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務經濟環境下,金融業發展呈現出金融手段信息化、金融發展自由化等特征,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監管的核心要解決好兩大關系,即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管、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中國傳統金融監管與當前服務經濟發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應借鑒國外服務經濟先行國家金融監管的經驗與教訓,結合中國服務經濟發展的實踐要求,構建國內金融監管制度和先行試點。
關鍵詞:服務經濟;金融監管;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082-02
一、服務經濟環境下金融業發展趨勢及金融監管核心問題
1.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管的關系。金融自由化是服務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金融監管機構既不能抑制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也不能忽視對風險的防范與金融的穩定。因此,處理好適度的金融監管與金融自由化的關系是確保金融業持續有效發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過于嚴格的監管將使得金融行業喪失活力和效率。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后,西方發達國家逐步加強了對金融領域的管制,形成了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然而,在金融自由化的趨勢中,金融管制的僵硬性逐漸突顯出來。隨著市場利率變化不斷加劇以及通訊和數據處理的技術不斷革新,嚴格的金融監管無法與趨于自由化的金融環境相適應。對金融體系過度干預不僅無法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益,反而會抑制金融機構的發展,進而抑制服務經濟的深化發展。因此,在實施金融監管的同時也需要給予金融發展一定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金融監管又不能過度放松。金融監管的缺失不僅會大大增加本國的金融風險和不穩定性,還可能導致全球范圍內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最終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金融危機之所以如此迅猛地爆發并傳播,從金融監管角度來看,正是由于金融自由化下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使得資本在金融環境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大量投入而引發。由此可見,金融自由化離不開金融監管。
2.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是動態“博弈”的過程。服務經濟環境下的金融業既需要金融創新作為動力,又需要金融監管作為保障。金融監管機構必須重兩者自身發展的同時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共同促進金融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一方面,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但另一方面,金融創新也增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增加了金融監管的難度。金融創新是將諸多風險以不同組合的方式再組合,這種組合后的金融風險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業務顯得更加復雜,使金融機構難以控制。同時,金融創新的蓬勃發展,使得銀行與非銀行業、金融與非金融業、貨幣資產與非金融資產的界限難以界定。這必然導致金融監管機構原有的調節范圍、方式和工具出現不適,需要調整。因此,在服務經濟的環境下保持與金融創新的同步發展是金融監管機構的首要任務。
二、傳統金融監管與服務經濟發展要求的差異
1.金融混業經營趨勢與分業監管現狀導致監管低效。現代服務經濟下的產業延伸、擴展、重疊和交叉,要求金融服務作相應的延伸、擴展、重疊和交叉。這一變化也必然要求金融服務業加快向混合經營發展。而目前中國實行的是分業監管體制。在混業經營格局下仍然實行分業監管架構,就會出現體制落后于市場的弊病,導致監管失靈和低效。在分業監管狀況下,沒有一個監管部門擁有全部信息和權威以監控系統性風險,無法識別并制約個別金融行業或機構危害整個金融系統穩定的不當行為,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很難采取高效率的聯合行動解決金融市場突發的危機事件。如目前中國金融控股集團的母公司由中央銀行監管,而其子公司則按所處行業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來監管。一個金融機構同時受到多個監管主體的監管,往往會由于監管部門自身的責、權、利而產生權利糾葛,容易造成監管重復或監管缺位,或者出現監管成本過高與規模不經濟問題。
2.金融服務業行業滲透和交叉導致分業監管出現管理盲點。在服務經濟下,行業滲透和行業交叉使分業監管出現了管理盲點和監管責任難以明確的問題。由于分業監管實行的是各個監管部門各自為政的監管方式,而金融機構的業務滲透和交叉使得非主管的監管部門難以跨部門進行全面監管。而且有的業務在一個金融機構中呈現多個行業的滲透,更使得單一監管部門無法進行監管,于是出現監管盲點。最為典型的是當前金融理財產品的出現,往往呈現銀行、保險和基金的業務重合,使得單一監管部門對這類產品不同環節的監管顯得無可奈何,或者無法進行跨行業監管,或者干脆撤銷某些跨行業的理財產品。而這又阻礙了現代金融服務業的創新與發展。
3.金融服務業的自由化復雜化發展要求與分業集中監管的差距。長期的金融抑制阻礙著中國金融的發展,在服務經濟下,金融服務業日益向自由化復雜化發展,金融市場競爭性增強,資本配置效率提高,融資方式多元化,企業有更多渠道獲得資金,并促進金融創新的發展。但金融業務業發展的自由化復雜化,也更容易積聚金融風險。我們既需要金融服務業的自由化以滿足服務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有相應的監管手段以保證金融安全。在當前中央政府外部監管為主的分業監管模式下,由于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分兵把守,其金融監管只能以銀、證、監某個角度為立足點,在操作中面對復雜化、多方面的問題卻鞭長莫及。既要金融的自由化,又要金融安全,就必須改革當前的分業集中監管模式。
