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鄉統籌建設步伐的穩步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涌入城市,城市農民工群體便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關注城市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現狀,了解他們最關心的生活需求,分析他們面臨的生活問題,關乎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更是有效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農民工;生活現狀;現狀分析;哈爾濱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160-02
自2010年哈爾濱市出臺《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將超過55%,在全省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城市戰略目標以來,哈爾濱市已在松北區、平房區、道里區等主城區先后啟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位于近郊圈內的雙城市、五常市、賓縣、巴彥縣等重點城鎮的大規模土地被征用,于是帶有“失地農民”和“務工人員”雙重身份的“農民工”群體大量涌入哈爾濱市區,由于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技能偏低,基本只能從事建筑行業、服務行業等其中的臨時性工作,無法與城市居民融為一體,是實實在在的城市“邊緣人”。
從2012年6月開始,筆者用時3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哈爾濱市各行業農民工群體,主要以農民工群體分布最多的建筑業為主,通過走進他們的生活,對他們進行深入訪談,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現狀主要存在的幾大方面問題。
1.就業范圍受限制,基本工資水平總體偏低。受戶籍制度的影響,由城鄉二元制度衍生出就業二元制度,政府工作任務中的促進城市居民就業項目的管理范疇,并未將廣大農民工納入其中,這意味著他們只能做“臨時工”,也就是“非正式就業”,大多數從事體力勞動,各種粗活、重活、累活等一些鮮有人愿意去干的活,但拿到的工資遠不及城市居民的水平。以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建筑行業農民工來說,在普通的建筑工地,農民工平均工資標準為男工100元~120元,女工為60元~80元,每天中午管一頓飯,不包住宿,這種情況大多是有包工頭帶著,算比較好的了;如果是自己單干的話,不穩定不說,工資還會更低一些。雖然近年來出現在東南沿海一帶的“民工荒”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民工在就業方面獲得了一些話語權,但這個現象在就業機會本就較少且自然條件又受限的東北卻并不怎么明顯。
受工資水平的限制,同時衍生出了住宿條件不佳的現狀。受訪的農民工群體中,有38.57%的農民工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32.86%的人住在缺乏廚衛等必要設施的集體宿舍內,大多是床位而已,14.29%的人住在工作地點,還有12.86%的人有家眷在城郊,并不住在城里,而是騎摩托車往返于家和工地之間,最后有極少數人沒有固定住所。從哈爾濱市的實際情況看,建筑行業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艱苦且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哈爾濱的房屋均價居東北三省之首,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房價的居高不下,廉價房源驟減,農民工的住宿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2.人員覆蓋面不足,社會保障待遇普遍缺失。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相對比較薄弱,主要受政府、企業、包工隊和農民工自身四個層面的影響。社會養老保險方面首先就政府層面來看,盡管國家和政府均就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但覆蓋面仍然不夠全面,且需建立在企業和個人相互配合與支持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其效力;其次就企業和包工隊方面來看,雙方之間的合作大多是以工程或項目承包的方式進行,期限大多不滿一年且包工隊內部人員頻繁流動,其工作是隨著建筑工程變動的,他們往往追隨著一個又一個的工程項目流動于城市的各個區域之間,因此企業并不愿意為社保基金累積做無償奉獻,包工隊項目負責人也很少會主動去提出這方面要求;最后就農民工個人而言,大多數都很年輕,保險意識本就淡薄,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為其講解就更無法認同參加社會保險會為他們自身帶去多少實惠,而且最現實的是本就工資水平不高,還要每個月都要被扣錢……所有的這些都導致了農民工的參保意愿不大,甚至有的還強烈抵觸。
社會醫療保險方面值得欣慰的是,在筆者走訪的人群中,很多人表現出了對于參保意外傷殘醫療保險的意愿。近幾年農民工工傷、死亡事故頻出,社保方面實際賠付率低,糾紛不斷,相對有些規模的企業和包工隊為了避免意外事故產生的不良影響和民事糾紛基本會為農民工上團體意外險。筆者從專業的商業保險公司了解到,目前農民工群體在商業保險被保險人職業類別中屬于第五類人群,針對于這類意外高風險人群上市的險種是男性53元/年(保額10 000元,20人起售,個別保險公司還承諾三個月內可以更換一定名額的參保)人員名字,滿足了農民工流動性的需求,險種設計的比較人性化,但由于保險公司宣傳力度不足和企業或包工隊項目相關負責人的保險意識淡薄,目前哈爾濱市內參保的企業和個人還是僅僅一小部分,大多數農民工仍未在保障范圍內,但他們的主觀需求很迫切。
