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充分發揮其在教育在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是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基于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等角度探討提升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265-02
2012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高校調研黨建工作時指出,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效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追求和歸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體現。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其實效性亟待進一步提高。基于社會工作的理論價值理念以及有工作方法等角度,探討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極大的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現象闡釋
近年來,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得以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以不斷拓展。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就業方式的深刻變革和調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定困境,導致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實效性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弱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傳入,良莠混雜,影響著青年大學生。部分大學生崇拜極端個人主義,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潮的沖擊和影響下,存在政治意識薄弱的傾向,政治立場不堅定,政治行為盲目等。
2.價值追求功利色彩較濃。隨著我國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和攻堅階段,當代大學生的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等增強,但同時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存在不容忽視的消極因素,價值取向發生偏差,價值追求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學習上出現錯位,輕理論重技能,輕公共課重專業課的現象嚴重;職業選擇更看重職業的物質價值;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等現象非常普遍;婚戀觀功利性、隨意性增強。此外,大學生在擇友、自我設計等方面也體現出了較濃的功利主義色彩。
3.道德意識薄弱。目前,有些大學生缺乏道德意識,不講社會公德,行為粗野,談吐庸俗,不尊重他人。一些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誠信缺失比較嚴重。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實效性不足受系統內部諸多要素協同變化的影響。
1.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弱化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強調社會的需要,認為大學生只需要被動地接受黨的政策意圖,“泛政治化”傾向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多樣性,要求學生不犯錯誤、嚴格服從,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本”、“ 生本”理念相對弱化,以訓導式和管束式的方法開展工作。此種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對學生本身的關愛,背離了初衷和目標,影響了實效性發揮。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制約因素多重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素質、主體意識以及自身定位等多重因素影響和制約了實效性的發揮。教育者不能真正認同職業角色,對職業角色缺乏自豪感,缺乏穩定的職業心態,主體意識欠缺;理論素質較低、知識結構不合理、人格力量欠缺;將自己定位于單一的“主體”,將大學生看成純粹的“客體”的片面自我定位等因素導致實效性不能充分發揮。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僵化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過于單一,較少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教育方式方法多以說教為主,講道理多于行為指導,管教多于啟發,灌輸多于引導,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變得僵化、呆板,難以使正確的理論內化為大學生信念和精神的支柱,限制了實效性發揮。
三、社會工作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啟示
基于社會工作視角出發,以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和科學、專業的工作方法對介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其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工作是融價值、理論與實務于一體的多維系統,是社會工作組織或機構及其社會工作者,依托特定的價值理論與專門技術,服務于個人、家庭、團體、社區、組織和機構的弱勢領域的過程,以此協助于當事人改變與推動社會環境的改變,其目標在于促進兩者在不同層面上的適應性平衡,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要,倡導社會公正,從而維持社會穩定及和諧發展。”
1.基于社會工作理念,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進實效性提升
基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基本理念,與以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相契合,樹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認識自我的價值,發掘自我潛能,樹立自我發展的信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基于 “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人格。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強調人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自主、協同、創造和獨立的主體人格。需要樹立“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尊重個體差異,建立平等關系,因材施教,使大學生真正能夠自主選擇,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增強教育實效。
基于“服務”的理念,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社會工作的宗旨與目標是要幫助人或社會解決問題,服務人群、貢獻社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務”的理念服務于大學生,使其由被動服從變成受益者,提供大學生真正需要的服務,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學生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聯系起來共同解決,問題解決的時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得以充分的發揮的時刻。
2.基于社會工作理念樹立和能力提升,推動實效性增強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
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職能轉變。大學生多方面需要的滿足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輔導與服務職能,其工作應由事務性工作轉變為教育和服務工作;社會工作助人活動的恢復、預防、發展功能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職能由規范補救功能轉變為預防與發展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還要努力由單一教育力量向尋求多方教育資源轉變,多方利用資源,形成教育支持網絡,共同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樹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的新理念。“以人為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工作中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鼓勵人。社會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積極樹立平等尊重、服務學生、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理念,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情感體驗,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實效性。
提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的能力。要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靈活運用個案工作,發揮小組工作優勢、借鑒社區工作思路,有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溝通、組織協調、創新、調查研究和掌握社會輿情等能力,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等理論知識。
3.基于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應用,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具有極強的應用性,有經典的專業方法和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創新、實效性增強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個案工作,是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運用有關人際關系與個人發展的各種科學知識與專業技術,對案主個人或家庭進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運用個案工作獨特的會談與溝通技巧,以個案工作系統的工作過程為借鑒,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個人輔導是個案工作的主要形式,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做出初步評估,制定指導的有效方法。其中行為修正模式、危機調適模式等新的工作方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術和手段支持,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牛的問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小組工作,是“以團體情境、團體互動作為治療的入手處與主要途徑”,使社會適應不良或處于某種危機與困境中的人獲得心理支持,獲得應對現實問題的信息、態度、方法。進而“促進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健全、良好心態與行為方式的形成,以及特定問題的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工作的方法,利用組員之間互動中的彼此分擔、支持、感化、教育、態度與行為的變化等,引導小組成員向健康、積極、建設性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性影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促進其實效性提升的有益借鑒。
社區工作,是“以社區及其成員整體為對象的社會工作介入手法。通過組織成員有計劃地參與集體行動,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要。在參與過程中,讓成員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培養自助、互助和自決的精神,加強其社區參與及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意識,發揮成員的潛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過社區宣社區教育、社區行動等方式建立學生社區組織,形成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新型育人體制。用社區工作方法推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和社會性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課堂教學、校內教學的局限性,整合校內外社會資源,搭建一體化的教育平臺,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J].科教文匯,2009,(5):49-5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社會工作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 胡洪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8,(12).
[5] 趙 芳.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學生T作中的運用[J].江蘇高教,2006,(6):71-72.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