4.合規性監管與服務經濟所要求的風險性監管的差距。合規性監管是指通過行政手段,對金融服務業執行國家的法規、制度和規章等情況進行監管。風險性監管,是依據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分別從內部和外部開展對金融機構的全方位的、動態的監管,以加強金融機構的穩定性,是在合規性監管基礎上進一步的審慎性監管。中國金融監管內容歷來強調合規性,即金融業務經營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在金融自由化趨勢下,金融創新業務日趨復雜,競爭日趨激烈,從近幾年披露出來的金融大案要案來看,都是粗放型管理、片面追求資產規模釀成的惡果。隨著服務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金融監管從合規性監管逐步過渡到風險性監管的模式。
三、中國服務經濟發展對金融監管體制的要求
1.適應混業經營的要求。由監管制度上實行漸進式的增量改革是中國金融監管適應混業經營要求的最佳途徑。當前中國金融體系還比較脆弱,匆匆從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過渡到混業經營、混業監管,并不是最佳的選擇。應當以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需求為契機,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整合各個監管機構的職能,增設相關機構或增加相關機構的職能,相對于把分業監管制度進行徹底改革的做法,其阻力及風險小于制度性顛覆所帶來的影響。為適應金融混業經營對監管漸進式改革的要求,主要應考慮四個方面:(1)綜合性的金融監管機構;(2)要求設立全面的金融市場監管體系;(3)制定能體現中國金融體系規范發展的相關法律;(4)應當加強金融機構間的協調實現信息共享。
2.適應服務經濟下金融自由化要求的金融監管。服務經濟發展必然推動金融自由化進程。這個過程要求金融監管既不妨礙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又能防范自由化進程中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和動蕩。適當減少行政干預,降低金融監管的地方分割程度,增強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
3.適應風險防范的要求。設立金融服務機構內部的風險預警系統,金融服務機構內部風控控制系統較薄弱,是中國金融監管的軟肋。金融服務機構內部建立科學的風險預警系統才能使各機構的經營管理能真正按穩健方式運行,資產能得到保護,負債能得到控制。特別在當前國際金融業務急劇發展和資金調撥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內部控制系統就顯得越發重要,并能夠促使外部監管的效果更好地表現出來。建立健全科學的預警指標。這套指標主要包括反映資本充足性的指標、反映流動性的指標、反映資產質量的指標等。針對中國容易引發金融危機的三大因素(外債、銀行壞賬和通貨膨脹),借鑒國內外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風險防范指標體系。建立完善金融機構材料上報制度。金融風險預警制度必須建立在充分、翔實的金融資料基礎上。各金融機構必須按照金融監管當局制定的時間、項目、格式和口徑上報各種財務報表和資料,并保證上報資料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建立風險預警的評估系統和傳導機制。金融監管當局在收到金融機構上報的資料后,由專人進行匯總、整理、分析,并運用各種預警指標,預測各家機構所面臨的風險程度。隨后,金融監管當局應及時將金融風險反饋給金融機構,向有問題金融機構發出警示信號,提醒有問題金融機構及有關部門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金融風險。建立金融服務業分類風險控制體系,設置混業經營下的金融“防火墻”,設立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機制。目前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對于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方面存在相當程度的缺失,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相應的保護手段和措施。作為金融市場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必須給予最大程度的保護,才能減少市場的動蕩,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銀行受利潤動機的驅動和迫于競爭的壓力,難免過度承擔風險,一旦破產,將損害儲戶和其他客戶的利益,嚴重者造成社會動蕩。為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中央銀行的監管目標應以此為重。從銀行監管方面來看,抓緊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已迫在眉睫。從證券市場的監管來看,必須進一步完善保護消費者的法規、制度,使得金融機構的信息更加透明化,通過這些法規制度來減少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帶來的劣勢,從而更大程度上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陳元.以開發性金融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科技產業,2010,(8).
[2] 高翔.以改革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經濟能力[J].天津經濟,2010,(6).
[3] 加快金融改革創新 提高服務經濟水平[J].西南金融,2006,(3).
[4] 陳樺.加快金融改革服務經濟建設a[J].柴達木開發研究,1996,(3).
[5] 李慶振.積極服務經濟建設大局努力發展房地產金融業務[J].中國金融,1998,(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