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桐城、實現桐城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是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矛盾的根本措施。
關鍵詞:科學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和諧桐城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59-02
一、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桐城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GDP實現35.75億元,2011年已達178億元,年均遞增12.4 %。2000年三次產業構成為24.5∶45.2∶30.3,2011年三次產業構成演進成18.6∶48.2∶33.2。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額也隨之迅速增加,生活得以改善。200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 558元,2011年增加到8485元,十年時間凈增5 927元,平均每年增加593元,年均遞增11.5%,但低于GDP遞增率0.9個百分點。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425元,2011年桐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 385元,十年時間凈增11 960元,平均每年增加1 196元,年均遞增12.6%,高于GDP遞增率0.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55.9%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51.8%。2011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6.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1.4 %,因此說農民生活質量雖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仍然有差距。
二、統籌城鄉經濟加速發展的制約因素
1.面對桐城市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目前桐城市純農戶、中低收入戶等“弱勢群體”增收難。根據農村抽樣調查資料,2011年抽查戶中有16.2%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 000元;1.6%抽查戶的家庭人均純收入為1 500元以下,這部分家庭的人口占全市抽查居民人中的2.2%,而收入份額僅為0.49%。調查表明,這些家庭在人力資源、生產資料、市場信息等多方面均處于劣勢,加上這些家庭的收入大多主要來源于農業,在當前農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下,農業特別是傳統農業效益過低的狀況一時將難以改變,他們的收入水平顯然更難提高。
2.經濟薄弱鄉鎮、山區農民收入增長乏力。桐城市部分鎮特別是山區農民收入現有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多,勞動力人口負擔系數較高;生產資金緊缺,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不高,非農產業發展緩慢;農業生產受市場、自然等因素影響較大,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較高。這些都使得農民增收受到更多、更大的制約。目前全市經濟薄弱鄉鎮大都分布在山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農民非農就業機會少,勞動力主要滯留在農業生產領域,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大,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困難重重。這些地方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思想保守,安貧樂道,認知和接受外界新事物慢。目前勞務輸出雖是這些山區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但由于這些地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思想觀念、技能經驗的制約,轉移難度尤其大,即使轉移出去,也干苦力,具有轉移的不穩定性和轉移的低收入特征。
3.城鎮化實質性進展滯緩,農民減少和致富的效應短期難以充分發揮。改革開放以來,桐城市城鎮化穩步推進,特別是1996年撤縣設市以來進程明顯加速,人口城鎮化率由1996年的21.5%上升到2011年的40.75%,城鎮化的規模和速度均大幅提高,但其真正水平特別是內在質量還不高。就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而言,一方面,“城市擴容”、“撤鄉并鎮”行政區劃的大調整,使部分農民成為名義的城鎮人口;另一方面,受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約,名義上已屬于城鎮人口的部分農民只是進行了職業轉移,而沒有實現身份轉移。
4.桐城市各地正在建設的園區已雖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亮點,但仍然屬于起步階段。在園區開發建設上還存在研究、定位、規劃、設計和主導產業選擇上研究不深、工作力度不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不配套以及招商引資力度不大等問題。
5.服務體系不完善。主要反映在銀企關系(下轉186頁)(上接159頁)尚未進入良性循環,桐城市成立的有關融資擔保中心對企業所設置的門坎過高,企業發展資金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融資難的問題已成為當前制約桐城市企業發展的瓶頸。
三、對策和措施
結合桐城市城鄉經濟發展現狀,對新形勢下從根本上解決桐城市城鄉經濟發展問題,必須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第一,用產業化的思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統籌城鄉發展,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歷來是農民生產生活的依靠。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高度重視和發展好以農業產業化為主的現代農業經濟。第二,用工業化的理念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必須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跳出糧食抓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村”,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以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民營工業企業的蓬勃發展,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到非農產業就業,擴大農民收入來源。第三,用城鎮化的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縮小城鄉差距,使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就是要擴大工資性勞務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因此,要把農村城鎮化、市區城市化作為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群眾工資性收入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