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M2.5污染最典型的特征是污染源的多樣性,同時,由于介質的流動性使其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跨區域的狀況。這就要求我們面對PM2.5污染時,走出僅僅依靠環保部門的職能誤區,通過對污染源的正確分析,尋找治理的措施與辦法,其中較為可取的是構建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扭轉PM2.5愈演愈烈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PM2.5;污染源;聯防聯控
中圖分類號:X51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3-291X(2013)11-0155-02
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直貫徹的是發展第一的固定思維模式。為了發展,我們可以暫且犧牲一些利益。這種利益的犧牲,包括對大自然,包括對生態,包括對人類的朋友動物,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用一個個藍天白云的天氣,用一次次動物的哭泣,用生態的惡化,用我們今天的遭遇,換得了城市的一種超前發展。
2012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PM2.5監測。10月6日,北京市35個PM2.5監測站點全部投入試運行,并實時發布試運行數據。在監測的同時,也在治理。北京制訂了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先后經市政府專題會、市委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由市政府發布實施。這一年,北京市完成了2 600噸蒸汽煙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核心區2.1萬戶平房采暖“煤改電”,推動西南煙氣熱點中心建成使用。同時,正式實施第五階段車用油品標準,全年共淘汰老舊機動車37.7萬輛,并啟動了第五階段機動車新車排放標準。
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正式發布,備受關注的PM2.5則成了空氣質量的常規監測指標。但要解決PM2.5等區域性污染問題,單打獨斗顯然不行,需要區域污染聯防聯控、多種污染物協同處理,既要深化污染源治理,更要加強移動源和面源的治理。
排入大氣中的顆粒污染物從產生的來源來看,可分為自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物。而大氣污染物主要來源于后者,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所造成的。人為的污染源主要表現在:工業污染源,由火力發電、金屬的冶煉、玻璃與食品加工等生產過程和燃料燃燒過程中所排放出的煤煙、粉塵和廢氣等造成的大氣污染;交通及運輸污染源,由汽車、火車、飛機、船舶、運載火箭等交通工具在行駛過程中排放尾氣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生活污染源,人們由于生活上的燒飯、取暖等需要,燃燒燃料向大氣中排放煙煤及垃圾焚燒(包括節假日慶典上的焰火燃放)等所制造的大氣污染;農業污染源,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及農田產生的甲烷氣體,通過揮發而進入大氣中,可污染大氣、降水成分;軍事或科學實驗污染源,核試驗、原子彈爆炸、航天器的廢棄物及毀壞后的碎片垃圾等,可造成大氣層的嚴重污染危害。此等細顆粒污染一旦形成,危害極難消除,對人體健康侵害極其嚴重,而且也減少了城市的能見度。PM2.5的問題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它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脅了后代人的生存,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雖然未來人對幸福的理解也許與我們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需要(如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因此,為了下一代,為了我們人類發展的未來,我們必須強化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以此為未來留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環境。
“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建成PM2.5監測網絡,啟動以PM2.5為重點的大氣治理方案,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這在北京市公布的為群眾擬辦的重要實事中位列首位。事實上,全國很多城市都在面臨著一場提升環境空氣質量的攻堅戰。
現在的事實是,現行標準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污染嚴重的事實。新標準實施后,由于標準值加嚴和評價項目增加,我國將有2/3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反映問題靠監測,解決問題靠減排。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說:“這就要求我們由控制一次污染物為主,轉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同時控制,對源分析、排放源清單、污染物控制排放策略、環境政策等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同時,管理對象由以工業行業為主向全社會轉變,很多領域的環境管理僅僅依靠目前環保部門的職能是無法實現的。”可以這樣講,與控制TSP、PM10相比,控制PM2.5的難度更大,因為不僅要控制一次污染物,更要減排其前體物,而前體物與能源結構、經濟結構密切相關。要控制PM2.5的污染,表面上是控制顆粒物污染,實際上是必須要控制一切氣態污染物。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楊金田撰文指出,我國“十一五”的控制重點為二氧化硫和工業煙粉塵等單一污染物,這種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解決復合型大氣污染的要求。此外,對應單個污染物控制,“十一五”期間我國采取的是單一污染源治理模式,關注電廠等工業大點源的治理,對煙煤小鍋爐污染、揚塵等面源以及機動車等移動源治理力度明顯不夠,已不能適應PM2.5的防治需要。