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近來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主流的學術觀點可按照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成三大類,即金融促進、互為因果、金融約束;現有研究普遍使用相關性分析等計量方法進行研究,存在局限性,難以打開金融促進經濟的“黑箱”機制,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在于有效追蹤金融資產來源去向。
關鍵詞:金融發展;經濟增長;金融深化;金融約束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024-03
引言
近年來,金融市場在消除貧困、國家崛起的過程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微型金融(MFI)的成功運營,如美國的社區銀行、孟加拉GB銀行、印尼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等,雄辯地證明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者們對此也作了大量研究。
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二者關系的綜述性研究也有不少,但普遍而言缺少一個較好的框架體系,故略顯凌亂。本文試圖從三個維度,以一個較清晰的框架,篩選、總結出具代表性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文章和觀點,以冀對中國金融改革、經濟增長提供些許幫助。
一、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主要理論
(一)金融促進論
支持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學者較多,論述角度主要包括金融結構、金融抑制/深化、金融功能、金融法權等。
作為金融發展學的開山鼻祖,哥德史密斯(1969)運用金融相關比率(金融資產總量與國民經濟總量之比)等指標,對各國的經濟水平進行了檢驗和觀測,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國金融上層結構發展要快于該國國民生產和國民財富基礎結構的發展,金融相關比率上升,但這一上升并非無限過程,達到某一階段(1-1.5)時停止;欠發達國家金融相關比率小于發達國家金融相關比率;大多數國家中,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發行與持有上所占份額隨經濟發展而顯著提高。甚至在金融相關比率已停止上升的時候,這一份額仍繼續擴大。
哥氏的金融結構論多屬狹義的金融結構論,關于金融結構更為廣義的爭論在于: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結構和市場為主體的金融結構孰優孰劣。朱閏龍(2004)總結了銀行體系支持者的主要觀點:(1)易于獲得企業和經營者的有關信息,降低管理成本;(2)更好地處理跨期及流動性風險;(3)動員資本,達到規模經濟。而市場體系的支持者對銀行的批評在于:龐大的銀行業使企業從事過于保守的投資,并抽取大量租金,減少企業利潤,窒息企業創新(Hellwig 1991;Rajan 1998);另一方面,銀行相對而言收到較少的管制,更容易同企業經營者達成共謀,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妨礙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結構(Hellwig,1998;Wenger,Kaserer 1998)。
不難想象,隨著金融市場逐步發展、金融體系日漸龐大,銀行在金融資源評估和配置中的效果在減弱,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會逐步下降。這一點已被英美等金融市場較發達的國家廣泛證實。
Demirgue Kunt和 Ross Levine(2001)考察了控制人均GDP水平后金融結構的法律、監管及政策決定因素,發現對股東強力保護、會計標準好、腐敗程度低、沒有明確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傾向于市場主導型金融結構;對股東和債權人保護不力、合約執行差、腐敗程度高、會計標準差、嚴格監管銀行系統以及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傾向于銀行主導型金融結構。Raghuram Rajan和Lulgizingales(1999)認為金融市場比銀行更依賴外部法律體系,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銀行主導型金融結構才是適合的。Tadesse(2000)指出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和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在促進經濟增長這一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金融部門不發達時,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所起的作用;而在金融部門發達時,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所起的作用則要大于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所起的作用。
E.D.Shaw和Mckinnon通過對比研究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金融體制,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Shaw(1955)指出發展中國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如利率管制、高估匯率等,由于對人性的理解不夠和對市場規律的忽視,導致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而以取消利率管制和匯率管制為主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則具有一系列正效應:儲蓄效應、投資效應、就業效應、收入分配效應、減少效率損失和貪污腐化。
Mckinnon(1973)與Shaw的觀點類似,從利率自由化的導管效應,論述了金融深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Mckinnon指出,與傳統觀點將貨幣和實物資本將二者視為相互競爭的替代品不同,在如下兩種情況下,貨幣和實物資本是互補品:(1)金融市場不發達,經濟單位必須依靠自我積累來籌集資金;(2)投資具有不可分割性,因為投資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獲得收益。在這兩種情況下,又由于投資和存款回報率的函數:
I/Y=f(r,d-πe)
其中I/Y為投資占收入的比,r為實物資本的平均回報率,d-πe為貨幣的實際收益率(d為各類存款利率的加權平均數,πe為預期未來通貨膨脹率)。這樣,當貨幣存款利率低于投資的實際回報率r的范圍內,實際利率的提升會提高內部儲蓄的意愿。在投資不可細分的假設下,內部儲蓄的增加,導致內源型投資上升。這即是所謂的導管效應。
金融功能視角下的理論研究始自 Merton 和Bodie(1995),他們的研究表明:金融安排的形成和演進有利于評估潛在投資機會、實施公司控制、便利風險管理、增強市場流動性和動用儲蓄資金。通過效率或高或低的金融服務,不同的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促進作用亦有大有小。Allen 和 Gale(2000)同樣從金融服務的角度指出:金融中介體和金融市場所提供的風險管理功能是不盡一致的。金融市場可以幫助投資者進行橫向風險分擔(cross-sectional risk sharing),該功能使其為投資者表達不同的意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制。金融中介可為投資者提供跨時期風險分擔(inter-temporal risk sharing)功能。因為金融中介體可以通過對不同時期的損益進行調整來防止資產價格的過分波動,從而平滑了不同期間的投資收益,優化了資源金融資源的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LLSV(1999)研究了金融發展的法律決定因素的問題。他們的數據集包括了有關投資者權利以及48個國家或地區有關法律規則執行程度的詳細資料,其研究結果表明對投資者的保護增加了外部融資的機會并且增加了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進而促進經濟整體增長和發展。陳志武(2009)指出,金融市場最能滋生違約風險、道德風險的溫床,金融交易的進行對制度、法律、產權保護等的要求要遠高于一般商品。因此明確的產權制度和嚴格的法律體系對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至關重要。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
“互為因果論”首由Patrick(1966)提出,在其論文《欠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中,Patrick將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為“供給引導”和“需求跟隨”兩種:(1)“供給引導”是指金融發展先于實體經濟部門中的金融服務需求,金融部門主動地將滯留在傳統部門的資源動員出來,并將這些資源轉移到能夠推進經濟增長的現代部門,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即經濟增長是金融發展的結果;(2)“需求跟隨”是指金融發展只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結果,市場范圍的持續擴張和產品的日益多元化,要求更有效地分散風險和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發展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是消極被動的,金融發展只是對來自于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需求所作出的被動反應。
