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金融學“平臺+菜單+模塊”的“三位一體”多元評價人才培養新模式,即設置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結合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在潛能識別、激發的基礎上,通過“增設三種菜單,細化模塊課程”增強專業與需求的無縫對接。并制定多元化評價標準,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多元化學生評價方式。可通過改革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探索“潛能激發型”教學模式;實行教授導師-項目-任務制;組建學習小組,采取項目團隊協作制;建設與改革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教學考試方法和學生評價體系;完善教學團隊運行機制,改革激勵機制;推進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等具體措施實踐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三位一體”;多元化評價;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213-02
一、新形勢對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趨勢的新要求
中國十余年的大眾高等教育模式帶來了人才的大量同質化培養。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上所面臨的同質化問題包括:重視數量忽視質量的粗放式、外延式培養特點突出;針對市場需求、針對學生個性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性不明顯,培養規格特色界定不明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環節相對薄弱;學生創新素質、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培養重視不夠等。
未來中國金融業面臨重要改革與發展機遇:從我國金融業自身發展來看,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比例不合理、城市金融服務與農村金融服務結構不合理、投資金融與消費金融比例不合理、服務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金融比例不合理等金融業結構問題正在被努力化解;從中國金融業開放進程角度來看,引進外資金融機構與發展本土金融機構、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與發展國內金融市場、人民幣定價市場化及國際化等國內國際金融協調發展問題正在被積極推進。在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金融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但長期保持高速增長,而且對各類不同層次、種類的金融人才的差異化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二、金融學“平臺+菜單+模塊”的“三位一體”多元評價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含義及關鍵點
“平臺”,即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本科教育要求,設置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通過兩個平臺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公共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和科學精神,掌握現代人工作、學習應具備的技能和手段,為終身學習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大平臺”之上,金融專業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在潛能識別、激發的基礎上,增加個性分流的中間環節,通過“增設三種菜單,細化模塊課程”增強專業與需求的無縫對接。“三種菜單”具體包括:戰略型、學術型的本科生思維與科研訓練體系菜單;創新創業復合型的本科生項目引導實訓體系菜單;與職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三種菜單”具體包括:戰略型、學術型的本科生思維與科研訓練體系菜單;創新創業復合型的本科生項目引導實訓體系菜單;與職業無縫對接的應用型本科生實驗實踐訓練體系菜單。三種菜單設置三套不同的核心課程群,三種菜單下細分若干差別化課程體系模塊。
多元評價——金融學修業年限為3—8年,這為金融學專業教學改革突出特色和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發揮空間。卓越的、創新的人才需要突破“流水線式”培養模式的局限,需要制定針對性培養方案、使用現代化培養方式、制定多元化評價標準。摒棄對學生單一采取“期末成績+畢業論文”的評價方式,采用創業成績、科研成績、實驗成績、實習成績、發表論文、寫作畢業論文成績及其他創新成果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
三、推進金融學“三位一體”多元評價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對策
(一)改革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
調整課程體系設置和課程設置,增加“核心課”、“菜單選修課”設置,大幅提高實踐教學環節課時、學分比重,并將實踐教學環節穿插進“學科與專業必修課”、“核心課”、“菜單選修課”、“模塊選修課”各個環節,規定各環節實踐教學最低學分。
(二)探索“潛能激發型”教學模式
中國近百年教學方法的改革,進程緩慢,突破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很好地吸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缺乏科學理論的建樹。金融學“三位一體”多元評價人才培養新模式運用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在建立金融專業學生潛能識別體系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潛能與個性。形成具有金融學專業特色的“潛能激發”型教學模式。
(三)實行教授導師-項目-任務制
以“教研共振”為基本思路,通過“提高、交流、整合”的途徑,加強團隊合作和個人成長結合的長效機制,通過規范課程設置、編寫新型教材、充實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方法、攻克科研難題使教研不斷相長。依托科研研究平臺,建立本科生科研引導導師和戰略引導導師制度。導師將有科研和戰略潛質的本科生吸收入其研究團隊,分解課題和任務,指導其完成并進行評價。
(四)組建學習小組,采取項目團隊協作制
遵循開放管理原則,對于學生跨專業選課、修讀雙學位、輔修雙專業等給與鼓勵。尤其是選擇項目引導實訓菜單下模塊的同學,注意培養其作為金融專業在創業投融資方面的專業特長和團隊組織、協作能力的訓練,以金融專業的視角參與創新創業。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需要,組成規模較小的一個學習小組,一般為5—10人。一方面,提倡學生們自己進行學習討論和對一些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勵相關老師在學生提出參與要求后能夠參加學生們的討論。
(五)建設與改革實驗教學體系
逐步提高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跟導師做課題、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參加競賽、實驗教學、實習實踐、發表論文等方式體現實踐教學,保證實踐教學學分占到畢業總學分的25%,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例和質量。加大建設實驗室建設力度,增加實驗設備的軟硬件投入,將金融專業實驗室建成集實訓軟件與實訓課程、教學工具與研究資源、實驗室管理與信息共享、學術交流與成果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金融實驗室,達到培養具備復合專業技能的實用性人才所需條件、為教師在經濟研究和金融模型優化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模擬環境和依托實驗室軟件、硬件及師生資源,聯合企業開展金融創新項目或檢測企業金融產品等,從而促進學校從教學研到產學研的成果轉化的目的。 在現有實習基地基礎上,大幅增加實習基地數量,更重要的是加強與實習基地的共建與合作。同時,通過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所學專業與實習基地的業務相結合、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相結合的過渡等方式,最終實現“雙師指導、雙師授課、雙向兼職、雙料師資”的教學與實踐改革。
(六)改革教學考試方法和學生評價體系
在多元質量觀的指引下,建立社會-教師-學生綜合平衡的多元化主體,針對個性不同,培養側重不同的同學采用“差異化”評價標準。摒棄對學生單一采取“期末成績+畢業論文”的評價方式,采用創業成績、科研成績、實驗成績、實習成績、發表論文、寫作畢業論文成績及其他創新成果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
(七)完善教學團隊運行機制,改革激勵機制
盡最大可能及時解決教學團隊的學習、教學工作、科研及生活上的困難,對于他們的教學改革能動性給與充分信任和鼓勵,充分樹立教師職業歸屬感和自信心。同時,嚴格執行教師教學工作制度,堅定不移地貫徹“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 在信任專業教師的能力和道德的基礎上,激發其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基礎上建立專業教師教學、科研、獎懲與本科學生培養效果直接掛鉤的機制。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定推薦和教學評優時,對于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優先推薦,如果不承擔足夠的本科教學工作,或出現教風懈怠、有背師德的表現,將不予推薦。這樣做既有鼓勵,又有約束,能者上,庸者下,形成了重視本科教學的制度規范。
(八)推進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在基礎專業課程教學通過單機多媒體、網絡多媒體、多媒體教學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進行金融專業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與完善,使學生在“面對面”學習的同時,通過網絡教學完成專業基礎知識的雙強化。使學生最大限度享有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教育經驗的雙重體驗,大幅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