要解決當前突出的光化學煙霧、灰霾等問題,需要實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同時加強移動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形勢下,采取措施改善大氣狀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必然。為了加強PM2.5的治理,為人民創造一個清新、優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我們必須對大氣PM2.5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1.控制工業污染排放總量。為此,我們不應該只調整行業配置,也要搞好規劃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這對一個城市的大氣狀況十分重要。在布局工業時,應將工業生產均衡分布,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少數大城市。如此單位面積上排放的污染物少,易于自然凈化。另外,廠址的選擇也應與該廠的性質相符,如生產有害氣體的工廠應布局在居住區的下風向。
2.控制細顆粒污染物的排放。我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十二五規劃》就把揚塵污染防治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包括,落實責任制,將揚塵控制作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加強施工揚塵監管,將施工企業揚塵污染防治情況納入建筑企業信用誠信體系,推進綠色施工;提高道路保潔水平,加強渣土運輸車密閉運輸管理等。
3.減少熱電廠、供熱鍋爐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們將通過經濟、政策的管理辦法保證低硫煤的優先使用。高硫煤的電廠提供煤炭在使用前要增加煤煙氣脫硫清洗設施的安裝。實際上,我國的能源結構極不合理。從目前情況看,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構成中占70%以上,成為我國主要的能源。我國工業燃料動力的80%依靠煤炭,而全國總體每年用于直接燃燒的煤炭占總煤耗的84%。其不高的利用率使得我國的大氣污染更加嚴重。因此,我們應改善我國的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石油、風能、太陽能的比重,發展新能源,以此來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4.加大汽車尾氣的控制。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擁堵嚴重,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和低速行駛,造成汽車燃油燃燒不充分,從而導致PM2.5排放量倍增,像北京,機動車尾氣占PM2.5排放總量的22%,機動車污染已經是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之一。這就需要我們要加大淘汰黃標車的力度,嚴格制定新車排放標準,以降低機動車排放強度。而對于數量更為龐大的在用車減排,關鍵在于油品升級。可現在油品升級步子低,已經嚴重落后于機動車排放標準的提高,到2014年才能在全國范圍內供應滿足國IV排放標準要求的車用汽油,滿足國IV排放標準要求的車用柴油標準目前還處于起草階段。
除此之外,像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優化能源結構和可持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的產生、可再生能源資源的促進等都是保護大氣環境,降低PM2.5指數的研究重點。
基于此,我們說,構建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則是當下較為可行的治理PM2.5之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是橫向關系上的行政區協同運用組織和制度等資源綜合實施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度體系。它較顯著的特征是:主體關系上的橫向型、防治客體的流動性、區域性、防治手段的綜合性。雖然在PM2.5污染的過程中,區域內的各個行政區都是污染輸出者同時也是污染受害者,但各個行政區污染損害的程度和對污染治理的力度是不盡相同的。出現的問題是,個別地區只污染不治理或多污染少治理,在享受其他地區污染治理外部正效應的同時將自身的污染成本轉移給相鄰地區,最終損害的是整個區域內的大氣質量,形成PM2.5的外溢效應。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區聯防聯控機制,限制或杜絕此類現象發生和擴展。
若想消除PM2.5污染治理中外部性效應,則必須加大環境法制度的建設,比如,建立區域主體制度、建立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制度、建立聯合執法制度、建立突發性大氣污染事件應急應對制度等。通過“法”的確立,“制度”的建設,剛性地治理PM2.5污染的迫切問題。
由于區域聯防聯控的實踐經驗并不充分,相關的制度尚未健全,因此,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和運行的過程中,應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更高行政層級的協調和督導工作,工作重點應放在污染的治理而非污染的轉移上,努力提升區域聯防聯控功能的公眾參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對逐步扭轉PM2.5污染和其他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兒”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只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我們才可能擁有天藍、地綠、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 左玉輝.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張錦瑞.環境保護與治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3] 童志權.大氣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