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金融危機時代,隨著企業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各地紛紛掀起農民工返鄉潮,農民工返鄉后就業問題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視。農民工就業形勢的惡化,將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高度重視農民工的就業,將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金融危機影響下農民工大批返鄉為背景,通過研究陜西省柞水縣農民工返鄉原因及經濟社會影響,進一步提出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柞水縣;農民工返鄉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28-02
后金融危機時代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問題研究
彭琨成
(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后金融危機時代,隨著企業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各地紛紛掀起農民工返鄉潮,農民工返鄉后就業問題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視。農民工就業形勢的惡化,將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高度重視農民工的就業,將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金融危機影響下農民工大批返鄉為背景,通過研究陜西省柞水縣農民工返鄉原因及經濟社會影響,進一步提出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柞水縣;農民工返鄉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28-02 爆發于2007年的美國金融海嘯蔓延全球演變為經濟危機,已經使全球經濟蒙受了自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以來最沉重的打擊。中國最終沒有在這場世紀災難中獨善其身,中國大多數勞動密集后金融危機時代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問題研究
彭琨成
(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后金融危機時代,隨著企業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各地紛紛掀起農民工返鄉潮,農民工返鄉后就業問題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視。農民工就業形勢的惡化,將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高度重視農民工的就業,將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金融危機影響下農民工大批返鄉為背景,通過研究陜西省柞水縣農民工返鄉原因及經濟社會影響,進一步提出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柞水縣;農民工返鄉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28-02型企業已身受重傷,裁員或放假導致大量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失業或提前回家,金融風暴吹亂了他們像候鳥一樣“東南飛”的遷徙節奏。返鄉農民工增多勞動力是農村工作的一個機遇,同時其就業問題又成為必須解決好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柞水縣返鄉農民工的主要特點①
從農民工的返鄉情況看,一是農民工群體龐大。2009年柞水縣共有農戶3.76萬戶,農業人口13.52萬,農村勞動力總數73 235人。外出農民工的戶數21 420戶,占全縣農業戶的56.9%,外出農民工總數34 880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25.7%,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7.5%。舉家外出的農戶775戶。二是農民工返鄉后大量滯留。春節前返鄉農民工總數16 172人,截至2010年2月底尚未外出的農民工6 703人,占返鄉農民工總數的42%。三是返鄉時間提前,較往年提前兩個多月。
從返鄉農民工的結構看,一是返鄉農民工男性多于女性,返鄉男性9 981人,返鄉女性6 191人。二是高年齡段的返鄉農民工成主體,29歲以下4 463人,占總數的27.6%,30到40歲6 663人,占31.2%,40歲以上5 046人,占總數的41.2%。三是低文化程度的返鄉農民工明顯較多,返鄉農民工小學及以下學歷4 415人占37.3%,初中8 232人占40.9%,高中及以上3 526人占21.8%。
從返鄉農民工的意愿看,一是個體有差異,務工意愿有差別。性別、年齡、學歷的差異造成選擇務工意愿不同。87%的年輕女性一般選擇進入電子、制衣、制鞋、玩具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務工;75%的男性選擇進入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地、煤礦、工廠從事建筑、開采運輸,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務工地點普遍為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在工地上干活的較多。二是自主創業意愿強烈,但缺乏資金。調查中80%的人希望能自主創業,比如辦加工廠,辦場搞養殖、規模化種植,但資金是最大的障礙。
從返鄉農民工的務工環境看,一是流動頻繁,務工地點多變。農民工即使在同一務工地點,換的工作也比較多,不論公司、工廠或建筑工地等都存在階段性用工現象,“訂單”做完后,他們就得重新找工作,使務工地點變換較多。二是舉家外出呈上升趨勢。調查中發現夫妻雙方都在外面打工,為方便照管子女,將子女帶到務工地點就近入學的情況呈上升趨勢。三是找工作的途徑不多。農民工在外打工,主要是依靠熟人介紹或自己找,存在一定盲目性和扎堆現象。
二、農民工返鄉的影響
1.農民工返鄉易引發社會治安問題。首先,民工失業可能衍生出企業欠薪逃匿行為。企業虧欠農民工工資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平常年份況且如此,在形勢急轉直下的當下情況恐怕更見嚴重。其次,失去得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失去養家糊口的收入來源,農民工的家庭生活就將面臨威脅、家庭關系受到威脅;更讓人擔心的是農民工周邊社會關系,因失業而導致心情郁悶、脾氣煩躁極易引發民間沖突,甚至引發民事、刑事案件,這對于社會治安管理來說將是個重大挑戰。
2.農民工返鄉加劇了當地農村土地壓力、嚴峻了本地就業形勢。長時期以來,柞水縣農村土地上人口密度居高不下,農民生產成本的提高和總產量的低下,而農民從土地上取得的微不足道的收入甚至不足以彌補其生活生產開支,更無須說子女上學和醫療保障,而這也正是相當一部分農民棄地進城打工的原因之所在。如今原本因農民工進城而轉讓的土地必將重新索回,當地土地壓力也會因此而再次恢復到以前的高壓狀態;此外,原本當地存在的一些手工業或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就業秩序也可能被返鄉歸來的農民工所打破,這些從沿海發達地區歸來的“準工人”的技術水準相對高于固步自封的本地工人。如此一來,很多企業在招工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甚至可能出現“辭舊迎新”的局面,因此大量本地工人即將面臨就業困難甚至失業的困境。
