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政府的外力推動,即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將扶持政策落實到位,為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保駕護航。小微型企業自身也要積極行動,抓住機會自主創新,著眼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其自身市場競爭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中小微型企業;困境;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047-02
南通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為主的城市,據不完全統計,至2011年末南通市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有94 070家,占私營企業總數的53%。小微企業的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占據全市經濟總量的60%、57%和40%,提供了70%的城鎮就業機會。 ① 從企業數量、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和提供就業機會來看,在南通,中小微企業始終是推動經濟市場化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支撐產業發展、維持社會生活的基礎。所以小微企業在促進市場競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技術創新、補給國民經濟發展活力、增加就業與社會和諧穩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宏觀緊縮信貸政策、成本增幅快、稅負重等因素影響,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遭遇了融資難、用工難、經營難和發展難等前所未有的困境。出現這種困境的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企業本身的缺欠。
一 、扶持政策落實難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型微型企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1年10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當前一些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偏重等問題突出”,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為小微型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法規的保障。但據國家統計局南通調查隊抽調查顯示:在問及政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對本企業的影響時,46.8%的企業認為有措施但效果不明顯;47.6%的企業未感受到有措施;僅有5.6%的企業認為措施明顯有效。從企業繳納的各項費用來看,10.5%的企業費用有所減少;63.7%的企業繳納費用沒有變化;25.8%企業交納的各項費用較2011年有所增加。此外,90.3%的企業不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97.6%的企業未得到過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② 南通扶持小微型工業企業政策效應較為有限。
二、企業本身也存在制約增強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因素
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尚處于起步階段,具備創新能力的中小微企業所占比重很小,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能進行新產品開發的企業數量更少。同時,制約增強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因素較為突出,在人才、體制、技術、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
1.人才匱乏。小微型企業不僅缺少一般技術人才,特別缺少專家,最關鍵是缺少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目前小微型企業家的素質普遍不高,創新意識不強,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人員,特別是缺乏由核心專家組成的創新團隊,缺乏素質好的一般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小微型企業招用技術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等問題。
2.創新機制不健全,創新成果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許多企業沒有建立健全的創新機制,缺少創新成果保護和創新激勵措施,中小微企業往往因為創新機制不健全導致核心團隊和人才大批流失,無力進行持續性的創新研發;缺少創新成果保護措施,容易出現創新成果被模仿、被侵占的情況。
3.技術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為主導的小微型企業,習慣以低廉生產要素贏得利潤,提供的產品、服務科技含量低,處于生產鏈的低端,缺乏自己的品牌。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參與市場競爭,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盲目投資,熱衷于利潤豐厚的行業,急功近利的傾向較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缺乏諸如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之類的高附加值產業。
三、微企業技術創新是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產物
(一)政府為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外部的推動力
政府的主導作用應該表現在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一系列財稅金融政策,強化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通過政府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對微企業自主創新、科技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重視非銀行金融機構及非債權融資,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的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政府根據中小微型企業自主創新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企業組織創新和參與創新競爭的社會規則,引導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二) 企業在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
1.創新人才培養。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根本,人才是產品創新的保證,人才是管理創新的基礎。企業是自主創新工作的主體,對于企業而言,人才是自主創新的主體。(1)培養具有創新理念的企業家。經濟發展靠企業,企業發展靠企業家、專家和全體員工。靠企業家推動管理創新,靠專家推動技術創新,靠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推動企業發展。企業家是企業創新的靈魂,是具備執行創新職能的主體,有活力的企業家的戰略部署是小微型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企業家是具有預見性、洞察企業發展機會、勇于革新、敢于冒險、開發新產品、新服務和新管理的人。企業家引領企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即企業的產生、擴大、縮小、倒閉,成為經濟整體發展的原動力。小微型企業的企業家決定企業發展的整個過程,即企業要如何發展,開發何種類型的產品、采取怎樣的生產工藝、提供什么形式的服務等,都由企業家決定的,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有什么樣的企業,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有什么樣的員工。所以,企業管理創新首先要靠企業家,小微型企業的企業家是否具有創新意識決定企業能否創新。具有創新理念的企業家才能帶領、支持、鼓勵下屬去積極創新。所以企業自主創新要依賴于有創新精神、敢冒風險和有決策眼光的企業家去推動。(2)校企聯合培養人才。中國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高校的教師理論性較強,小微型企業需要實踐性強的人才,校企聯合即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可以選派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進高校接受理論學習,或請理論功底扎實的高校教師到企業進行理論指導,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小微型企業應該成為高校的實習基地,大學生可以通過實習培養實踐技能的同時,又了解小微型企業的實際情況,便于選擇適合自己的、發揮自己特長的企業,也便于小微型企業引進合適的人才。
此外,企業應該堅持培養和引進各種創新型專家,加大對全體員工的培訓,以此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保證企業永續經營。
2.健全創新機制,有效保護創新成果。自主技術創新企業通常采取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是申請專利,專利已經成為衡量、分析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狀況、一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指標。小微型企業為克服其技術力量薄弱的弊端,在技術創新后,避免技術開發成果被模仿、侵占,對應該申請專利的產品或技術要及時申請,通過專利制度來保護技術開發成果的合法地位,把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樹立“知識產權立企業”的戰略思想。
為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小微型企業內部應設有一套由專職人員負責的完整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負責的創新動力的生成和決策、創新戰略的制訂和實施、創新計劃制訂與執行、創新過程各環節內的管理以及環節間、部門間的協調;二是負責商標的申請,授權后的管理,以及專利技術的應用、實施、轉讓;三是負責企業創新激勵機制的設計和實施、人員考評、獎罰和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的創新機制建立、健全和運作。
3.加快轉型升級。小微型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小微型企業增長方式粗放、產業層次不高、創新能力弱等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客觀上又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難點。依靠自主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是小微企業“突破”的必由之路。小微型企業必須通過轉型升級改變過去“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利潤、低端市場”的“低價工業化”模式,雖然轉型升級面臨著動力不足不想轉、方向不明不會轉、風險太大不敢轉、支撐不夠不能轉等問題,但小微型企業只有通過轉型升級才能謀生存、求發展。發展低碳化、產業高端化也為小微型企業創新和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發展低碳化要求傳統小微型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采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推廣應用節能減排的設備和產品,實現清潔集約生產。產業高端化會促進小微型企業價值鏈升級,依靠精益生產、技術創新和品牌塑造,實現了由“低質量”向“高品質”的成功轉變。利用國家“重點支持小型企業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節能減排、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改善安全生產與經營條件等。各地也要加大對小微型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政策,小微型企業重視技術改造和創新,優化生產要素,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找準市場定位,發揮特色優勢,打造出新的增長點。
提升小微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小微型企業的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是小微型企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俞哲.大力提高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能力[J].企業管理,2012,(7):125-126.
[2] 辜勝阻,楊威.“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新戰略思考[J].江海學刊,2011,(5):81-88.
[3] 茹莉.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析與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2007,(6):55-57.
[4] 王俊峰,王巖.中國小微企業發展問題研究[J].商業研究,2012,(9):86-93.[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