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來,一檔由浙江衛視購入《The Voice》版權,并聯合“燦星制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獲得了各界好評。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從節目編排、節目制作、經營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初探其背后的運作模式以及受歡迎的原因。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編排;制作;經營;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162-02
2012年7月13日,由浙江衛視購入《荷蘭之聲》(The Voice of Holland)版權聯合“燦星制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正式播出。其首期節目便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和反響,各大媒體以及諸多公眾人物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而第二集收視率迅速攀升到接近2.717;第14集《中國好聲音》更是創下全國44城市收視率6.101的新高,穩坐同一時間全國收視率冠軍的寶座 [1]。在一片叫好聲中,《中國好聲音》落下帷幕,也留給業界和學界一大片研究的“藍海”。筆者將從《中國好聲音》的節目編排、制作、經營模式等方面來其運作情況。
一、節目編排
科學、合理的節目編排策略能讓節目品牌、頻道品牌在受眾心中固定化和標識化,對提升整頻道的制作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形成良性循環有著重要作用。
(一)內容安排
1.定位準確。以音樂性作為唯一指向的做法在紛紜的選秀節目中可謂另辟蹊徑,從而占領了市場的制高點。正如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所言,節目呈現的時候,有聲音和故事,這個是做再多季也不會變的。好聲音是基礎,后面的都是附加的。
2.展現人文情懷。一檔有持久生命力的節目,不僅要好看,還要通過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中國傳媒大學學者徐帆認為,《中國好聲音》的背后,流淌著平凡人豐富的情感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正因為此,堅持通過歌聲贏得自信和尊重的“哈尼王子”李維真、臺灣盲女歌手張玉霞,這些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才能激起受眾的共鳴。
3.導師參與制。庾澄慶、劉歡、那英和楊坤組成的導師陣容,是《中國好聲音》成功的要素之一。節目運作團隊把整個導師團隊跟節目后期的市場開發捆綁在一起,沒有單純的支付勞務報酬,而是把導師在這檔節目當中的參與和投入作為投資。另外,參賽選手們的前景更有保障,因為導師們的利益和他們緊緊捆綁在一起,導師們必須全力以赴地培養他們,才能名利雙收。
(二)時間及場次編排
《中國好聲音》節目在每周五晚準時播出,除第一期外,其他13期均獲得了全國排名第一的收視率,稱霸當天晚間電視收視。在播出場次上,中國版根據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改為6場,最終優化的方案是:由6期的盲選、4期的導師考核、3期的終極對決以及最后的好聲音年度盛典暨總決賽組成。
(三)賽制改編
《中國好聲音》中初選階段最突出的兩個賽制是的“盲選制”和“學員制”。“盲選制”是導師背對舞臺而坐,學員用歌聲來征服導師,直到他們再也按捺不住,拍下按鈕,轉過來看學員的相貌。這種形式在國內非常有新意,使得導師們更關注聲音本身。而“學員制”使得導師不再一直高高在上,使其在態度上與選手之間是平等關系。
二、節目制作
(一)版權引進
《中國好聲音》的原型——《The Voice》目前已經被世界上26個國家購買了節目版權。《中國好聲音》幾乎對《The Voice》是全程“COPY”,所有的logo和logo的位置都要和國外一模一樣。整個節目的生產、包裝以及推廣都有明確的規定,包括前期準備——內容安排、導師選擇、學員挑選,現場音響的安裝和調試——燈光的色彩、明暗的調校,甚至接線的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和嚴謹的制作流程,編導手記等也一一羅列[2]。
(二)初步刪選制
參加《中國好聲音》的學員,都是節目組主動選來的,人群鎖定在音樂學院、酒吧、演藝機構,或邀請圈內人士、音樂公司推薦,自發報名的只是很小一部分。當然,參賽的學員中其中很多選手本身就是歌手,或曾經是歌手。而推選招募的過程也不乏各大視頻網站的參與,包括優酷網、奇藝網、搜狐視頻等。
在選擇的人數上,最初的招募由4個導演組分赴各地,總共找了50個左右的候選,到了制片人這里,變成25個,去錄音棚試音后,只剩下10個,試音完畢,導演和音樂總監和學員商量定曲目,和樂隊合練、磨合、培訓、改編曲目。學員通過試音后直到登臺。如果被導師選中,還要再來。能上臺的只有5個人,這5人中只有3人被導師選中,落選的2人中,有1人沒有剪進播出版中。
(三)制播分離
1.強大的制作團隊。《中國好聲音》的播出平臺是浙江衛視,但它的制作公司是“燦星制作”。這個制作團隊可謂是國內娛樂節目的“大牛”制作團,除了最新的《中國好聲音》外,《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華語音樂榜中榜》都是由這個團隊制作的,幾乎壟斷了東方衛視的強勢節目。