3.大量農民工的失業,給農村土地流轉的風險敲響了警鐘。隨著提前返鄉農民工的增加,農村土地流轉糾紛卻可能隨之升溫。隨著規模擴大、速度加快、流轉對象和利益關系多元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土地經營權流轉糾紛、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等案件逐年增多,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群體訴訟,呈現出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敏感度高、處理難度大等特點。而事實上,返鄉農民工出于對生計的擔憂,更多的是要求為自己的土地權益討回明確的說法,而他們對于收回土地后重新務農的積極性不會太高——返鄉畢竟是暫時的,很多人還是會繼續回城找工作。盡管如此,現階段柞水縣農村流轉合同的簽訂不規范或根本沒有簽合同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生計壓力的加大使得返鄉農民工更加關注土地問題,而這些不規范的流轉行為將成為加大糾紛的導火索。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政策建議
1.積極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穩定并拓寬農民工就業門路。應降低對于中小企業的信貸標準。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加強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資金支持。針對目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著的渠道不多、形式單調的問題,可以考慮采取興辦由非政府機構組建的信用擔保機構,組織中小企業建立資金互助會等措施。
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各種中介機構、社會團體組織在開展專業化協作、產品銷售、進出口業務等方面為中小企業牽線搭橋。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對中小企業提供培訓、信息、咨詢、融資服務、稅務代理、記賬代理等服務。
對生產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企業,引導其采取靈活用工、彈性工時,企業和員工協商溝通,盡量做到降薪和不裁員,待日后經營好轉再恢復員工原有工資,這無論對企業克服眼前困難還是促進長遠發展都是充滿積極意義的;另外應適當創新、力求產品多元化,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另一方面企業也應注意建立儲備人才資源,對其農民工進行適當培訓,使其能夠掌握更多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
2.積極扶持有條件、有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創業,積極推動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實踐證明,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是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的平臺和載體,為廣大農民離土不離鄉創造就業機會,而且農民工本地創業對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拓展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等諸多方面都將產生積極、深刻乃至歷史性的影響。
在操作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在資金扶持、信息共享、社會保險接續、工商稅費優惠等方面給予農民支持;認真考察創業項目可操作性、風險性和加盟資金適度性,搞好金融服務,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符合規定的給予財政貼息。在具體形式上,家庭養殖、餐飲業、服務業、運輸業、農產品加工業、地方特色產業、物流業、經紀人等都是農民工創業的基本形式,其中農村物流業和經紀人都是較新的形式,鼓勵返鄉農民工參加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推進像柞水縣這樣的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工就業崗位。小城鎮今后應當成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農村非農人口和工業的主要集聚地。為此,柞水縣有必要在地面交通、自來水、地下排水管道、垃圾和污水處理廠、教育和醫療衛生等方面大幅增加投入,并規劃出一定的建設用地,用于支持工商業的發展。
相對于大中城市,小城鎮更容易騰出建設用地。由于小城鎮非常貼近非農人員在農村的老家,因此,當地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收購進城農民的老房子、加以拆除并復原為可耕地的形式來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政府還可以用平整農地、復墾荒地、搬遷散居在村落的小工廠等方法來增加可耕地面積,以此來交換小城鎮的用地指標。除了建設用地外,對那些有自主居所、工作比較穩定的進城務工、務商人員,小城鎮不僅應給予其居民身份,還應用一定的社會保障待遇來換取其承包的土地,并交還給非農人員原來所在的鄉村,以此來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4.繼續穩定并深化各種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吸引部分返鄉農民工務農,以切實解決農村空巢化和務農人員年齡嚴重老化的問題。要進一步理順農產品價格,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要密切跟蹤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靈活運用多種手段保護農產品價格,防止谷賤傷農;要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促進糧食價格合理回升,增加主要農產品儲備,鼓勵企業增加商業收儲;密切產銷銜接,暢通流通渠道,完善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逐步加大農業補貼力度。農業補貼是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有效措施。要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大規模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補貼范圍應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根據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和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及時增加補貼,有利于鼓勵糧食生產的要求,完善補貼辦法。
要大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制定有效政策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縣域流動,統籌配置各種資源,有效集成各項支持政策,增強縣域經濟對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能力;要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要促進鄉鎮企業健康發展,重點支持成長性好、就業容量大的企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
[2] 張民.金融風暴刮起民工返鄉潮[J].農家致富,2009,(3).
[3] 萬寶瑞.要重視新農村建設的兩支生力軍[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07,(11).
[4] 王柏生.把返鄉農民工變為區域發展內生動力[J].群眾,2009,(3).
[5] 李頡.論“農民工返鄉潮”對農村社會治安格局的影響[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9,(1).
[6] 吳晚芬,李衛述.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服務工作[J].政工研究動態,2009,(6).[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