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最為密切的教學方式。主要論述社會實踐對于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幫助大學生深刻了解國情、拓展創新創業能力、協作精神、主動適應社會的重要作用,提出“萬名大學生進萬村”的社會實踐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人才培養;重要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215-02
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和途徑,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984年,團中央向全國高校提出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時任團央第一書記胡錦濤同志指出:“要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們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社會實踐在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社會實踐的內涵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現實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具備人類實踐所呈現的一切普遍性特征。從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在校的大學生,活動的內容又受到大學認知廣度和深度的影響,因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大學生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稱。這是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也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體現。在這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中,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社會知識和技能,既能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豐富他們的生活,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和人生觀、世界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兩個過程:其一是實踐過程,主要指大學生向社會學習的過程;其二是服務過程,即大學生對社會施加的影響的一個過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由個體的角色向社會角色轉化,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歸宿感。
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一)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高效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艱苦奮斗、遵紀守法的理想和信念。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應該放在整體教育工作的首位。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途徑有很多種,包括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等,而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社會實踐以其具體、生動的表現形式對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社會實踐是意志形成的關鍵,人的道德品質也要在實踐過程中才能體現,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有利于發展、完善學生的人格。
(二)社會實踐有助于拓展大學生創新和就業創業能力
首先,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十分重要。學生在獨立實踐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如何適應社會、適應生活,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結合實際,有了自己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同時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學習積累相結合,會產生新的創造力(崔寧波,2010)。
其次,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前奏。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索質的現實要求和大學生們創業對參與社會實踐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應在全體大學生中普及社會實踐。實踐能力只能通過社會實踐來培養,舍此難有其他途徑。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夠逐漸養成。只有投身社會實踐才能獲得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機會,提高生存和競爭能力。
(三)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科學精神
協作精神和科學精神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協作精神要求大學生要具有與人分工合作的精神、共同發展意識;而科學精神要求大學生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嚴謹的治學能力和超前的創造能力。目前我國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主意識強,與人合作意識相對弱,然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是由社會實踐團隊集體來完成的,實踐的成果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加強協作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往往要結合專業所學開展科技攻關等實踐活動,這就非常需要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科學精神,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要進行認真嚴密的思考,獨立的批判精神才能夠完成。
(四)社會實踐幫助學生主動適應社會、明確成才之路
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型過程中,大學生的身份和地位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生自我發展的定位也在發生變化。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加了對社會的了解,尤其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能夠使大學生更加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提高,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縮短了就業后的適應期,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充分準備。
三、社會實踐培養模式創新——以東北農業大學“萬名大學生進萬村”社會實踐活動為例
(一)“萬名大學生進萬村”行動,奠定了實踐育人模式的堅實基礎
“萬名大學生進萬村”行動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主體,結合黑龍江省農村黨員干部素質提升活動,大學與省委組織部、團省委聯合發起的,活動以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教學實踐和“三下鄉”社會實踐為平臺,招募、培訓大學生,充分運用遠程教育、互聯網等平臺,廣泛開展扶村助農活動,努力實現科技進村、信息進村、文化進村,在服務農村青年致富成才的同時,促進大學生實踐成才、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東北農業大學一直注重發揮農業院校的自身優勢,把開展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創新實踐育人的新形式新機制,構建了以“萬名大學生進萬村”為載體,按照“暑期社會實踐與寒假社會調查相結合、日常社會實踐與專題實踐活動并舉、個體實踐與團隊實踐并重”的工作模式,努力打造實踐育人文化品牌,并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效果。學校連續25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2004年8月12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曾以“博士生搞了村規劃”為題,對學校赴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社會實踐活動作了專題報道。2012年8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對東北農業大學“萬名學生進萬村”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新聞報道。
(二)“萬名大學生進萬村”行動,提升了實踐育人模式的工作水平
2005年12月,學校積極響應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提出了“萬名大學生進萬村”行動計劃,實施六年來,共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42個,每年有95%以上的在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踐足跡遍布省內67個縣市、農墾的1500余個村屯,六年來學生撰寫的有學術價值的社會實踐報告230多篇,推廣科技成果110多項,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其中,大學生志愿者掛職哈爾濱市屬十縣新農村建設實踐服務團被授予2007年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16支團隊被授予全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研究生“科技村官”李穎通過對巴彥縣興隆鎮民主村,福合村的調研撰寫題為《同鎮異村的新農村建設:差距、原因及其對策研究》的調研報告,獲得全國“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三等獎,經濟管理學院“班村共建”社會實踐小分隊被授予全省十大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稱號,劉玉秀、遲喻丹等同學被授予全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稱號。
(三)“萬名大學生進萬村”行動,建立了實踐育人模式的工作機制
首先,招募、選派萬名大學生作為“科技信息服務員”,按照就地就近、專業對口的原則,與全省所有村進行“一對一”結對。開展科技知識傳播、技術項目咨詢、涉農信息速遞等活動,為農村青年致富提供技術支持。引導和幫助農村青年參加省委組織部開展的全省農村黨員干部素質提升活動,積極參與網上培訓、信息咨詢和視頻觀摩,走進鄉村農戶,積極開展實地幫扶和社會調查。
其次,選派博(碩)士“科技服務團”。組建由專家教師帶隊,多專業、多學科的博(碩)士生和本科高年級學生為成員的“科技服務團”,與縣(市、區)團委進行“一對一”對接。深入農村開展集中性的農業科技咨詢與指導服務活動,依托組織部門覆蓋全省農村的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參與開展農村青年致富技能大培訓活動。
最后,由各院(系)班級團支部,積極做好與鄉鎮團委、村團支部的對接。通過采取“一班聯一村”、“多班聯一村”和“一班聯多村”等不同模式,建立支部共建對子。聯合開展扶農助農活動,辟建農村實用科技項目試驗、示范、推廣基地或實體,扶持科技大戶立項創業。指導創辦和規范各類農村青年經濟合作組織,組織村團員青年充分利用全省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積極參加網上培訓和信息咨詢活動。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錦濤.在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OS-03 (C2).
[6] 徐國峰,于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7] 江兵,黃春.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今日財富,2011,(10).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