2.精良的節目制作。有資料顯示,《中國好聲音》一季的制作成本接近8 000 萬元。許多“頂級元素”一一展現,例如,原版轉椅、高級音箱、零點樂隊貝斯手王笑東和黃金調音師金少剛等。而現場那4把評委轉椅的造價就高達80萬一把。同時,為確保節目品質,精良制作的理念貫穿節目始終。為捕捉到每個學員、導師和親友團的表情和動作細節,每集不到90分鐘的節目,節目組27臺攝像機同時攝錄,調用素材量達到10 000多分鐘,片比高達130—140:1,是國內同類節目的至少40倍[3]。節目組認真比照學習海外節目的流程、布景、燈光、臺詞腳本,甚至攝像機光圈調校的標準。綜藝節目的成功秘籍,往往就隱藏在這些高度專業化分工的操作細節背后。
3.實力雄厚的播出方。浙江衛視是中國第一批上星的省級衛視,在落地覆蓋率、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擁有良好的基礎,目前在全國的可接受人口為10.27億人,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這個長期生活在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陰影下的衛視臺,2012年憑借《中國夢想秀》沖到全國衛視前三,急需一檔新節目為其穩固領先地位。
按照標準說法,《中國好聲音》是浙江衛視和燦星制作合作推出的節目。但不同以往的是,燦星制作在合作中占據了主動——這檔節目由燦星制作主導了購買版權、投資和運作過程,而浙江衛視則更像是一個播出渠道。
4.制播分離的模式——風險承擔。《中國好聲音》就是采用“制作方和電視臺共同投人、共擔風險、共享利潤”的模式進行節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它的優勢在于上不封頂,如果節目很成功,廣告價格翻倍。而節目收視率越高,獲取的利潤越大,雙方分得的利益就越大。另外它不會限制你的投入,為了更高的收視率,必須提高節目的品質,必須請到非常專業的明星、制作人員。這種制播分離的模式,會使制播雙方加大制作成本,保證節目質量。
三、經營模式
(一)全媒體營銷
在節目播出前1個月,欄目組首先在戶外媒體、平面媒體和網絡上進行預熱,重點介紹節目內容。在發布會現場上,專門播放了錄制的2位好萊塢名人對節目品質的評價,強調節目的高品質特性。在節目正式錄制過程中,欄目組通過各大網絡媒體在網絡門戶、微博上及時進行預告,邀請記者和娛樂明星好友現場觀看。
《中國好聲音》首播當晚,迅速在微博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姚晨、馮小剛、張梓琳、張靚穎、李玟等明星大腕力挺下,很多人的微博屏幕都出現了“中國好聲音”這個詞。通過這些意見領袖的口碑傳播影響其周邊的朋友圈子,口碑傳播則與節目高品質定位相吻合。
(二)廣告銷售模式
1.成套銷售——廣告價格成倍增長。《中國好聲音》的節目插播廣告一直是以套播的形式出售的。預售時,該類廣告的價格為15萬/條,每條15秒,1組3條共45萬元,第1季10期節目共450萬元。
2.首創重播廣告銷售模式。除了成套銷售插播廣告、及時提升價格之外,浙江衛視也在國內首先開發出首播與重播分離銷售插播廣告的形式,打破市場固定的“首播+重播”捆綁銷售插播廣告的模式。
3.特殊時段的廣告銷售。除了上述兩種廣告銷售模式,浙江衛視還結合特殊時段進行廣告的銷售。在總決賽廣告招標會上,15秒廣告,第一選擇權標底價45萬元,111萬中標;第二選擇權116萬中標;第三選擇權109萬中標。其12條15秒廣告賣出約1 100萬,刷新了衛視15秒廣告的新紀錄。
(三)衍生產品開發
1.歌手簽約包裝模式的借鑒。《中國好聲音》團隊塑造出了諸多未來新星,也借鑒了其他選秀節目的經驗——對人氣選手進行包裝推向廣闊市場。目前已有46人與節目制作方的藝人經紀部簽署了合約。徐海星、李代沫、吳莫愁、吉克雋逸、金池等人的身價也迅速飆升。
2.商業表演模式的巧用。關于學員的開發,整個團隊已經指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計劃,如舉辦巡回演唱會、音樂劇、音樂電影、話劇等全方位演藝活動。對于演唱會的收入來源,在國內的場次,主要是通過“門票+廣告贊助”的模式賺取利潤;而國外的場次主要是靠廣告贊助盈利。
3.網絡版權銷售。自從《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播出之后,高收視率和良好的口碑使得該節目在各大視頻網站的網絡點擊率也一路激增。電視屏幕上的絕對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觀眾上網觀看該節目視頻的熱潮。愛奇藝不僅買下了《酷我真聲音》的獨家網絡播放權,并且成為擁有該節目完整版播放權利的惟一視頻網站,而整個團隊也獲得了可觀的版權收入。
4.衍生節目廣告開發。《酷我真聲音》是《中國好聲音》之后的一檔衍生欄目,邀請的成員是《中國好聲音》中的人氣學員,由主持人就觀眾所關心的問題,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問答。
母節目是頻道核心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子節目,和母節目有關聯也相對獨立,可以有效地延長可投放廣告的空間和事件。隨著母節目《中國好聲音》首播,廣告插播價格達到36 萬元/15 秒、重播16 萬元/組的水平[4]。短短10 分鐘的《酷我真聲音》廣告銷售也受到了多家廣告商的追捧。
參考文獻:
[1] 浙江衛視,csm44.
[2] 王寅.聲音是第一生產力:以《中國好聲音》為例[N].南方周末,2012-08-02.
[3] 張樂,段菁菁.中國好聲音熱播的啟示與反思[N].新華社,2012-10-01.
[4] 蔣夢惟.“中國好聲音”延伸賺錢產業鏈[N].北京商報,2012-08-17(A05).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