Lucas(1988)也并不認為單純的金融發展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影響,他認為經濟學家們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認為經濟發展會創造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這種需求導致金融部門的發展。Demetriades和Hussein(1996)對16個發展中國家19601990年的年度數據進行了協整分析,結果并不支持“供給引導”型因果關系的觀點。除了少數國家,大多數國家,兩者因果關系都是雙向的。他們的研究意味著金融與經濟的因果關系受各國制度特征的影響很大,提醒人們既不要全盤接受“金融引領增長”的觀點,也不要全盤接受“金融追隨增長”的觀點
中國學者丁曉松(2005)通過單位根和協整檢驗探討了1986—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他的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但是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大。
(三)金融約束論
在金融深化、自由化被廣為認可后,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等學者提出了與自由化倡導者觀點相反的金融約束理論。Stiglitz(1997)在新凱恩斯主義學派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金融市場脆弱和不穩定的原因,他認為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應采取間接控制機制,并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與監管制度,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規范制度約束金融市場的無序發展反而能夠促進資本形成。
在此基礎上,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 (1997)在《金融約束: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一文詳細論述了金融約束的觀點和主張。他們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應采取必要的“溫和的金融約束”政策,這些國家金融體制的最大缺陷在于制度結構薄弱,但同時最需要動員國內儲蓄、增強金融的長期穩定性,故政府部門應通過控制存貸款利率、控制市場準入和直接競爭等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并使這些租金保留在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內,從而激勵和誘導民間部門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商品與服務,推動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根據國外學者Pagano(1993)、Maxwell(1994)、Levine (1997)、Lewis(1995)等提出的內生金融發展模型,沈坤榮和張成(2004)對來自中國各省各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指出目前中國內生金融發展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的機制尚存在障礙,金融機構的低效率成為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絆腳石。
筆者也認為,當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大而不倒”的銀行體系猶如金融市場上的“利維坦”,一定程度的金融約束一方面可使銀行發揮市場引導、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可為民間提供適當的激勵,有助于金融市場秩序井然(下轉28頁)(上接25頁)中發展,其效率和安全性均優于純粹的金融自由化。
二、現有不足及未來研究展望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二者關系緊密這一事實,已被廣為認同。學者們嘗試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去解釋二者的關聯和相互作用。一個普遍的研究方法是:通過搜集整理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數據,運用計量手段進行檢驗并獲取結果,從而提供理論支持。但缺陷在于:相關性分析并不能說明倒底是金融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推動了金融發展,也不能說明金融發展從來都是外生于經濟增長;使用不同數據用因果模型的檢驗結果并不完全一致;數理檢驗很難將外部變量全部排除,比如經濟活動與技術創新毫無疑問影響金融體系的結構和發展水平。
另一個較為模糊的問題是,金融機構究竟通過何種方式和渠道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現有觀點對于這一問題的解釋力極為有限。用“黑箱”來比喻人們對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大致是符合事實的。如何打開這一“黑箱”,是接下來學者們應該攻克的學術難題,因為弄清這一“黑箱”的內在機制,對解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的一個思路是,有效追蹤金融機構金融資產的來源去向或許能夠幫助去除“黑箱”的面紗,但這需要大量統計數據進行計算檢驗,無疑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參考文獻:
[1] 丁曉松.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1):64-65.
[2] 喬家立.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
[3] 朱閏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文匯,2004,(6):46-64.
[4] 沈坤榮,張成.金融發展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跨地區動態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7):15-21.
[5] Demirguc Kunt,A.,and Levine,R.( 2001)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database,i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Markets and Development ( A.Demirguc- Kunt and R.Levine,Eds.),pp.17- 80.MIT Press,Cambridge,MA.
[6] 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7] Levine,Ross,1998,T he Legal Environment,Banks,and Long - Ru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Vol.30,No.3,pp.596-613.
[8] McKinnon,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A Review of Literature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WU Wen-tai,XU 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s a significant issue researched by numerous professor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fluence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ert on economic growth,prevalent points in this academic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nancial promotion,reciprocal causation and financial restraint.Two common problems of general research are the limitation of relevance analysis and the difficulty of opening the“black box”.A potential solution might lie in investigating the flowing and current of financial property and resource.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deepening; financial restraint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