建省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勞動力不斷從低效率的產業流向高效率的產業。但2010年的產業結構偏離度仍較高,說明生產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可以通過引進資本和生產技術、優化管理和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來實現。(2)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正,有不斷減小的傾向,說明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出且速度減緩。(3)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負,且1995—2010年保持平滑趨勢,說明第二產業一直在吸納勞動力,但勞動力仍顯不足,同時,勞動生產效率并沒有很大的提升,制造業等投資資本不足、技術沒有及時跟上是可能原因。(4)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先負后正,說明第三產業剛開始就業勞動力在不斷地擴張,到了一定規模后勞動力可能流出第三產業。而正的產業結構偏離度在1999—2010年間不斷提升,說明第三產業勞動力流出的速度在加快,就業比重超過產值比重越來越大,整個第三產業的生產效率在下滑。
對比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應該高于第一產業,但相對于第二產業還是較低。因為第二產業是現代工業的先鋒,在不斷吸納國外先進技術再加上自身的技術研發,資本和技術排擠勞動力的效應明顯;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得第二產業越來越依靠資本和技術進步來推動工業化和產業的產值增加,這就要求第二產業的生產效率必須比另外兩大產業更具優勢才行。從數據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還有大量的剩余,而第二產業的勞動力顯得不足,第三產業市場規模并沒有做大,勞動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流出。在第二產業不斷需要勞動力時,這部分勞動力不能及時地流向第二產業,造成了結構性失業。是否存在三次產業不能有效自由競爭?原因是:(1)第二產業是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的產業,勞動者的收入應該相對提高,但是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并沒有很大程度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使得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空間有限。(2)第一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太低,并不能容納更多的就業。只有提高兩大產業生產率,第一產業的剩余勞動力才得到轉移,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和質量得到優化之后,第二產業的負的產業結構偏離度才有可能下降,慢慢趨于零。總之,因為三次產業的生產效率差異,必然造成產業結構偏離度不一致,這就從產業結構偏離度上解釋了產業間的就業人數流動以及勞動需求總量的改變。
綜合分析: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人力資本不斷地流出,主要是向第二專業轉移;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較高,吸引勞動力就業能力不斷加大,但仍然有就業的缺口,勞動的需求仍得不到滿足;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下降,有可能存在結構性失業以至于勞動力流出,深層原因可能是第三產業的市場規模沒有做大,第三產業的結構不是很合理,而現代服務業被少數的國有企業所壟斷,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結構升級,形成了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傳統服務業占的比重較大,而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較小。
三、政策
在我國經濟信息化、工業化的時代,逐漸實現第一產業剩余的勞動力不斷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進而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能緩解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對于第一產業,福建省政府加大農業的投入和保護措施,逐漸引進農業技術,利于農林牧漁等行業向產業化發展。發展福建省第二產業關鍵在于調整工業的結構,加強基礎工業和發展新興工業,充分利用沿海優勢不斷地引進技術進行外資投資。福建省盡管第三產業市場規模較小,產業結構不是很合理,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而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但是,針對就業門檻較低、投資較少、崗位容易創造等特點,積極發展商貿物流、餐飲、金融等行業,同時,積極引導第三產業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發展,有效地提供低端的信息服務,對于緩解就業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堅持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不斷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對高新技術的支持力度;建立現代勞動力市場,逐漸消除勞動力流動障礙,這是“三次產業的勞動力流動機制并非具有自由競爭性”的客觀要求;不斷地提升勞動者的素質,以應對傳統勞動密集型就業不斷縮小的形勢;建立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鼓勵農民工積極參與社會保險;積極將失業保險制度向就業保障機制轉化等,勞動者才能更好地選擇就業服務,有效提升勞動者技能,更好地促進福建省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福建統計局.福建統計年鑒(2011)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 蔣文瀚.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Panel Data視角[J].世界經濟情況,2010,(5).
[3] 劉峰.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研究[J].科學與管理,2006,(6).
[4] 孫銳,趙坤.福建省產業結構演變對就業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2008,(10).
[5] 李曉嘉,劉鵬.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增長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2).
[6] 鄭吉昌,何萬里,夏晴.我國產業結構偏離現狀和趨勢及對服務業發展的啟示[J].經濟學動態,2007,(6).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