3.“文化孤島”上生活,公共服務機制尚不完善。 筆者所走訪的哈爾濱市區內的農民工群體發現他們大多以青年為主,也就是“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是農民中的精英群體,盡管文化素質總體上不高,但較整個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相比,屬于文化較高、見識較廣的那部分群體,他們對豐富的文化生活充滿渴望。然而在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了目前農民工文化生活單調、文化資源貧乏,相應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農民工的業余生活主要以睡覺、閑聊、看報、打牌等“單一化”形式存在,基本與城市文明沒有交流,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更是舍不得花錢,他們中有將近80%的人對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滿意”以及“很不滿意”。一位農民工說,工棚里用來粘墻的報紙已經被他們看了一遍又一遍,連中縫都不曾落下,他說,如果城里人能把不看的舊書舊報、淘汰不用的電視機給他們看看就太好了。他們最渴望的就是能看到電視、電影、聽聽歌,還有極少數人想著能學些實實在在的致富手段、免費的技能等。
與文化生活匱乏相對應的,農民工的情感生活也近乎荒蕪。受收入水平和住宿條件的制約,他們大多數都遠離家庭,已婚的與配偶分居兩地,未婚的不方便談戀愛,夫妻間傾訴情感的方式只能以通電話的形式存在,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這種現狀仍是與“二元結構”的差異分不開的,農民工群體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長期處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邊緣。
4.實際執行力偏低,維護農民工法制不健全。近幾年,黨和各地政府高度關注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從2003年開始,中央領導反復強調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重要性,政府多次出臺相關文件,不斷對農民工權益保護制度進行完善。如哈爾濱市政府在2007年出臺的《哈爾濱市進城務工農民權益保障辦法》、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1年底出臺《哈爾濱市實行農民工工資保障金調配制度》等,但在實際執行中發現,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層次和法律效力都比較低,再加上法律責任不夠嚴格也導致了實際約束力不強。在受訪的農民工中60%以上的農民工都不曾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工資都是口頭約定的按日結算或按周結算,以現金支付為主。結算如此頻繁就是為了避免拖欠工資的事發生,以及產生麻煩且難以解決的糾紛,偶而有拖欠少數工資的情況如果在協商后無法解決的,工人們也就不了了之了,會盡快換個地方找活干彌補之前的損失,并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去維權,自身維權意識并不強。
5.“農民”難以“市民化”,角色轉換難以融入社會。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極其重視以家庭為橋梁的地緣關系,影響著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牽動著人與社會的交往。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存在著忽遠忽近的心理距離,導致了社會不同群體之間隔閡和疏遠的現象。農民工群體雖然和城市居民生活在一起,但相互之間仍然涇渭分明,沒有交集。他們除了在身份、戶籍、權益、待遇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別外,在觀念、價值、行為方式和穿著談吐等方面也具有巨大差異,這一方面使得農民工群體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對所在的城市社區缺乏幸福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會經常產生被歧視被剝削的感覺,出現一些反社會情緒,很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居民的安居樂業。
從哈爾濱市建筑行業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實際情況看,僅有14.9%的人與普通市民有比較密切的交往;有46.7%的人與普通市民有交往,但僅限于一定的工作關系;有24.8%的人與普通市民有較少的交往;有7.9%的人與普通市民毫無交往,從這組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交往情況的數據表明,絕大部分的農民工群體與城市居民的交往是不太融洽的。另有兩組數據,有28.5%的人對城市生活表示“很喜歡”;有37.8%的人對城市生活表示“有點喜歡”;只有6.1%的人表示“一點也不喜歡”。有52.6%的人有意愿將戶口遷到城市,有15.9%的人不希望,最后表示無所謂的人有30%。通過這兩組數據,農民工群體表達了分享城市社會美好生活和文明成果的憧憬與意愿,但現實情況是他們實現這種愿景的可能性比較微小,因為他們的社會競爭力仍是偏低的。
說到底,這些出現在城市農民工群體生活現狀中的問題終是歸于城鄉戶籍制度,他們的“雙腳”雖已跨入城市多年,可“根”還是在農村,填平“二元制度”的鴻溝。統一戶籍,重新定位政府部門的管理思想,不再把農民工群體當做城市的過客,而是認認真真將他們切實的納入城市居民,給他們以同等的城市居民待遇,提高農民工群體和城市居民的市民意識,全力促進市民群體與農民工群體間的理解和溝通等這樣的舉措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據最新消息,在2013年1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把戶籍制度改革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這標志著中國1.59億外出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已經提上了政府部門的議事日程,正在醞釀中的新政包括兩條途徑:放松城鎮戶籍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無疑是給農民工群體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希望可以實實在在的出臺一些政策惠及廣大農民工群體,切實解決農民工這項復雜的長期問題,這也需要政府、企業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嚴行方.農民工階層[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8.
[2] 夏軼男.關于失地農民生活現狀分析[J].科技向導,2012,(27).[責任編輯 安世友]