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內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陜西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問題,利用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和多元回歸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產業結構升級指標和金融發展指標相互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金融發展對產業產值的貢獻度順序為二、三、一產業。為促進陜西省產業結構升級,應調整金融結構,推動金融業發展。
關鍵詞: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109-02
引言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是經濟發展的內涵和必由之路,它為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均衡發展不斷開拓出新的空間。國家“十二五”規劃曾明確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作為“十二五”規劃研究重大選題之一。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經濟運行的樞紐,其本質功能在于優化資源配置。研究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對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和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目前,盡管國內外學者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甚多,但鮮有深入研究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轉變的關系,起步也較晚。本論文在借鑒已有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陜西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驗證和定量描述。
一、陜西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陜西省產業結構發展和金融發展的現狀
1.陜西省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從地理位置上看,陜西省位于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于中東部地區。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經濟的總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產業結構也逐步優化。整體來看,第一產業比重呈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30.58%下降到2010年的9.76%;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逐步上升,到2010年末,三次產業結構為9.76:53.80:36.44,仍是“二三一”的模式(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陜西省第二、三產業占地方總產值的比重逐漸上升,產業結構逐漸優化。
2.陜西省金融發展現狀
自1999年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制定以來,陜西省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金融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總體看來,金融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50.27億元增加到2010
年的387.75億元,金融業増速在這十一年里的平均值達到14.1%,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6.59%增加到2010年的10.43%(見表1)。
(二)陜西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檢驗
在對經濟變量進行選擇、單位根檢驗的基礎上,通過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討論陜西省產業結構升級和金融發展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1.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反映陜西省產業結構變化的指標和反映金融發展的指標。我們用“產業結構優化率”(用ISR表示)反映陜西省產業結構升級,由第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來計算。考慮到陜西省金融機構資金流失的情況,本文選擇了反映金融深化的數量指標——金融相關比率(FIR),而忽略了反映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存貸款比率(SLR)來衡量陜西省金融發展水平,以保證科學研究的嚴謹性。下面我們對1978—2010年ISR、 FIR兩個指標進行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因果檢驗。數據主要來自歷年《陜西統計年鑒》。
2.單位根檢驗
我們采用ADF檢驗法,檢驗兩個序列的平穩性。結果顯示(見表2)所示,在原始序列上所有檢驗結果均接受原假設,因此可以認為ISR、FIR都是非平穩序列。而經過一次差分之后都拒絕了原假設,表明一階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穩的,即兩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
3.協整檢驗
單位根檢驗顯示,時間序列ISR、FLR都是一階單整的,因此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在做協整檢驗時,對于兩變量同階單整的情況,一般采用Engle-Granger協整檢驗法。即對ISR、FLR回歸后的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見表3)在沒有差分的情況下拒絕原假設,即原始的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所以,ISR、FLR之存在著長期穩定均衡的協整關系。
協整關系的長期方程為:
ISR = 0.1169*FIR +0.5505 (1)
從長期來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保持著長期均衡關系。金融相關率變動1個百分點可以引起非農產值比重同方向0.1169個百分點的變動。
4.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前面的E-G協整檢驗結果,我們僅知道產業結構優化率(ISR)、金融相關比率(FIR)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但是這種協整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我們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檢驗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結果如下(見表4)。
從檢驗結果來看,金融相關比率(FIR)是產業結構優化率(ISR)的格蘭杰因,反之不成立。這說明,金融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
(三)金融發展對三次產業產值不同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了解陜西省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變化影響的程度,證明陜西省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本文還建立了一個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用陜西省的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來反映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占GDP的比重來表示金融體系提高儲蓄方面的作用,以它們為自變量分別對三次產業的產值進行分析,建立回歸方程:
其中Yi表示第i產業各年的產值指數(1978年=100),F1表示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F2表示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占GDP的比重,εi為隨機誤差項。全部數據來自2011年《陜西統計年鑒》,因國家西部大開發規劃制定于1999年,陜西省金融發展也在近十年才得以快速發展,故以2000—2010年的時間序列來研究。使用Eviews6.0對所選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見表5)。
從回歸結果來看,2000—2010年,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同三次產業的產值負相關,且它們的t檢驗和F值都通過檢驗,R2和調整的R2都比較大。這與大多數學者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結果相符合,可解釋的原因是,在這一時期貨幣當局大量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經濟運行,通過貨幣政策進行逆周期操作以熨平經濟波動。從數據還可以看出,金融機構存款占GDP的比重與產業結構的變動呈正相關,t檢驗(5%顯著水平下)和F值都通過檢驗。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占GDP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的產值增加1.270 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產值增加3.661 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產值增加2.900 1個百分點。所以,金融體系提高儲蓄能力對第二產業產值的貢獻度大于第三產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度又大于第一產業。
二、結論
時間序列表明,金融相關率是產業結構優化率的格蘭杰因,反之不成立。從回歸模型中可以看出,陜西省的金融規模越大,會使就會使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增加,而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簡單地說,陜西省金融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
同時,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對比重而言,金融發展導致陜西省第二產業比重的增加又要快于第三產業,從而產生了近幾年第二產業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的狀況。所以,要想進一步促進陜西省產業結構的升級,就必須要對目前的金融體系進行完善,調整金融結構,把資金投放的重心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 John G.Gurley,E.S.Sha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67.
[2] 魚飛霞,杜躍平.西安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發展[J].金融問題研究,2008,(4).
[3] 陳志楣,楊德勇,等.區域產業與金融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4] 馬智利,周翔宇.中國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08,(2).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